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程资源,让数学课堂活力纷呈

2015-04-13 06:30吕燕婷
文理导航 2015年6期

吕燕婷

【摘 要】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的义务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应该自觉地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文本对话;学得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应成为“跳板”和“促进者”。因此,走下神坛的教材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教师也应该由教材踏实的执行者自学地升格成教材的实践者,改进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义务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应该自觉地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与文本对话,激活教材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首要条件。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以其形象性、探索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特点给教与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需要我们挖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活动更加多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教材作为一个培养人、发展人的主要载体的功能。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安排了盆花、彩灯、彩旗的主题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周期规律。我在处理教材时既尊重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研读教材的潜在优势, 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因素,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和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形成。教学时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学生自主解决盆花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画图、列举、计算;第二层次,学生自由选择策略解决彩灯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比较中感受“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的策略;第三层次,运用计算策略,自主解决彩旗问题,深刻把握计算的策略的内涵。我将教材中的问题变成“关于彩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汇报时,分别列举不同余数的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加深了对计算策略的理解,也分散了用余数进行判断的难点,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二、开发利用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学得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如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展开有活力的实践活动或游戏,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价值观。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通过练习才得以提高。研究表明,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才会变得更加深刻,才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更加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学完“统计”知识后,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及交流合作意识,开展一次小调查活动,调查全班学生的年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统计图和统计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走进学生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等的限制,生活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如在上面《采访果蔬会》的案例中,除了将信息窗内容动态呈现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我在第二次执教这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带着一些装月饼的盒子(每盒能装4个月饼)和袋子(每个袋子能装两盒月饼)来到课堂,开始了应用题教学:“孩子们,爸爸妈妈整天忙着上班,我们今天也来体验一下他们的辛苦好吗?”孩子们对动手操作的问题大多乐此不疲,齐声答应。“那现在你们就成为点心生产包装车间的工人了,希望你不但做一个双手灵巧的工人,更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工人。”教师指着盛着孩子们课间餐的筐说:“我们的任务是把这32个小面包包装起来。”

生:“老师,用什么装啊?”

教师把带来的一个袋子(内装两个盒子)放到了讲桌上,将包装要求讲明:“4个装一盒,2盒装一袋。包装之前先要领取包装材料,哪个小组最先申报合理数据就参与包装,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需要哪些材料。”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要先装盒。32个面包,4个装一盒,我们需要8个盒子。然后把8个盒子装袋,2盒一袋,一共需要4个袋子。”

一个小组操作,其他同学观看。

师:“在包装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32个小面包一共能装多少袋?”让学生思考。

生1:“32÷2÷4”

生2:“32÷4÷2”

教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到底哪种算式正确呢?请同学回忆刚才的包装过程,仔细思考,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交流:“先装盒,四个一盒,不能除以2。应该是32÷4÷2”有了现实直观的点心包装现场,另一种先求一袋点心有几块的解法也自然迎刃而解。本节课达标检测,我选择的是自主练习中装啤酒的题目,可以看出,孩子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借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月饼包装,以包装点心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把课堂拉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形象支撑。

总之,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数学课程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