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信息技术课被学生称之为电脑课,一说起上电脑课,个个兴趣盎然。学生对信息课的兴趣可以说是信心技术课的一个优势。经过几次的教学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不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是你能否让他们自己去玩、玩他们想玩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上来。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教学过程评价,规范学生学习过程
对于四十几个学生组成的班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精力不够。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划分成4-5人一个小组,推选出一位乐于帮组同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我设计了如下表格(图一)。小组长负责本组组员的考勤、课堂常规、课堂纪律的评价。课堂常规里记载学生上课时有无穿鞋套、乱丢垃圾、下课时有没有关好计算机、摆好鼠标、板凳等常规。课堂纪律里记载学生课堂有无做和课堂无关的事情、有没有认真探究学习等情况,做的好的组长给予加☆,做的不好的组长要进行提醒并做好记载。
同一对待进行评价是不利于部分学生发展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完成任务、完成形成性练习时,学生自己和组长都要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纵向的一个比较给出相应的评价(能独立完成的☆☆☆、在自己参照书本的情况下完成的☆☆、在本组同学或老师帮助下完成的☆),通过学生自评让每位学生感知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组长评价是把同学的作品放在本组成员里比较给出相应的评价,是横向的一个比较,让学生明确自己和组员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自己的不足。
当然在过程性评价中也需要老师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课堂上守纪律的同学和学习认真的学生教师要当场给予表扬,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观点,适时进行表扬,这对于他后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在完成任务和形成性练习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给部分同学也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课后,教师要浏览学生上交的学生作品、组长填写的表格,对同学们学习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结果评价,体验愉悦与成功
学习结果是每位学生利用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探究新知的结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在教学中适时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作品有据可依。例如教学《画图》单元时,教师可以适时给出:1.构图是不是合理;2.颜色搭配是不是恰当。根据这几方面引导学生说出学生作品的优点,然后说出作品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时间再加以修改。
教师在教学中要收集学生的探究成果,每节课及时提醒学生上交自己的作品。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可以把学生上交的作品移动到“XXX学生成长袋”;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建个ftp站点,让同学们自己上传作品到自己的成长袋中。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下载这段时间的所有作品,教师再安排一堂课,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我”的收获。小组内推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再在全班展示交流,给这些作品相应的奖项。例如在教学《画图》单元结束时,在学生推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评出“小画家”、“美工家”、“最佳创意”。在全班还可以评出“最佳四人组”、“进步奖”等荣誉,被评到相应荣誉的同学,老师把电子奖状存入相应的同学成长袋中。然后这些作品可以再电脑室学生成果栏中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进行了评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鼓励生生参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能展示的作品很少,评价的作品有限,参与评价的学生也不多。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利用一些平台或些软件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例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QQ,都乐于用QQ进行交流、聊天。于是我就想到了利用类似于QQ的软件局域网聊天工具freeicq进行评价。让学生自主选择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生通过freeicq软件对自己的好友作品进行相关评价。,这样像QQ聊天一样评价好友的作品,学生乐于评价,评价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必要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的优点。采用这样的软件进行评价,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被评价的作品也多了。解决了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被评价的作品有限等缺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
总之,在教学中,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导向,评价是学习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灵活使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