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莲,程广东,邹庆华
摘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文化的高度凝炼,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精神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关系的分析基础上,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繁荣学术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1-006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是对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和拓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用大学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大学精神,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灵魂与核心,是对大学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就是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在师生中带有共性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1]它体现着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着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
(一)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学精神充溢于大学校园, 深深扎根于大学人之中,并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折射和反映,以此内化为大学人心理意识、言论行为。离开了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和大学人的认同,大学精神将难以培育和发展,更不可能发挥其统领作用。可见,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在践行中就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对校园文化的精炼,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
大学精神是贯穿大学发展的主线,是大学人始终探求的目标。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学校的校风、学校的传统以及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等,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2]大学精神使得大学文化始终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使得大学在社会不断转型的过程中,仍能维持对自身的认同,推动着大学不断变革与发展。如果没有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将会散乱、不系统;如果离开了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三)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大学不断变革的先进文化。一般说来,校园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组成。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行为文化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学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平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3]因此,作为大学文化灵魂的大学精神具有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总之,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大学精神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式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把握大学精神建设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面对利益关系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统领校园文化思潮。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才能正确把握大学精神建设的方向,才能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成为具有高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6]
(二)强化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能促进良好德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聚成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文化力量。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7]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中,要反映大学精神。应在规章制度中突显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给制度以灵魂,着重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师生在执行相关制度、遵守相关规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体现国家意志、贯彻办学主张、保障人格健全发展。
(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持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学生是大学存在的基础,教师则是大学存在的根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更主要的是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乃至于举止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强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利益。因此,应该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形成文化自信,保证中国文化长久存在且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大学人的智慧和血汗。正是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才培育了大学精神,弘扬了大学精神。
(四)繁荣学术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传承创新的内在动力
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所谓大学者,非为多数学生按时上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8]面对新形势,大学就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探索真知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自由,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增进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学术环境还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诱惑下心态失衡。因此,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重塑大学精神。首先,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增加评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次,制定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在法律层面,要加强对社会危害大的学术造假者的法律制裁。
总之,大学精神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需要经过长久的积淀才能凝炼出真正优秀、具有特色、经得起历史和时代考验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吉林大学大学精神与教育创新课题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2]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刘宝存.论大学精神及其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胡锦涛.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吴桂韩.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
[7]马千里.以人为本,重塑大学精神[EB/OL].钟声网,2004-03-01.
[8]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