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孤岛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

2015-04-11 17:52秦咏中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一师心灵师生

秦咏中

前一段时期,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这样的消息:广西都安弄豆教学点生源逐渐减少,现在只剩下老师蓝启飞和学生蓝孟源在坚守着。笔者检索了相关报道,发现江西赣州瑶族双语小学的邱绍平、邱珍玉师生,金溪县后龚村小学的郑正印、龚严智芳师生也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这样的仅剩“一师一生”在留守的学校,可谓“孤岛学校”。

毋庸讳言,“一校一师一生”的现象并非广西独有的个案,其他地区也存在着。这样的学校或办学点虽仅有“一师一生”,但升旗、上课、活动、辅导工作样样不少,师生的那份执着和坚守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邱绍平老师说:“只教一个学生,看似轻松其实很累。”这些学校师生特有的艰辛可想而知。

一方面,“一校一师一生”的现象,折射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办学法规中严谨、审慎的“坚守”态度和两难的心态。

另一方面,我们在感佩这些学校师生的同时,又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而忧虑。郑正印老师的一段话则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在为学生龚严智芳的成长而忧虑时说:“缺少同龄人陪伴,导致孤独感太强,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很不利。如果学生多一些,哪怕就多一个,这个校园也会更有生气。”客观地讲,郑老师忧虑的问题在这类学校学生身上都存在着。

不仅如此,在这类学校,即便是老师,其心理健康也不容乐观,值得关注。湖北省宣恩县天井堡小学也是这样的学校,赵国清是天井堡小学唯一的老师,也是“校长”兼“伙夫”,他在天井堡小学这座“孤岛”上工作了一辈子。一次,他到另一所师生较多的学校去办事的时候,竟然像小学生一样涨红了脸,不知怎么开口。显然,赵国清已不擅长和学生、家长以外的人打交道,尽管他有时要履行校长的职责。

如何让这类学校的师生虽然身处偏僻之地,却心灵不孤僻,信息不封闭,眼界不局促,交流不阻隔,值得我们思考解答。当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职责。

2014年8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的实验工作。“管理标准”明确提出“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情感关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开展心理辅导”。这些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儿童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呵护心理健康,不能忘记“一校一师一生”。而且,为“一校一师一生”的心灵助力,尤为必要和迫切。这也是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然要求。

如何去做呢?笔者不揣浅陋,思考如下。

这样的学校或办学点,一般都在偏远的乡村。在其教学设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应该给其提供比其他学校人均更为丰富的图书、报刊,让“一师一生”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他们的心灵获得书籍的充分润泽和滋养。有条件的,应该给他们配备电脑并提供网络平台。另外,还要让“一师一生”获得比其他学校师生更多的培训进修和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如此“倾斜”是帮助他们打开心灵窗户和外面世界相通,让他们放飞思维翅膀与时代同频共振。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可以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这样的学校或办学点,给师生做心理辅导。

十多年前,张艺谋拍摄了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当下,我们可以借用这部电影的题目来说,在“一师一生”的学校或办学点上,师生的心理健康一个都不能少。当我们为这些师生的执着和坚守而感动的同时,应该思考给他们的心灵送去什么。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一师心灵师生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我的自然笔记(二)
麻辣师生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