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碧
(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9800)
浅谈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认识利用网络
李善碧
(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409800)
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网络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教师如何加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正面引导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里,自由翱翔,健康成长。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利用网络
我国正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科学知识经济时代显示着巨大的力量,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途径,成为潮流,它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道德意识和身心健康等产生着重大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计算机对学生进行获取科学知识信息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媒介的平台里,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
当代中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上网”是什么意思。这说明,网络已成为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时代潮流,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意识领域,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一面,进行网上学习求知、了解信息、开阔视野、沟通交流、丰富生活等创建了条件。但是,网络对学生的身心、道德行为、法制观念等产生的负作用也不能忽视。
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一般是,实用、娱乐、信息寻求和网络技术使用等。目的在于:获得新闻信息、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求知解惑、研讨有兴趣的问题、结交新朋友等多元化位,上网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各自的取向和选择方法有别,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两极化,出现差异,有的学习非常优秀,有的学习落后。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心理和思想品质行为上的变化则更加不能忽视,出现个性化情绪,表现出情绪低落和孤独感,暴燥不安,精神萎靡不振,与家人、朋友疏远,有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在这些变化中,个性化情绪越来越严重,偏移了正常的轨迹。如:“同班的两位同学,一位同学要听歌,另一位同学则要欣赏图片,为了争占一台电脑互不相让,大打出手。”此外,“网恋”、“早恋”现象也比较突出。如:“杭州一名高中女生,在两个月里,竟悄悄约见了5位网上情人”。从而引发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友情、亲情、真情和诚信观念的缺失和道德品质行为的变化,沉迷于虚拟世界。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危害较为突出。资料显示,长期沉溺在电脑游戏里,难以自拔,久而久之会患上“游戏脑”综合症,导致青少年心理状态失常,暴力倾向日益强烈,造成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进而做出过激的行为,诱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重庆某地一少年涂某在《传奇三》游戏中败给网友阮某,不服输的涂某探问清楚阮某就在附近的网吧后,赶去‘教训’最终酿成惨剧。”受网络不良环境熏染,青少年心理压抑扭曲,放纵消极发泄,产生暴力行为,滋生校园犯罪等,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不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危害,对身体也有伤害。如:“新疆某中学初三学生陈某,沉醉在网吧玩‘石器时代’网络游戏,最终倒地猝死。”
上述现象表明,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思维方式和身心健康都有较大影响。使许多中学生难以接受正确合理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逆反心理行为,各种不良信息垃圾正在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另外,网络信息的高度直观图像化必然会使中学生逐渐放弃思考,回复本质的原始落后思维方式,不思而取。因而,教育工作面临着严重困难和挑战。
网络正影响着一代中学生,这一客观事实不能回避,面对网络的冲击,我们应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要加强防范,进行正确的引导,区分利弊,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把网络对学生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2.1增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是一个虚拟的公众相互交流传递的媒介,没有经过科学、合理、合法程序的过滤和审查,各种信息直接进入到网络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的未知领域具有强烈好奇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貌似成人而心灵却很幼稚无知,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辩别能力欠缺,无法对网络进行正确的鉴别取舍,基本是全盘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对正确科学文化知识要充分发挥利用。相反,对于不良的有害信息应坚决进行抵制。为防止网络对中学生人性的“异化”,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科学、文明、法制道德观念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培养自律、自省、选择、判断是非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2.2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资源,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更多有用知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2.1加强应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如:开展限时汉字录入比赛、电子表格制作竞赛、丰富多彩的动画制作、多媒体网页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创新、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
2.2.2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与鉴别选择能力
由于中学生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的局限性,对事物的是非辩别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要加强学生科学分析和鉴别思维能力培养教育。在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时,要有批判性地鉴别处理信息,从中选择,学会科学分析思考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虚拟性、矛盾性,识别信息的有据或无据论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逐一评估,指正实行引导。如: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检索课程的内容,检索语文、政治、历史、数学等方面资料,作为学生的技能和科学分析能力的训练培养。
2.2.3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信息与学生的学习才能展示息息相关,学会把网络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如: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校园网站、一份毕业自荐书或制作一个网页,发布社会调查,各种焦点问题讨论等才能展示,展示自我的能力,从而逐步融入社会,体验社会,接受社会的锤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走向社会。
2.3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进行平等交谈
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教师应充分理解、信任、尊重,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保护学生。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可以公开自己的一个网络QQ号码或电子信箱名,与学生网上谈心,进行心理、道德、法制、知识等方面的引导,开展网络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言行和心理做一些跟踪了解,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思想道德意识有所偏差,应及时地进行纠正、引导和教育,指出利弊,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道德行为方面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同时要优化网络环境,学校要把一些优秀的网站推荐给学生,合理合法使用,用技术方法把对学生不良的网站屏蔽阻断,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
2.4社会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为减小网络对学生的伤害程度,要从源头上对网络进行核查和限制,一是要加大对网站上传的执法力度,避免不良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二是要加大社会法制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意识,作诚信网民。三是社会与学校配合,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家庭中,大多父母对其子女上网都持否定态度,谈虎色变,进行严历的限制和堵塞,甚至有的家长对子女是“拳打脚踢”“棍棒武断教育”,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然而,收效甚微,并没有阻止学生的行为,相反会导致子女逆反心理增强,上网次数会更多,行为也更为隐蔽,令人忧困。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1)指定网站,明确上网目的。允许哪些网站可以访问哪些不能,使孩子明确浏览网站的规则,让孩子自己学会筛选,培养诚信。
(2)制定家庭规定。告诉孩子在网络中该做与不该做的事,如不能透露个人信息,不提供真实的身份资料和相片,不与网友见面等,培养防范意识。
(3)限制孩子自由上网时间。家长不可能随时守候在孩子身边,而且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因而,合理地留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充分尊重和相信孩子的能力,培养自律自控能力。
(4)经常查阅历史。历史是用来记录上网的网站和使用频率,随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督查。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对中学生的成长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新时期的常用工具,我们应该趋利避害,科学合理地正确利用,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学生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四有”人才。
[1]罗军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2]张仲豪.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9).
[3]张迎春.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2005(03).
[4]顾昱.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