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龙
摘 要: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大豆主产区,夏大豆种植面积占夏季作物种植比例大,但近年来多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夏大豆产量和农民增收。为确保夏大豆高产稳产,该文结合皖北地区夏大豆生产实际,从良种良法、旺长和落花、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夏大豆;高产稳产;影响因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49-02
根据调查,皖北地区夏大豆栽培模式为一麦一豆,前茬作物为小麦,小麦收割后等雨水播种大豆。播种期最早6月7日,最迟7月13日,收获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皖北地区夏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到夏季作物的60%以上。但近年来,尤其是最近2a受气候影响及农民对夏大豆栽培技术的缺乏而导致夏大豆产量降低,有些田块甚至出现绝收现象,严重影响了夏大豆的高产稳产。因此,笔者对皖北地区夏大豆栽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应对措施。
1 影响因子
1.1 缺乏良种 现生产上需求高产大粒早中熟和小叶披针叶耐密高产品种,而目前高产大粒和小叶耐密品种少。大豆生产上只得使用耐密植、耐粗放管理的稳产品种。这些品种一般株高较矮,生物量较小,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
1.2 缺少良法 受传统观念影响,皖北地区大豆种植技术落后,认为大豆只管种就能收获,管理粗放,在肥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就施肥而言,多数农户认为在苗期施肥意义不大,多选择在大豆开花或结荚期进行肥料撒施,殊不知苗期大豆的生长发育也很关键,此期如养分缺失将对后期开花、结荚产生严重影响;就抗旱浇水而言,有的用喷管直接喷在豆棵上,冲掉花荚和增加豆苗倒伏。有的直接用井水灌溉,因温差太大,豆棵反而不适应;病虫草害防治方面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农户虽进行了药物喷施却收不到相应的效果,造成豆荚农药残留和发生除草剂伤苗现象。
1.3 旺长和落花 大豆旺长不可避免造成大量养分浪费,后期开花、结荚营养成分供应不足,因此发生旺长是造成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豆发生旺长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品种、土质、气候等都是造成大豆旺长的因素。夏大豆生育期一般在7~10月,此期皖北地区恰逢雨季,如遇阴雨连绵会造成豆棵快速生长,造成后期发生倒伏引起减产。另外,夏大豆开花时期如遭遇天气干旱,高温,同时降水偏少,农田小环境气候条件恶劣,这种天气条件对各个品种、不同生育期都会造成开花减少、落花增加,后期结荚率自然降低。此外,种植密度过大,田间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的田块极易发生旺长造成减产。
1.4 缺乏配套措施 皖北地区夏大豆种植在小麦收割之后等雨种植,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气候,如遭遇极端天气则很难及时种植,而错过最佳种植时期。如,2013年我区部分地区在小麦收割后遭遇干旱天气,土壤墒情不适宜大豆播种,待到雨水来临,墒情改善种植后又适逢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大豆苗期生长缓慢。而且由于此时大豆根系不发达,甚至造成幼苗的干枯,由此而造成大量减产。同时,如苗期夏大豆遇阴雨天气不能及时排水很容易发生旺长而影响后期的发育,也会造成夏大豆的减产;大豆开花结荚期要求雨水充分,如气候过于干旱往往造成大豆落花而影响产量。如2014年在大豆开花期遭遇干旱天气而未能及时灌溉,部分农户虽然灌溉但由于错过时机,灌溉方式不合理也造成了夏大豆的大幅度减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面对自然灾害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从而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2 应对措施
2.1 选择良种 皖北地区9月底10月初,降雨量较少,且阳光充足,光温条件适合夏大豆的生长需要。而此期多数品种的夏大豆已进入收获期,错过了较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考虑生育期在100d左右的大豆品种。俗话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良种是关键。因此,应该国家审定或者我省审定主推品种,并且适宜我省生态区域种植的品种。综合两者因素,适宜我区种植的有中黄13、徐豆9号、徐豆16和皖豆24等。
2.2 配套良法
2.2.1 合理密植 皖北地区大豆种植普遍存在种植密度过大,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多是在小麦收割后实施免耕种植。由于播种机具的行间距固定为22.5㎝,这个行距对大豆而言过于稠密,无法保证后期生长的空间需要;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为了保证出苗率加大了播种量。研究表明,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大豆取得高产,按此要求大部分品种的播种量应控制在60~80kg/hm2,而对一些大粒型的大豆品种可适当增加至100㎏/hm2。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为提高我区大豆产量,首先应降低播种量、扩大种植行距,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
2.2.2 合理追肥 由于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能够进行自然固氮。因此,在大豆的施肥上必然要注意一个自然存在的矛盾——就是氮肥一方面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促进大豆的生长;而另一方面氮素却会抑制豆棵根瘤菌的发育。因此,对大豆在整个生育期的施肥方案应做合理安排,首先在苗期应使用磷肥达到增花的效果,此外也可促进大豆根瘤菌的生长。其次在大豆开花期的追肥应以氮肥为主,一般是在开花前或开始开花时使用60㎏/hm2的尿素。针对大豆需肥特点,苗期可用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花荚期和鼓粒期,可用过磷酸钙、钼酸铵、尿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使用时要注意浓度,尿素、磷酸二氢钾适宜浓度为1%,不得超过3%。喷雾时间最好在傍晚或早晨有露水时。
2.2.3 合理浇水 面对干旱,一部分人认为大豆不能浇水,理由是大豆浇水后不结荚,会发生“倒青”现象。据调查:不是大豆刚出现干旱时就浇水,而是等叶片发黄,花荚脱落再去浇“救命水”,这样的大豆植株就会大部分花荚脱落。2011-2012年皖北地区因干旱沟塘无水,只有打井水灌溉。因井水温度低,如在上午10:00到下午16:00之间浇井水,因温差太大,豆棵不能适应。因此上午应在10:00以前,下午16:00以后浇水灌溉。用喷灌机灌溉也要注意方法,先把喷水管放在地下,浇透一片再移浇另一片。浇过水后至少能渗透10cm为宜。
2.2.4 加强病害防治 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资料表明威胁我区大豆高产的主要病虫害有大豆蚜虫,豆天蛾以及大豆食心虫。在防治病虫害时应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用低毒农药。建议7月下旬前以防治大豆蚜虫为主,达不到防治指标不用药,允许少量蚜虫存在,既刺激大豆生长,又作为天敌食料。食叶害虫在8月10日大豆花荚期前食叶率达不到20%时不防治,达到防治指标选用毒性低、残留期短的药剂品种。食心虫防治适期在8月20~26日,达到防治指标后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幼虫效果较好。
2.3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发生旱涝灾害时能否及时应对,是抗灾减产保收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农田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尤其是建设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保证在小麦收获及大豆播种、开花和结荚时用水需求,遭遇干旱天气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是在农田区建造深水井,用于气候干旱时抽水灌溉;二是可借鉴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经营发展滴灌设施;三是在农田区块旁建立引水渠,在干旱季节从较大的河道内引水灌溉。
参考文献
[1]蔡文秀,李继存,周延争,等.夏大豆新品种嘉豆43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81-4582.
[2]谭峰.颍泉区优质夏大豆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4(16):42-42,45.
[3]赵玉凤,纪永民.夏大豆3000kg/hm2密度和施肥技术选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9-17521.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