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共同体的构建

2015-04-11 05:22:40武永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

论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共同体的构建*

武永江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积极共同体是指导师与研究生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归因方式获取积极意义和积极体验的有机体。它强调导师与研究生人性积极的方面,即强调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导师把立足点放在研究生固有的积极潜力上,致力于通过增加研究生的积极体验来培养研究生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性的一种理智理解;同时导师自身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如此能促进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积极共同体

[收稿日期]2015-03-01

[作者简介]武永江(1977-),男,黑龙江方正人,长安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22

[中图分类号]G645

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的要求。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也是寻找优势的过程,即以一种积极的、充满希望的、聚焦于个人优势或未来的方式对待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如果导师与研究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对方,有意识地构建一种积极共同体,这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积极共同体的基本涵义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和人生发展规划的责任。因此,导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研究生非常重要。

(一)共同体

“共同体”具有两方面涵义,行为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这两方面施加影响:一方面,共同体是一个关系网,即师生“导与学”的核心关系。在健康的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能够形成自由的、互惠互利的关系;在受损的共同体中,师生一些行动,例如导师的权威损害了共同体所依赖的个人关系,而一旦离开了强有效的人际关系,共同体将会解体。另一方面,共同体也是导师与研究生追求共享核心价值和共同目标的结构化群体,例如导师的学术发展与研究生的学术锻炼。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体中能达成各种各样的目的,形成各种类型的共同体,例如探究共同体、对话共同体和意义共同体等等。导师与研究生通过交互作用,即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以及相互反对的行为,而对对方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接受对方的影响。通过这种共鸣作用,共同体被建构出来。

(二)积极共同体

“积极”(positive)一词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这里边,不单是实际的和潜在的冲突和疾病,也包含有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行为,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心理和积极潜能。而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就像正能量。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本性,但还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积极本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表现出来。例如,从相互作用来看,个人看待事物的标准会带来偏见,并阻碍了与他人的交往。因此,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可以开发人潜在的能力。

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共同体,是指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归因方式获得积极意义和积极体验的有机体。导师把立足点放在研究生潜在的积极能力和积极心理上,致力于通过增加研究生的积极体验来培养研究生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性的一种理智理解;同时导师自身也会变得更加积极。积极共同体强调导师与研究生人性积极的一面,即强调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等,例如爱心、乐观、勇气、研究热情和希望。其中开放和对话是建构共享认同的最基本的一步,把对不同和差异的认可而不是把对差异的压制当作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要素。研究生教育的这种积极取向,其重心不仅放在科研上,还放在培养研究生潜在的积极能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研究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更完整,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完整的个人,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如此能促进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积极共同体的理念诉求

导师如果习惯于关注研究生的弱势和不足,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者新的视角来审视研究生的优势和潜能,不能通过开启研究生的心扉来唤醒他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失去了这样的唤醒,这些原本存在于内心的美好东西就很有可能离他们越来越远。

(一)养成积极的心态

导师与研究生对事物价值大小的判断,依赖于这些事物对他们所引起的各种感知。当我们判断一事物时,因其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我们便认为它是珍贵的,这只是因为这些观念本身已经与我们的感情产生了联系。匆忙的学习和对结果的重视,往往让师生忽略了一些过程和体验,生活需要被提醒,更需要反思。师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会对快乐与否起到影响作用,但是,积极心理学认为内部环境,也就是人对自己的认知以及人的价值观等等,更加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即内心状态是研究生学习快乐与否的主导因素。如果导师与研究生把学习中一些原因归结为可控制的、暂时的,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反之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进而可能影响师生的关系甚至彼此的发展。导师与研究生在积极方面的知识越多、技能越高,他们的积极特性就会越自动化,同时揭示了彼此的潜力、美德、可能的抱负或者可能达到的心理高度,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积极心态养成的过程。

(二)扩展积极的视角

学习的核心在于扩展“认知视角”,它是导师与研究生借以组织经验并理解经验的心灵结构或者概念框架。导师与研究生如果没有一个宽阔的认知视角,或者说,只有一个局部的和有限的视野,那么,他们感知到的现实就是扭曲的和片面的。消极信念占优势,导致他们总是十分消极地看待事物或对方,并具有更明显的消极和不现实的思维。这些歪曲的思维也导致他们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不利于科学创新。“积极地看待对方的特点:感知对方不仅仅是指认识到你没有认识的部分,看到他的潜能,更重要的是用积极的心态去理解他身上的特点。”如果在导师的意识中只是关注研究生那些有问题的事情,那他看到的就是有问题的研究生,而且眼里也许只有问题了,忽视了其他积极的方面。同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也要转变关注的视角。因为越是关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当研究生心存善念和感恩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而受到导师的欢迎。扩展导师与研究生认知的视角,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物与对方,易于形成新的理解。这样的话,他们可能会对一些原本无法接受的事情转变看法。

(三)进行积极的思考

导师如果出于对自己观点的坚信或相信自己的价值观优于研究生,他有时可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研究生。这会导致:首先,研究生被强加某种价值观时,会有一种被强迫感。其次,当导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研究生时,就会损害合作关系,因为它传递出对其差异缺乏欣赏或尊重,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和需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可靠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有在一个开放的共同体中才能发生,积极共同体应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开放。研究生被吸引来参与导师的思维,同时,导师也要参与研究生的思维,从而形成共同思考的开放式交流环境。导师与研究生这种积极的思考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分离的、孤立的、隔绝的思考,建立了系统的、联结的、共生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带来了对世界和事物的理解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导师与研究生的眼界和胸怀的扩展,同时还带来对待和改变世界以及人自身方式上的变化。“积极思考者的十大品格是:乐观、热情、信念、正直、勇气、信心、决心、镇定、耐心、专心。”积极思考的导师在研究生的思考过程中发挥着支架的作用,即引导与共享思考,支架不能永远存在,一旦支架发挥了作用,就应该“撤出”。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成功的支架应是“内化”的,首先需要借助外力,即从导师那里获取帮助,最终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入到研究生自己的思维中。

(四)构建积极的力量

导师与研究生对彼此的发展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力量的展现。“在众多的给予形式的力量中,教育者只是其他无数的力量之中的一种,然而与其他力量不同:他有在学生性格上留下他的印记的意志,正是在这种意志和意识之中,他的作为教育者的天职找到了其基本的表现。”每个人都具备一些能力,并且在自己成熟和面对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这些能力,它是力量的体现。导师与研究生的积极力量不仅仅只是一种静态的人格特质,它还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做出合理选择。“人的积极力量不仅仅包括某些人格特征,还包括人在正确的时间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解决所面临困难的能力,简单地说,是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一个人的个性很少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很少有人鼓励他鼓起勇气,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现实,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因此,导师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促进自我与研究生积极力量的建构。

(五)形成积极的历程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充满了各种体验。积极共同体主张导师与研究生个体积极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强调满足、满意和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强调主观努力、合作和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强调乐观、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这些体验建构了师生成长的历程。个体的成长可以包括身体生理的成长、社会经验的成长、职业角色的成长等。但是,个体成长最为重要的就是心理的成长。个体的心理成长也就是个体的心理拓展的过程。个体在自己的生活中所面对的最为直接的发展任务,就是个体的心理成长。每个研究生个体的心理成长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导师与研究生积极的成长历程是指彼此的建构、相互的促进、共同的成长。任何一方的成长,都会为另一方的成长提供前提条件;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给另一方带来进一步的成长。每一名研究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导师应该全神贯注地关注研究生的整体,形成真实的、具体的感知,从而形成对发展体验的全面评价和积极品味。

三、构建积极共同体的话语策略

社会世界和个体是被语言实践不断建构的,语言是建构的积极媒介,具有行动的力量。我们的知识往往固定在语言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往往通过语言进行。导师与研究生的认识活动自始至终都有语言的参与,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控制着他们。这些方式不是分离的东西,而是他们思考和表达自我的完整风格的一部分。语言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共同体,在有共同符号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它。它最重要之处在于它能够产生想象的共同体,能够建造事实上的特殊的连带。

(一)转变话语的思维方式

新观念传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很难在师生心中扎下根来。师生常常看到传播阻力的负面效应,然而,它也可以起更正面的作用:它能让师生修正最初所坚持的想法,让他们了解意见的不足甚至是错误。这样的“斗争”有助于完善他们的观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它,有时甚至能刺激他们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有认定自己乐于改变,才不会觉得改变想法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也会愿意去承认改变。“改变思维”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上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

导师和研究生之所以产生传播诸种难题,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对语言的思考和运用是如何把那些问题产生出来的。学习生活中当作误解而加以描述的东西,都基于一些思维形式、公式化和态度,它们广泛影响着师生的社会行为和自我行为。思维形式首先帮助师生组织自己的感知,向他们提供用以进行评价和确定取向的标准。一旦新的话语思维方式建立起来,许多旧有问题就会逐渐消失,因为它们与师生表述自己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同发展。生活难以应付这个事实说明,生活形式不适合生活的模式,所以必须改变生活方式。一旦师生的生活适应生活的模式,疑难问题就随之消失;一旦新的话语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起来,许多旧问题就会消失。

(二)做出积极的话语解释

研究生教育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即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师生都可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理解他人的心理现象就是要理解生活,理解人的生活形式,也即理解语言,因为语言由于作为一种活动而成为一种生活形式。语言活动与生活形式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说生活形式是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把一种语言与作为它的基础的生活形式隔离开来,就无法对这种语言做出正确的理解。这就要求导师与研究生深入地理解生活世界中的语言。语言在这里不是作为单纯用以交流的手段或工具,而是导师与研究生通过它来拥有“世界”的生活过程。

对于语言的误用会导致错误的世界观念。但是,通过注意到所说的和所做的东西,一些特殊的冲突就被消除了。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应当把“解释”这个术语仅仅用于表示用规则的一个表达形式去替换规则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我想说,交谈以及对一个词的使用和解释都是流动不息的,词只有在流动中才获得它的意义。”[10]不同的解释必须与不同的运用相一致。只有当研究生把理解、意指和思维这些概念更进一步澄清后才能看清楚。因为讲话者表达的大部分信息出自内部的参照系统,他们可能是模糊而混淆的,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错误地引导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需要他们在差异与共性的基础上去谋求共识,即用共识去整合差异和共性,使差异和共性得以统一了起来。

(三)采用积极的话语词汇

在研究生的话语体系中,常常积累这样的一些小标签。例如,我研究水平不行、能力有限、太笨了,即用自我贬低性词语描述自己。自我描述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使用不当,反复使用这些标签之后,甚至也会相信这些标签,它们便会给研究生造成损害。使用标签描述自己,很容易成为不求进取的借口。如果你不努力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而是一味依照标签行事,那么你就等于否定自己。如果研究生总是把消极的话挂在嘴边,这些锁链便会使他不能发展和改变自己、不能将他的生活变成充满现实成就的积极生活。导师要通过交谈促进研究生着手挣脱过去的束缚,并消除使研究生固守现状、不求进取的所有标签。任何阻碍发展的自我描述词语都是应当驱除的,如果非要有个自我描述标签,不妨尝试用一些新的、积极的自我描述词语。

教育目标应该在于刺激建设性的怀疑、对大胆思想的爱好、凭思想上的进取心和大胆来战胜世界的感觉,而不是轻信。因此,导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研究生的“错误思想”,应当鼓励提出,而不是压制表达。不能“不正确的话不说,不正确的事不做”,否则导师就是以权威自居的态度,这往往导致研究生不敢想、不敢做,而科学研究却需要大胆的想和做。因此,导师应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少说些是非概

念的话语,多使用积极的话语词汇。“就其表情性或表意性而言,语言不仅构成了情感存在的证据,而且在情感的生成和传播领域扮演了一种创造性的和教育性的角色。语言对于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媒介,又包含了人类心理的印记;它既是解释情感体验的要素,又是情感得以存在的方式。语言不仅是情感及其表现的一面镜子,而且有助于理解和创造情感及其表现,这可以称为言语的魔力。”[11]因此,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语言都是传递和组成情感的最重要方式,语言所能唤起的联想和情感是强有力的,它能提高教育过程中的活力和体验性。导师与研究生一旦把握了情感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就感受到并吸取了情感的内涵。

(四)创设转变的话语氛围

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生教育关键在于导师要营造一种促使研究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同时掌握为心灵中积极种子浇水施肥的途径和方法。导师要重视作为个体的研究生的成长力量,要相信研究生自己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但这需要导师创设一种促进研究生改变的话语氛围。微小的改变,可以给师生带来惊喜。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那些在师生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只需他们坚持用很小的行动去追求就能实现。师生低估自己对变化的影响力,是因为他们低估了细微改变的增长力。当你相信细微改变能带来巨大不同时,你也就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对个人的生活来说,转变和变化可能会极具震撼力和挑战性。同时,转变和变化又可以成为灵感、激励、内在动力和燃起未来之希望的一种源泉。

要形成促进研究生改变的话语氛围,需要一些条件:第一,导师要真诚、真实或恰当,即导师在师生关系中越以真实自我出现,不带专家面具或伪装自己,那么研究生就有可能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获得改变或成长。第二,导师要接纳、关心或称赞研究生。接纳包括关心研究生在当时体验到的种种情感——困惑、恐惧、愤怒、勇气、爱或自豪,如果无论研究生怎样,导师都持一种积极的、非评价的、接纳的态度,那么就更可能使研究生发生改变。导师要体现的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心。第三,导师应变化“姿势”来认识研究生。每一个研究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不能只从一种视角认识研究生,否则就会导致误解。因此,导师需要不断变换姿势,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从多视角来认识和对待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肯尼思·斯特赖克,帕梅拉·莫斯.伦理学与大学生生活的案例研究.鞠玉翠,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 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白锡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3] 王滟明,邹简.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97.

[4] 文特雷拉.积极思考的力量.汤力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73.

[5] 马丁·布伯.人与人.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54.

[6] 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2.

[7] 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9.

[8] 张学广.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1.

[9] 加德纳.改变思维.任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

[10]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9.

[11] 史罗华.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Construction of the Active Community of Tut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Wu Yongjiang

(CollegeofEarthScienceandResources,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54,China)

Abstract[] Active community is the organism that the tut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use with an 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and attribution style to ob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positive experience. It puts much emphasis on the positive aspect of humanity and positive quality, even positive energy and potential between the tutors and postgraduates. With this regard, tutors should focus on the positive potential that students inherent, commit to increasing postgraduates′ positive experience to cultivate their positive qualities. This is the respect and praise, and also is a r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human be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tutors themselves will become more active. So it can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them and their comm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utors;postgraduate;active community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大众文艺(2023年1期)2023-02-08 02:56:36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感恩有你 与师同行——“72变change”人气导师评选结果出炉
V eraW an g
导师榜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18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