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之美——苏绣

2015-04-12 07:54:20吕元
纺织报告 2015年1期
关键词:苏绣针法刺绣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苏绣在与粤绣、湘绣、蜀绣之中,号称四大名绣之首。

制作工艺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洒花”。在古代记载上称为“针黹”、“女红”、“女工”,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刺绣是在毛、麻、丝绸、布帛等织物上以针带线,按照设计的纹样穿刺,将色线组织成美丽图案与色彩。刺绣是运用针法变化和不同线条组织来塑造形象的造型艺术,故此针法也是刺绣语言的主要因素。按照苏州刺绣研究所对历代苏绣作品的调查和分析,传统的苏绣针法可以归纳为平绣、条纹绣、编绣、点绣、网绣、纱绣、辅助针法等七个大类四十余种。在技巧上具有平、齐、细、密、匀、和、顺的特点。其传统题材有花鸟、人像等,尤以花鸟绣著称于世。

近代名家

沈寿(1874-1921)江苏吴县人,她7岁弄针,8岁学绣。曾任清末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的总教习。沈寿继承传统并吸收日本绣法和西洋画、照片的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自称“仿真绣”,人们称它为“美术绣”。 她的作品如《意大利皇后丽娜肖像》、《英国女皇肖像》、《基督受难图》等,受到高度赞扬。

杨守玉(1896-1981)江苏常州人,曾任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绣工科主任、重庆国立艺专副教授。1928年在吕凤子先生指导下首创“乱针绣”,丰富了苏绣艺术。代表作有《少女与鹅》、《深思》、《群鹅》等。

发展沿革

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不但针法丰富多采,而且已经广泛应用。宋代以后,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绘画与刺绣互相影响,促使刺绣技艺竞相媲美,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明清之际,在苏州松江(现归于上海)“顾绣”的推动下,使苏绣的风格与技法日臻完美,具有用色和谐文静,不露生硬跳动痕迹,行针平匀熨贴,毫无参差之处。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

到今天苏绣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江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大师级名家辈出。苏绣的传承在江苏的南通、苏州、镇江、盐城、常州、扬州、无锡等地形成了众多风格迥异的刺绣流派,使得苏绣锦绣园中百花盛开。

猜你喜欢
苏绣针法刺绣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华人时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30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6:44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苏绣,“秀”出奇迹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18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5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