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谷红城,福旺苍生
—— 旺苍旅游国际化之路

2015-04-11 03:11刘小方
中国西部 2015年15期
关键词:傩戏蜀道世界遗产

文/刘小方

绿谷红城,福旺苍生
—— 旺苍旅游国际化之路

文/刘小方

米仓山红叶 摄影/李才元

旺苍地处川陕交界,北靠秦岭,南接成都平原;历史上是多个族群迁徙、定居、融合之地。西周时期,巴蜀两大文化东西相望,自秦至清末,县域版图大小不定,行政归属时有变化,县名更迭不休,晚至1945年始有旺苍之名。地理单元的边界特征与行政管辖的伸缩不定,形成了“生态边界”和“人文边界”的交织,也造就了旺苍瑰丽的自然风光和荡气回肠的人文历史。

近年来,旺苍旅游发展令人瞩目,“绿谷”“红城”旅游品牌打造成效卓著。通过对红军石刻标语、红军城、木门寺军事会议会址等红色文物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增强了“红城”的文化和景观内涵,延长了红色旅游的生命周期;随着鼓城山—七里峡风景区观光、探险、温泉保健等旅游产品的成熟,盐井河—龙潭子自然风景区科考等旅游项目的出炉,汉王山自然风景区民俗活动的增加,“绿谷”生态游也逐渐成为旺苍旅游的重要一极。

应当注意的是,旺苍旅游资源级别尚有待提高(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资源欠缺),当前国内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市场已由卖方转变为买方。游客对产品选择余地增大,替代产品竞争趋于激烈。因此,对于要走向国际的旺苍而言,成功的旅游规划不仅意味着资金的投入,更意味着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之间的科学组合,以突出“生态边界”和“人文边界”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四气”的整合,即利用好蜀道申遗的“热气”、红军城的“名气”、旺苍傩戏的“灵气”和绿谷的“生气”。

蜀道申遗的“热气”

2013年蜀道(广元段)正式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标志着川北地区世界遗产申报提上日程。不同以往单体、静态的文化遗产,蜀道是一条文化线路遗产。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开发理念的不断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申报越来越受到国际遗产界重视。2014年我国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均以文化线路身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新版《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显示,蜀道是唯一在列的文化线路类遗产,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申遗的“蜀道”由汉中通往广元的金牛道和米仓道构成。其中米仓道主要在旺苍境内分布,从米仓山自然保护区、鼓城山—七里峡景区、米仓山大峡谷景区、檬子大峡谷到鹿亭温泉景区,以及红军城、木门寺等景区都有古道留存。其中何家沟段古道不仅最为完整,而且通达性良好,仍为当地百姓使用。县内古道风景优美,人文故事众多,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他的《题灵溪》诗中赞扬古道说:“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

四川是全国世界遗产分布较多的区域,但现有世界遗产在省内分布仍不平衡,所有遗产地(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均在盆地沿线以西分布,所以蜀道自2013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就得到了政府、学界和民间的极大响应。今年4月,四川省住建厅透露,力争在2017年实现蜀道申遗成功。百度“蜀道申遗”栏至今也有超过110,000条新闻链接,可见公众关注热情之高。毋庸置疑,旺苍旅游发展应当利用蜀道申遗的热气,借这股“热气”宣传旺苍,提升旺苍旅游的整体品质。

红军城的“名气”

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至旺苍,红军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总医院等46个机关随后陆续迁驻旺苍坝。川陕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等也驻在城内,使当时的旺苍城成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一年多的红色渲染,不仅为当时的旺苍带来了苏维埃生活的新风尚,也深远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观念和习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记忆和红色遗存,红军城成为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

对于旺苍旅游发展而言,充分利用红军城的“名气”应当做好两个结合。首先应当注意红色文化与旺苍传统地域文化的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小波教授早在2004年就指出“红色旅游大都依靠革命纪念日的主题活动来宣传造势,吸引游客,这种方式的时效性较强,但不利于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应将红色旅游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旺苍有古巴国遗风,民风淳朴,忠义尚武,这是当时10万人口的旺苍就有1.2万人参加红军的历史渊源。同时应该注意到,红军城、木门寺本身也是川北古镇和木构建筑,其建筑与古镇格局的文化内涵应予同样着重开发。

其次,应当做好“大”与“小”、“实”与“虚”的结合。从现有资料看,分三期完成的红军城已累计实现3.5亿元投资,红军博物馆群、影视拍摄基地、红军街区等“大”和“实”的内容已经完成,下一步应当进行“小”和“虚”细部与精神层面内容的丰富及完善,如对现存的310条红军石刻标语进行抢救性保护,对石刻标语背后的动人故事进行整理,对“米仓山高,东河水长。妈妈送儿去参军,打仗回来就看娘”等红色传统民歌进行挖掘,进一步增强红军城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景物内涵。

傩戏的“灵气”

旺苍端公戏是旺苍民间傩戏,2011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傩戏由傩祭演化发展而成,以独特而原始的音乐舞蹈形式,来达到酬神祭神、祈福消灾的目的。据中山大学人类学院王婧教授在《巫觋仪式中的艺术——对旺苍傩戏的描述与分析》一文的研究,旺苍傩戏是川北傩文化中历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一支。其音乐粗犷、质朴、高亢,曲调简单、叙事性强,表演动作上以细碎跳步和踢踏步为特色,再现了“祭天祀地、舞神弄鬼”的巫觋遗风。

据旺苍县文化馆的调查结果,解放前全县九区三镇四十八乡,过去均有端公戏班坛。这些班坛不仅门类繁多,而且各有名目。由于地域上与陕西的宁强、南郑接壤,旺苍傩戏在文化上受陕南端公戏影响,融合了南北傩戏特色,形成了以巫师歌舞戏剧为载体,涵盖汉族原始宗教、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内容的乡土艺术。

“一傩冲百鬼,一愿酬千神”,旺苍傩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一方面纪录了旺苍历史发展与社会转型过程,一方面承载了旺苍人情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它是一定时期内旺苍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为数十代旺苍人创造了慰藉心灵的灵性空间。目前,人们对傩戏的研究和关注还不够,旺苍旅游中的傩戏身影也较少,除了个别景区门口傩戏表演外,可适当增加傩戏文化的学术探讨、傩戏面具艺术集中展示、傩戏唱辞的收集整理等,借助旺苍傩戏的“灵性”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绿谷的“生气”

从区域旅游规划的角度来看,吸引游客需要从关注游客抵达路径、返回路径和游憩路径三个维度展开。由于旅游者旅游过程涉及行政上并不一致的地区,跨区域合作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区域与其上一级空间组织的关系设计必须合拍。随着2016年西成高铁的建成通车,广元作为国家中西部区域性旅游中心的地位将得到强化,旺苍顺接广元的旅游客流机会增大。中东部游客在游历了以厚重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河南、陕西之后,进入四川第一站必定对绿色、对生态旅游情有独钟,这是旺苍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契机。

旺苍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绿谷”口号的提出正当其时。对旺苍来说,应当做好做强绿谷的“生气”。生气,一就是要保存原生态的味道,保留石鼓山、米仓山等自然生态条件的区域,适时开放特定绿地,开展高端小众的探险、观鸟、野生动物追逐等特种旅游产品;二是要通过活动,将平面的观光拓展为立体的体验、冒险,地质考察,写生摄影等,众所周知,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无形的,通过静谧、健康的气氛感受,过程体验,达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放松和心灵舒展。(责任编辑/胡静 设计/张籍匀)

刘小方,四川师范大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专业的硕士,师从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教授李小波。现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遗产研究。《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报》《四川画报》等杂志撰稿人。

猜你喜欢
傩戏蜀道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蜀道向天开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