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军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浅谈
■文/孙海军
“哑巴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中备受诟病的软肋之一,它表现在学生的口语能力较差,难以流利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原因又与听力能力较差,难以捕捉到外界及对方的英语信息有关。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一上来就播放听力材料,一方面是考虑到教材的文本内容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基本上只要边看课本边听就可以听懂,另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到人的听觉神经在真正运作起来前有一小段时间缓冲。因此,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教师首先要做到普及背景知识。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Naturaldisasters》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自然灾害,教材的听力文本中介绍的主要有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教师应当在播放听力材料前作好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对当地所造成的破坏力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师是在借助文本材料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故而,教师在进行背景介绍时就不应当局限在教材内容里。
由于人的听觉神经对信息的感知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在吸收时会有一部分信息被无意识地剔除掉,表现在学生听文本材料时,大部分情况下难以在第一次听力时就百分之百地接受全部资料,这也是听力能力培养具有缓慢过程性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应当注意将泛听与重听进行交互相融。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astandpresent》为例,这个单元主要介绍由交通工具的变迁所折射出来的时代变化,在这个单元里,听力文本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听懂“differentformsoftransportatdifferenttimesinHongKong”这个要点,因此,教师在介绍完相关背景材料后,第一遍应当以泛听的方式,即不带有任何问题性的,让学生自由地将自己在听力材料中捕捉到的信息记录下来,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之后的第二遍应当以重听的方式,就是教师在听力之前要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第三遍就是检验问题的阶段,就是当教师讲解了在二遍听力前设下的问题之后,再重放一次给学生听,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验证信息的能力。泛听与重听的相交融符合学生听力过程对信息选择性接收的特点。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已经对听力材料有了较好的熟悉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发音上,都有了认识,此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进入口语培养阶段,而这就可以从尝试跟读模仿开始,让学生模仿听力来进行跟读。在跟读方式上,从单句跟读到段落跟读到篇章跟读,从顺序跟读到抽样跟读,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实现跟读难度由易到难。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语音语调的跟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口语交际上,自然不是毫无感情的单词句子发音,而是应当像母语一样,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说出来,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语言语调。一方面,教师应当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包括升降调的使用、语速快慢的区别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跟读,就像自己日常用母语说话一样自然,而不是成为模仿机器。尝试跟读模仿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流利、自然的英语口语能力。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来,实现英语听说之间的自然转化,而这就可以通过活动小组的建立来达成。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Film》为例,这个单元讲电影及著名电影演员。实际上,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每一名学生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电影类型或者电影明星,对于这种话题性很强的教材文本,当听力材料过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组内成员用英语来交流,并布置给学生对应的作业。比如以组为单位,给大家介绍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或某位电影明星,谈谈自己对某部电影的感受等。以活动小组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好处在于营造了一个语言氛围,并且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鼓励与帮助。实际上,要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多说多练,而与单独训练对比起来,活动小组将会在无形中起到督促与鼓励的作用。
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有步骤、有计划、有顺序、有时间的一种积累与沉淀。对于教师来讲,应当根据学生吸收知识的自然过程来开展,从听觉思维到神经思维,从模仿对象到自行言说,参考“背景知识普及→泛听重听相融→尝试跟读模仿→活动小组互促”的教学步骤来有序开展,以完成从听觉感知到口语发音的自然过渡与沉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