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5-04-10 01:40:26刘鑫路洋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业余生活医学生大学生

刘鑫,路洋

(安徽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业余生活和专业学习一样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两大阵地之一。然而,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过度专业化的“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掌握的心理学、法律及与人沟通交流等知识技能十分欠缺。由于医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及教学资源的限制,一些相关课程不可能全部开设,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长期以来,国内关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层出不穷,但对于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为此有必要对当今医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进行探究,结合当前医学教育实际,提出改进医学生业余生活质量的相关教育对策,以期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某医学院校380名医学生调查,力图找出影响其业余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以专业为单位,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口腔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5个专业共计380名医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78人;一年级学生161人,二年级学生200人。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至2013年11月。

2.调查工具和方法。本次调查在前期查阅相关文献及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基础上制定了《医学生业余生活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1)个人一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月生活费及父母文化程度等;(2)业余生活基本情况:包括每天业余时间、业余生活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3)对业余生活评价内容:包括对业余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业余生活充实度、满意度等。经论证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发出。为保证资料可靠,此次问卷不记姓名,不互相讨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3.统计方法。采用软件SPSS 20.0中文版建库录入基本数据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SPSS软件自带的检验功能,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

二、结 果

1.医学生业余生活状态组成。通过对361名医学生的调查,发现玩电脑或上网、听音乐、阅读、体育锻炼、交友居医学生业余生活的前5位,所占比例依次为82.0%、75.9%、75.6%、54.0%、32.4%。逛街、参加社团活动、散步、练习特长爱好、恋爱居医学生业余生活选择的第六至第十位,分别约占31.0%、30.5%、28.3%、25.5%、16.1%。

2.影响医学生业余生活选择的因素。为探究影响医学生业余生活分布规律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请问影响您选择业余活动的因素有哪些”的多选题。统计资料表明,选择“爱好”、“条件的允许”、“学习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应能力”、“流行的影响”是影响医学生业余生活选择的五大因素,所占比例依次为81.2%、74.5%、59.8%、45.2%、10.2%。

3.对业余生活的评价。在调查的361名医学生中,73.4%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实,受访者中认为自身业余生活非常健康或基本健康占61.5%。然而,这些医学生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满意度却较充实度低,持不满意态度者占43.5%,而对学校提供的业余生活指导不满意者竟高达67.6%。(见表 1)

4.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对业余生活的影响。为了探究不同群体特征的医学生业余生活现状有无差异,笔者选取了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三个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的医学生业余生活选择具有统计学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业余生活选择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男女医学生仅在体育锻炼上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见表2);一年级、二年级医学生在上网、听音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

表1 361名医学生业余生活充实度、健康度、满意度情况

三、讨 论

表2 不同性别医学生业余生活χ2分析

1.医学生业余生活组成分析。业余生活是大学生兴趣爱好养成、情操陶冶、发挥自身优势、锻炼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展现自身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舞台,更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之一。[1]“阅读”虽然为医学生业余生活的第二选择,但调查发现娱乐类报刊、小说分别占据医学生阅读报刊、书籍的首位,仅有31.0%和28.0%的被访者选择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报刊和书籍。这不仅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大量普及有关,还与医学生专业课程较多、专业要求过高、缺乏专业兴趣、压力过大有关。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今医学生的业余生活呈现出网络化、业余化的特点,且“业余性”非常明显。玩电脑或上网作为一种业余活动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医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是否有碍于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伦理道德等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的发展。孙琴芳等人的报道提示,过度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医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医学生的培养,进而可能影响今后的医疗工作质量。[2]

2.影响医学生业余生活选择因素分析。当前在校医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想开放、崇尚个性自由与发展,个人爱好成为影响他们选择业余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受制于自身及学校条件、繁重的学习任务、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业余生活的选择也呈现出理性化、现实化的特点。45.2%的医学生会有针对性的选择有利于今后发展的业余活动,仅有10.2%的医学生业余生活的选择受流行因素的影响。

3.医学生业余生活充实度、健康度、满意度分析。业余生活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在其业余生活中,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幸福感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加程度和适应能力。[3]医学生专业课程繁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大量的业余生活用在了学习上,但业余生活的内容和结构欠丰富,这可能是导致业余生活满意度较充实度低的原因。43.5%的医学生对自身业余生活不满意,相当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对学校提供的业余生活指导不满意。调查发现,56.2%的医学生认为在业余生活方面需要有人指导,但仅有20.8%的受访者表示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统计表明,对业余生活偶尔规划或从不规划的医学生约占80.6%,这或许与对自身业余生活满意度不高部分相关。此外根据访谈发现,学校开放的场地、公共体育设施和娱乐场所不够,网速过慢,图书资源不够全面、更新速度过慢等这些不被高校管理者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也会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满意度。[4]

4.不同性别、年级医学生业余生活统计学差异分析。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体育锻炼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原因在于男女生自身的生理特点不同。男生热衷于体育锻炼,学校的篮球场、体育场上也多是男性,这点不难理解。虽然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品,但由于学校及家长不提倡一年级新生带电脑入校,同时他们尚能保持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因而导致二年级学生在上网方面与一年级学生具有统计学差异,缺少上网这一娱乐方式的一年级医学生可能因此更多的选择听音乐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业余生活选择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其业余生活同质性趋于一致。

四、建 议

医学生业余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其成长、发展密切相关,还关系到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及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业余生活的相关研究。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认识,引导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在网络无孔不入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医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随处可见低头的“手机族”,在寝室还可见“电脑族”。网络无处不在,根据访谈和调查发现,多数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只占业余时间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则被用来打游戏、聊天、看电影,甚至浏览不健康信息。这或许与医学生学习任务重、信息利用适应不良及医学院校较少开设网络知识讲座、缺少必要的网络知识宣传有关。[5]为此,医学教育者应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医学生规范、合理使用网络,例如可以开设相关的网络知识讲座,宣传必要的网络知识,逐步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监督机制。作为半开放网络空间的校园网,因具有一定的地域和人群限制而保证了网络交往人群的同质性,也应当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重要阵地。[6]此外,对于网络依赖者,不能仅从法律、伦理学角度去干预,应充分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的对高危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心理素质培养、学习兴趣引导、职业生涯设计等工作,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7]

2.创新方法,积极拓展医学生业余生活的教育途径。为丰富医学生业余生活,医学院校应充分挖掘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承精神来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让医学生找到对母校、医学的归属感。同时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建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运动场、球类馆等阵地,为丰富医学生业余生活提供硬件保障。[8]为突出医学特色,学校应针对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成立医药类社团、开展医学人文大讲堂、举办医疗情景剧表演等。鉴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可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如到医院见习、“三下乡”卫生知识宣讲及义诊、在社区建立临床医学实践基地等。[9]

3.加强指导,转变医学生业余生活的教育理念。调查发现,对业余生活“偶尔规划”或“从不规划”的医学生约占80.6%,而84.8%的医学生认为业余生活对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这表明医学生对业余生活的效果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多数同学对自身的业余生活安排比较盲目,可见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医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的指导。但统计表明仅有20.8%的受访者表示业余生活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而6.2%的医学生则希望在业余生活方面有人指导。为此,医学院校应当在医学生入学起,对新生进行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指导,并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课余时间成为大学生补充课堂教育不足、拓展知识面、发展能力的一个平台[4]。要促使医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理智分析自身所需,制定详细的业余生活计划,有目标有计划地积极参加各项课余活动,提高综合素质。[10]◆

【参考文献】

[1]李薇薇.当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分析与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81~84.

[2]孙琴芳,史平,丁云,等.医学生网络成瘾所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家庭护士,2008,6(4):952~953.

[3]KARATZIASA,POWER KG,FLEMMING J,eta.l The role of demographics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chool stress on predicting school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findings.Educ Psycho,2002,22(1):33~50.

[4]伍汝辉,杨清波,王双见.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2):151~153.

[5]安琳,印小星,高军红,等.医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干预研究综述[J].西北医学教育,2009,19(1):155~158.

[6]于海,钟晓华.2006-2007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19~25.

[7]曹文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美国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7,(8):61~63.

[8]廖信伟.地方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2,(22):90~91.

[9]朱俊勇,董卫国,王燕霞等.社区建立临床医学实践基地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92~95.

[10]莫税英,吕志芳.“90后”医学生课余生活调查与研究[J].传承,2010,(10):140~141.

猜你喜欢
业余生活医学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我的业余生活
我的业余生活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研究——以白城市居民业余生活调查为例
科技视界(2013年35期)2013-08-15 00:54:11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