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

2015-04-11 02:08李清华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李清华

(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

李清华

(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目前,“90后”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力量。“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富于表现,这些特点对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就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全面、综合地了解当今“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影响其形成的各方面因素,以期探讨出做好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政教育;对策

“90后”这一代人,是在贸易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作为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来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详尽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总结出经验,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同时新的科学技术也呈现繁荣之势,新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涌现。在这个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年代,各种思想浪潮对于“90后”大学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行为方式和思想上印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强,思想上追求独立

“90后”的大学生多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很多东西只要是自己想要得到,家长都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90后”大学生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关注的焦点,集父母和长辈的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下,“90后”的大学生已经养成了关注自我的习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90后”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自己想要得到的就都会得到满足,很少会去考虑身边人的感受,更加不懂得给予和奉献。总之,“90后”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对于生活的质量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90后”大学生较强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更加追求独立。对于一些广泛流传的真理标准,“90后”大学生往往持怀疑的态度,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检验之前的说法是否正确。

(二)受挫能力差,过度依赖家庭

“90后”大学生多是在家庭庇佑的环境下长大,很少有自己处理事务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大学之前,“90后”一代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长来帮助处理的。每当他们遇到一点问题时,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就是寻求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式,更多的是希望家长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处理好所有的事情。而进入到大学期间,高校采取的是住校式的统一管理模式,由于没有了家长在身边,学生的所有事务必须要由自己来处理,很多“90后”大学生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当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表现出一定的迷茫。而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自己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去排解,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武汉大学设计了一项针对“90后”的大学新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遇到挫折后,大部分“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弱,72.3%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学生由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学生可以总结经验从头再来[1]。

(三)价值观念务实化,关注社会主流思潮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更容易获取大量的信息,他们也能更加理性地甄别信息内容。通过网络,大学生们一方面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各种思潮对于自身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现实问题,而且也了解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潮以及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今社会就业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90后”的大学生价值观念也随之更加务实,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为今后所设立的目标做着相当大的努力,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更加注重现实。

(四)创新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们,他们的电脑知识较为丰富,其操作水平比较高,加之接触网络的渠道日益便捷,大学生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也更加容易。通过网络,“90后”大学生们可以了解各种信息与实事,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即时出现的新兴事物也更为容易接受。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90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具有创新意识的“90后”大学生们,渴望着打破传统的束缚,并善于打破常规的方法,创造更为有效且新颖的模式。

二、形成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主客观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处于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们,他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享受着较为优越的生活质量,没有经受过物质条件较为匮乏时期。这些经历使得“90后”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有着天生的优越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90后”的大学生们有着更多接触高新技术的机会,其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更加容易。除此之外,当前社会出现了各种意识形态,也不乏有着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不良的文化氛围。这些社会中复杂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90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导致他们形成了一些与“90前”不太相同的品质,不易被公众所认同。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85%以上均为独生子女,独特的“4+2+1”家庭环境,使他们成为家庭的重心[2]。这样家庭中的父母或是长辈把更多的关注都给予了孩子,并且有很大数量的家庭对于孩子是过分地溺爱,导致孩子对于家庭有很大的依赖性,几乎从来没有独立地解决过问题。这样,这些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升入大学以后,在处理事务的能力上表现得较差。而当涉及到利益问题时,常常从自身出发,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身边其他人的感受。

(三)学校因素

自1999年,我国提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国策,全国各级学校也在认真地落实。“90后”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受素质教育的影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实践创新的能力。这样,就使得“90后”大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中学阶段,为了升学的需要,还是有很多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是以灌输式的讲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存在着依赖性的心理。而进入到大学后,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式的作用,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90后”大学生手里。由此可见,“90后”之前习惯性依赖的学习方式和大学现实的教学手段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使得“90后”大学生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

(四)自身因素

“90后”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其思想较为活跃,反应能力迅速,自我意识较强。同时,“90后”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渴望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比如说网络)来获取信息,对于新兴事物自然而然地就易于接受。但是,“90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值青春期,虽然生理上成人了,但在心理上表现极为地不成熟。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从总体上来看,“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情商还有待提高。

三、切实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关怀。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以期培养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的合格大学生。

(一)探索思政教育新渠道,增强沟通与交流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处于信息高速传播的网络时代,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要抓好抓牢“网络”这块阵地。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受教育模式由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90后”大学生现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电视广播、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也转为网络平台为主,虚拟的沟通交流方式更易于接受。但是,网络同样使得各种文化之间的渗透加剧,网络上经常充斥着腐朽低俗的信息,严重造成信息污染,从而对一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更应该牢牢占领网络这个重要“阵地”,从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达到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目标。高校辅导员可以在“90后”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上开设专门的论坛,这样不仅可以共享学习资源,而且还能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心声。这种教育新渠道的拓展,使得开展的思政工作由原来的单一灌输方式转向了双向交流模式,进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坚持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心理素质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渗透与深入,对人们的思维模式、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些影响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90后”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4]。当前,社会竞争无处不在,“90后”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根据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5]。这么高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探究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在高等学校层面,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安排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到长期跟踪观察。同时,在高校开展的通识课教育中,增加心理卫生教育等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作为高校辅导员,要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课堂、寝室,时刻观察学生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不良情绪,帮助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三)重视高等学校教育,融合家庭教育

“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更加需要家庭教育。在高校层面,学校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播放、宣讲先进地区、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树立中华民族伟大的优良道德观念,激发“90后”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学校还应为“90后”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的机会,增强自身的社会道德水平,提高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在家庭方面,家长要采取科学、适宜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是在包容和迁就的家庭关系氛围中长大的,很多孩子的性格里充满着自私、任性的因素。作为家长,应该明确过分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习惯,会更加引发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要以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教育孩子,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多加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并要做到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教育与熏陶。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地做好,共同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

(四)加强道德舆论引导,呼唤社会关注

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有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外,还需要社会中具有正能量的舆论作以引导,以期营造出良好的、适于“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空间。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家要全面、客观地了解“90后”的大学生,不要以偏概全式的因为个别个体的错误来给整个群体贴上具有负面性的标签。“90后”大学生正值个性倾向不稳定的青春期,负面的舆论不仅可能减少他们积极向上的主动性,而且还可能会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公众要给予“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只是过分地指责,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消除社会对于“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所存在的偏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利用好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具有代表性、先进性作用的“90后”大学生作为榜样,呼吁全社会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1]王肇飞,彭家龙,王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3(8):152-153.

[2]陈贤鸿,阙霄.“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9):72-73.

[3]孙慧.“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66-67.

[4]郭小平.浅议“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9(12):50-52.

[5]黄美子.从“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谈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J].沧桑,2010(6):194-195.

【责任编辑王凤娥】

G41

A

1674-5450(2015)02-0014-03

2014-07-22

李清华,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讲师,环境科学硕士。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