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来
摘 要:为在湘东丘陵区域的非双季稻区探索“早稻+再生稻+甘蓝型油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开展了“早稻+再生稻”栽培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陵两优268和陆两优996具有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可作为该湘东区域推广“油-稻”模式的优选早稻品种。
关键词:杂交早稻;再生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38-02
湘东丘陵地区的“三寒”常对双季稻的种植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在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粮食的产量。为此探索“早稻+再生稻+甘蓝型油菜”三熟制栽培模式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相关技术措施,于2013年开展了“头季稻+再生稻”的杂交早稻品种的比较试验,为筛选出综合性状好、适合“早稻+再生稻+油菜”三熟栽培的早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试验,筛选了陵两优268和陆两优996等2个适合本模式的杂交早稻优良组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6个:陵两优211、株两优211、T优705、株两优2008、陵两优268、陆两优996。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在平江县木金乡大石坳村一农户家责任田进行,试验田前作为油菜。
1.3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m2。记载各品种主要生育期和性状。头季稻和再生稻收获时单打单晒测产。
1.4 栽培措施 4月10日播种,湿润育秧。5月5日收割油菜集中晒收。5月8日移栽秧苗,株行距为20cm×30cm,每蔸插2粒谷苗。大田667m2施40%(20∶8∶12)红四方复混肥25kg作基肥。插后5d结合除草施尿素10.0kg、氯化钾7.5㎏促蘖;晒田复水后施尿素2.5kg、氯化钾3.0kg壮穗。水分管理采用“间隙好气湿润灌溉”,当每茎蘖数达20万/667m2时,排水晒田,以泥土表层发硬为度,抽穗期以后,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头季稻收获前10d追施尿素10kg作摧芽肥,收割后3d追施尿素10.0kg、氯化钾7.5kg促再生苗生长,头季稻收获前5d断水,收割后立即复水,以后干湿交替。头季稻成熟度达到90%左右时收割,采用撩穗收割,不踩压稻桩,留桩高度40cm以上。
2 气候特点
水稻生产期间遇到7~8月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早稻及其再生稻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7月1日~8月20日日平均气温31.1℃,同比高1.6℃;37℃以上高温天数22d,同比增加10d,其中日最高温度达40.1℃,同比高3.0℃;降水量16.9mm,同比减少94.3%;日照时数506.8h,同比增加98.1h。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 参试品种早稻+再生稻全生育期(3个试验点平均,下同)陵两优268最长,146.0d;其次是陆两优996,144.3d;陵两优211最短,140.0d;株两优211、T优705和株两优2008分别为143.3d,142.7d和141.3d。从生育期来看,所有参试品种可在湘东地区作再生稻种植,且再生季在9月15日前成熟,有利于油菜播种移栽。
3.2 经济性状
3.2.1 株高 参试品种早稻株高86.8~90.2㎝,T优705>株两优2008>陵两优268>陆两优996>陵两优211>株两优211。
3.2.2 穗长 早稻穗长19.3~20.7cm,平均19.8cm;再生稻穗长15.8~18.3cm,平均17.2cm。
3.2.3 有效穗 早稻有效穗16.01~18.84万/667m2,平均17.16万/667m2。T优705有效穗最多,18.84万/667m2;其次是陵两优268,18.03万/667m2;陵两优211最少,16.01万/667m2;株两优211、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008分别为16.97万/667m2、16.54万/667m2和16.56万/667m2。再生稻有效穗10.03~15.20万/667m2,平均12.15万/667m2。陵两优268最多,15.20万/667m2;其次是株两优2008,13.00万/667m2;陵两优211最少,10.03万/667m2;株两优211、T优705和陆两优211分别为11.23万/667m2、10.48万/667m2和12.97万/667m2。
3.2.4 总粒数 早稻穗平总粒数102.5~121.0粒,平均112.0粒。陵两优268穗平总粒数最多,121.0粒/穗;其次是株两优2008,118.0粒/穗;T优705最少,102.5粒/穗;株两优211、陆两优996和陵两优211分别为111.7粒/穗、115.9粒/穗和103.4粒/穗。再生稻穗平总粒数66.0~84.1粒,平均75.0粒。陆两优996穗平总粒数最多,84.1粒/穗;其次是陵两优268,81.6粒/穗;陵两优211最少,66.0粒/穗;株两优211、T优705和株两优2008分别为72.1粒/穗、74.3粒/穗和71.8粒/穗。
3.2.5 实粒数 早稻穗平实粒数92.4~110.0粒,平均100.9粒。陵两优268最多,110.0粒/穗;其次是陆两优996,104.2粒/穗;T优705最少,92.4粒/穗;株两优211、株两优2008和陵两优211分别为99.6粒/穗、103.5粒/穗和95.4粒/穗。再生稻穗平总粒数60.9~77.0粒,平均67.2粒。陆两优996穗平总粒数最多,77.0粒/穗;其次是陵两优268,70.3粒/穗;陵两优211最少,60.9粒/穗;株两优211、T优705和株两优2008分别为64.0粒/穗、66.1粒/穗和65.1粒/穗。
3.2.6 结实率 早稻结实率87.7%~92.3%,平均90.1%;再生稻结实率86.1%~92.4%,平均89.9%。
3.2.7 千粒重 早稻千粒重23.9~27.9g,平均26.4g;再生稻千粒重22.6~26.6g,平均25.1g。
3.3 产量
3.3.1 头季稻产量 供试品种早稻产量(三个试验点平均,下同)372.8~490.0㎏/667m2,平均429.0kg/667m2,陵两优268>陆两优996>株两优2008>T优705>株两优211>陵两优211。
3.3.2 再生稻产量 供试品种再生稻产量130.0~243.9㎏/667m2,平均177.9㎏/667m2,陵两优268>陆两优996>株两优2008>株两优211>陵两优211>T优705。
3.3.3 头季稻和再生稻总产 早稻与再生稻总产512.8~733.9㎏/667m2,平均606.9㎏/667m2,陵两优268>陆两优996>株两优2008>株两优211>T优705>陵两优211。
3.4 再生能力 再生率陵两优268最高,84.4%;其次是陆两优996,78.4%;T优705最低,55.5%;株两优211、株两优2008和陵两优211分别为66.3%、78.2%和62.9%。
4 小结
通过对参试品种(组合)的综合性状分析发现,陵两优268和陆两优996两个组合的有效分蘖多,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显著增产,可作为“早稻+再生稻+甘蓝型油菜”三熟栽培的早稻优选品种,可继续开展示范与推广工作。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