复杂小断块边水油藏分段分策开发探讨

2015-04-13 08:12李显荣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砂组新井采出程度

李显荣

(中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山东 寿光262714)

1 概况

1.1 地质概况

八面河油田北一区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鼻状构造带东北部倾末端,区域内有8个含油小断块,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动用含油面积4.98Km2,石油地质储量608.6×104t,油藏类型为复杂小断块边水油藏,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

北一区1988年10月投入正式开发,共经历了开发试采阶段、滚动开发调整阶段、产量递减阶段、二次上产阶段和产量二次递减5个阶段。

1.2 存在问题

北一区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开发特征表现为单井日产油低、综合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

从分砂组开发效果统计表来看,沙三上段、沙三中段砂体水淹严重,沙四段砂体动用效果较差,纵向上层间差异显著(表1)。

表1 北一区分砂体开发效果统计表

北一区经过多年的开发,油层普遍水淹严重,造成老区内部调整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新井选井难度越来越大,措施井效果变差且类型逐渐单一化,无新增经济可采储量投入生产,后备储量薄弱,加之井况问题因素的制约,使得区域稳产形势严峻,开发效果变差。因此,需开展此类油藏的研究,改善区域整体开发效果。

2 分段分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做法

北一区属于复杂小段块边水油藏,沙三段整体储层物性好,沙四段储层物性差,早期为了提高开发效果,整体挖潜沙三段,造成纵向上层间差异明显。鉴于早期开采现状,采取分段开发、分策治理的原则,结合多种开发管理方法,注重开发技术决策的整体性,提高区块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

2.1 沙三段开发的主要做法

北一区沙三段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高、采液强度大,边水推进速度快,产量递减快;沙四段储层厚度薄、采出程度低,层间差异明显。为充分挖潜各层剩余油,提高砂体开发效果,需采取分段分策的开发方式。

沙三段油藏埋深较浅,物性较好,早期强化开采,目前砂体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方式是充分利用现有老井,实施措施挖潜,进一步提高砂体的采出程度。

2.1.1 利用老井补孔,挖潜主力油砂体剩余油

历年来,补孔一直以动用状况比较好的主力油层为主,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增大了补孔的难度。

2012年结合生产资料、动态监测资料等对剩余油进行综合分析,对沙三段实施补孔措施,共3井次,均取得显著效果(表2)。如角12-斜232井,于2012年3月补孔主力油砂体,初期日产油20.6t,目前保持在2.5t以上。

表2 老井补孔效果统计表

2.1.2 采取放差提液,充分释放油层产能

提液是在主力砂体进入高含水开发后必要的增油措施,是拉动剩余油、提高砂体最终采收率的主要手段。

2012年精心选择供油面积大,累积采出少,剩余油富集,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的油井进行下电潜泵提液,共实施2井次,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如,角12-斜230井油层物性好供液能力强,井区采出程度仅为14.8% ,2012年10月实施提液后,日产油能力提高到11.6t,提液效果显著。

2.2 沙四段开发管理的主要做法

沙四段整体上采出程度低,是主要的挖潜对象(图1)。调整原则是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整体研究、分块调整、逐步实施的原则,提高整体动用程度。具体调整思路是通过重新落实构造、储层再认识、开采特征相结合制定相应调整对策,选择配套工艺,部署工作量及实施。

图1 沙四段各断块剩余可采储量柱状图

根据潜力大小,2011年优选了扬二块进行调整,见到了明显的效果。2012年选择了角10-斜6块进行整体调整,其余块零散调整。具体以角10-斜6块沙四段整体开发的做法进行介绍。

角10-斜6块根据含油叠合性及本身构造,纵向上分两套层系开发。其中,S41砂组单独一套,S42-6为一套。平面上,利用老井措施及部署新井,完善层系井网,实施注水开发,油井酸化生产。

2.2.1 S41砂组挖潜做法

S41砂组储层有效厚度1.2~3.4m,普遍较薄,平均2m,物性普遍较差。历史上5口井有曾采历史,只有2口井见到工业油流,采出程度低(5.6% )。目前尽管有2口井生产,但均与物性较好的沙三段合采,处于未出力状态。针对这一情况,采取钻探新井、侧钻井、老井恢复、堵水等方式提高砂体的开发效果。①钻探新井,完善S41砂组生产井网及落实各小层产能。2012年为了充分落实S41砂组各小层的含油性及进一步挖潜各小层剩余油,部署1口新井、1口老井侧钻。其中,新井角10-斜651井在S41砂组钻遇3.6m/2层油层,2012年4月酸化投产S413,0.8m/1层,日产油1.0t。②利用老井恢复,提高开发效果。2012年对角10-斜6块沙四段油井进行逐井排查,查阅并分析其生产历史和未射开油层潜力,结合停产前生产状况及所在砂体采出程度提出老井恢复方案,提出老井恢复1口。角10井于2012年5月恢复,初期日产油5.0t,目前日产油2.0t,挖潜效果较好。③利用老井卡采,充分挖潜层内剩余油。由于沙三段物性明显好于沙四段,油井在合采时,沙四段处于未出力状况,可对沙三段高液高含水的油井进行堵水单独挖潜沙四段油层。如角10-斜60井,2012年6月对挤堵后酸化S412,单采,初期日产油2.1t,目前日产油2.9t,均见到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通过调整,目前S41砂组开井5口,日产油8.8t,采油速度提高到0.13% 。从整体来看,S41砂组整体调整效果较好,有效的提高了砂体的开发效果,为下步的工作方向提供了依据。

2.2.2 S42-6砂组挖潜做法

S42-6砂组储层展布有效厚度较薄,油层物性较差。调整前有3口油井,1口注水井,生产特征表现为初期油井具有较高产量,但能力不足,油量下降快。

北一区受八面河基底断层、广南水库两组断裂系统影响,大、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储层横向变化大,导致三维地震资料S44-6砂组地震反射层连续性差,构造认识难度大,构造形态至今仍未全面落实,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剩余油的潜力。2012年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和新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质-地震技术对角10-斜6块沙四段重新开展油田地质综合研究,进一步落实其构造和储层分布状况,寻找出了滚动扩边和内部调整潜力。①利用新三维资料成果实现滚动开发,进一步提高砂体开发效果。通过新三维地震资料,对S44-6砂组构造进行重新解释,发现角10-斜6块沙四6砂组原来的一条近东西向南掉断层遮挡控制的油藏,重新解释为由东部1号北掉断层(控油);西部2号南掉断层控制的两条断层遮挡控制的油藏,即重新解释后储层向西部延伸,含油面积扩大。为了落实滚动区的含油性及储层展布特点,2012年在滚动区域部署2口滚动井,钻探后都获得成功。其中:角3-斜9井在沙四6砂组钻遇油层7.6m/6层,2012年8月投产S461,日产油9.2t;角3-斜11井在沙四段6砂组油层钻遇油层3.6m/2层,2012年8月投产S461,日产油8.2t。通过钻探新井,落实了西部沙四段6砂组扩边区域产能,及S45-6砂组新增叠合含油面积0.21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7.6×104t。②采取内部钻探新井加密井网的方式,挖潜高部位剩余油。针对沙四段6砂组东部区域,在构造东部无生产井点控制,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具有钻探加密井网的潜力,因此在高部位部署角3-斜8井,该井在沙三中、沙四段1、3、4、5、6砂组均钻遇油层,于2012年3月投产,初期日产油10.2t,累计增油1 446t。

角10-斜6块沙四段通过对综合调整,日产油由调整前的7.9t上升至32.6t,日增油24.7t,采油速度由0.5%上升至1.9%。

3 分段分策开发管理取得的效果分析

3.1 取得的效果

1)2012年,根据新三维重新解释构造、综合地质研究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北一区共完钻新井5口,投产5口,累计增油4 047t,完成了预定目标。

2)2012年,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在北一区老井措施30井次,有效25井次,有效率达83.5%,累计增油7 427t,完成了预定目标。

3)实施分段分策开发管理后,日产油由实施前的107t上升到132t,日增油25t;采油速度由0.51%提高到0.7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取得的经济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2012年创直接经济效益2 490万元,该项目到目前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1)沙三段油井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加强剩余油横向拉动,提高砂体最终采收率,提液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需要选择合理的提液井,把握主要影响因素,以提高措施效果。

2)沙四段油层物性较差,油井大多需采取酸化工艺改造储层后可获得较高产能。沙四段6砂组以下构造破碎,断层复杂,可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构造,寻找复杂断块油藏的滚动扩边潜力。

3)分段分策管理方法在北一区复杂小断块开发实践中取得的开发效果证明,该方法可在八面河油田同类油藏开发管理上进行推广应用。

[1]顾岱鸿,何顺利,田冷,等.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16(06):37-39.

[2]王丕烈,李真,程建军.义东油田大81-4复杂小断块综合调整措施[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4):51-52.

猜你喜欢
砂组新井采出程度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濮城油田S3S5-10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如何提高油田新井油地关系协调工作效率
如何提高油田新井油地关系协调工作效率
新老井贯通通风系统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断砂耦合对阿尔伯特凹陷北部转换带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新井试井曲线类型预测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