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丽(福建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提升材料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李天丽
(福建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本科专业人才既是高校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切要求。本文阐述了目前材料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校企合作培养材料学专业学生的几种模式,并对校企合作就业实习基地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探索材料学专业乃至工科专业的就业新模式提供思路。
材料学专业;校企合作;就业
近20年来,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科学方兴未艾,迅猛发展。市场对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的需求激增,材料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从纳米技术到3D打印,从常见的PP、PE、PVC到高分子光纤、高分子建材,新型功能高分子不断涌现[1]。材料学专业性强,受国家重视,高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使得材料学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多有忽视,这种教学模式常常导致学术型专业人才“不会生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不懂科研”的尴尬局面,培养的学生的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材料学专业实践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2]。材料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理论知识、数理统计知识、应用技术知识;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三是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生产设备的操作、维修和改造技能;四是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仅在学校中学习的课程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实现材料专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广泛地、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使高校紧密联系市场、使市场了解人才。
本文旨在针对材料学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良性机制,使教学与生产“大相径庭”的情况得到改善,以期实现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探索如何建
立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培养材料学专业人才是以企业需要、就业方向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由校企双方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它强调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在“双赢”的基础上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校企合作已取得一定成绩,相应的还有产学研、产学研政等多种合作形式。但是,就目前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出现用人单位大闹用工荒,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企业和市场所需的人才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偏差。然而,在已有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政府管理职能发挥不够,有关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②合作层次较初级,企业作为“育人者”的积极性不高;③在学校中形成的科研成果在企业中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④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能得到保护;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等。种种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健康、良性发展[3]。
1.1学校培养任务和企业效益目标的矛盾
在我们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校企双方自身对合作目的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双方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偏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他们不希望无偿地为学校提供训练基地,对于前来实习的学生希望其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学生当做正式员工进行工作安排和绩效管理,而不是根据学校教学目标将学生安排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因此教学计划中的以学习为主生产实践以及短期的生产实习往往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到企业去实习实践是一个教学环节,与普通意义上的上岗工作不同,更不是打工,校方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学校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技能型师资不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眼高手低、处理问题能力、思维能力欠佳等缺陷。而现实情况学生往往为完成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任务而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实现学校希望他们在企业中学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初衷。其导致的则是:①合作积极性受损,“双赢”契机变为“双亏”的局面;②合作层次初级,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用人单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所需的设备和工作场所这一层面;③合作形式单一,诸如国外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编著教材、开发课程,互派人员知道等实质性的教育合作较少。
收稿日期:2015-05-07
作者简介:李天丽(1988-),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微生物学。
1.2学生就业观念与企业招生目的的冲突
企业任何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创造利润,它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为其创造效益的、有价值的员工。而大部分学生则认为实习仅是学校教学的一个环节,而简单把实习当成与平时上课无异的教学活动;没有作为正式员工的压力感和责任感,消极怠工、自由散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水准,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可在实习开始前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要求,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决定参与名单;实习开始后,企业应高标准严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考勤、督导、测试等,学校将此记录作为评定实习成绩或者学分的重要依据。
1.3学生能力素质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失衡
课堂上进行的是理论教育和专业学习,而生产一线则需要有经验、会操作的技术人才,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员工到岗都需要适应,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到企业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而岗前培训是需要人力、物力成本的,学生不同于签约员工,与企业定有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有权选择在该企业的去留,因此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几乎是无法回收的。这也是企业和学校的困扰之一,如何进行有质量、低成本的岗前培训,值得校企双方的思考。
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业实习企业很可能是他们所接触的第一家用人单位,初涉职场、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必备职场知识做武装。学校一般把就业指导重心放在了毕业班上,而就业实习的相关指导则较少过分。而这正是广大学生所迫切需要的。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也应注重对劳动法的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与企业签订有法律保障的实习协议的注意事项等。由此可见,学校需要重视就业实习的相关指导,并拓宽指导的覆盖面。
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材料学专业与其它工科学科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基于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物质内在作用机理的学科,它是运用数学、化学、物理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逐步向前发展的[4]。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考虑材料学的专业特色,笔者认为,材料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2.1以教学为主的校企合作
这一合作方式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企业受大学的邀请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提供意见;②企业向学校派遣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帮助大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5];③企业与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④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
2.2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校企合作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实习既是学习也是工作,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拓展更是走向职业化的开始。学生接受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实训后、实习结束时,企业需依据学生表现出具实习证明,并给予评价;学生则必须按学校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学校需结合企业评价和学生报告完成情况给予学分。
2.3教学、科研与服务的结合
这种模式是教师走进企业,亲临生产一线。工科院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可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通过技术支持服务,教师把在生产一线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能为学术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突破[6]。
高等教育必须直面市场、直面职场,以新角度、新思维不断摸索校企合作建设模式[7]。针对材料学专业在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寻求并建立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就业基地
学院在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时,要细致考虑,充分酝酿,总的来说实习基地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①与材料学专业对口,如石油石化的下游产业、塑胶、橡胶等;②能够反映市场需求;③资质良好,企业具有一定的资质。这样建设的校企合作平台才具有效性和可行性[8]。
3.2社会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
3.2.1专业的导师队伍
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直接从课堂过渡到现场的时间较短,前期培训较简单,因而专业的、负责人的指导老师便显得尤为重要。指导老师可以是相关专业的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单位、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解决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专业指导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将参加实习的学生安全的带到实习企业,并就学生住宿、日常管理、实习安排等与企业进行沟通,指导学生高水平高标准的进行生产实践。
3.2.2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
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校企双方。建立严格有效的实习学生管理制度是保障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前提。笔者认为需要着重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汇报制度,学生需每天向辅导员汇报实习的有关情况,如果出现学生安全问题,辅导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学院领导汇报,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②成立学生管理团队,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辅导员和指导老师不可能长驻企业进行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以骨干学生牵头的学生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③考勤制度,因实习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原则上不允许请假,迫不得已请假必须经过辅导员和实习单位的双方同意,请假后需与请假学生保持联系,以了解其去向。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习前,学校应安排相应的老师就安全稳定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专业实践问题、突发事件处理等问题向学生进行说明和指导。
3.2.3有效的学习交流制度
学生所在院系应负责安排与协调具体实习事宜,并就学生实习的各方面问题与实习单位进行交流和协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多与企业员工交流,认真思考,面对疑难问题实习指导老师应给以解答。院系领导需不定期地到实习地进行调研、走访和指导。
3.3注重就业基地建设的全程化
目前,各个高校都将就业指导工作放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材料学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机制应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化、阶段化。笔者认为有效的实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大一:以参观为主的“认识学习”或“感性学习”,让新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大二、大三:以简单操作为主的“兴趣实习”,可以组织他们进企业进行一些简单的生产操作,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的“就业实习”,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自主实践,最好还能协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校企合作能有效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以较高的效率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材料学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让学生在扎实学好诸如《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分子物理》、《化工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多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平衡校企合作内在关系,提升校企双方内涵,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其它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提供参考。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2-48.
[2]张红霞,刘军.高分子材料科学教学研究及电子课件开发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638-639.
[3]刘晓亚,陈明清,倪忠斌,等.强化实践性环节培养创新能力[J].包装工程,2003(4):184-186.
[4]王芙蓉.校企联合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3):30-34.
[5]刘晓亚,郁文娟,陈明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4):18-20.
[6]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4-36.
[7]韩鹏.高职“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3):32-33.
[8]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11-12.
责任编辑:张隆辉
ToEnhangce t he M at eri al Sci ence′Em pl oym ent A bi l i t ybySchoo l Ent erpri se Cooperat i on
LITianli
(Collegeofmaterialsandengineering,FujianNormalUniversity,Fujian,Fuzhou350017)
Thecultivationofthepracticalabilityandinnovationabilityofundergraduateprofessionalpersonnelisnotonlytheteachingreformofhighereducation,butalsotheenthusiasmof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terprises,discusses several modes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materials,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cooperationandemploymentpracticebase.
materialscienc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employment
G 645
A
1672-2094(2015)04-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