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鹏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而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关于“仁”的思想,其中道德修养内容甚为丰富。孔子深信道德是使无序社会走向有序的良药,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1.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强调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同样说明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统天下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思想强调封建贵族的自我修养,希望国君们能实行“仁”政,以人性作为道德修养的直接根据。与此同时,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也认识到普通民众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对一般人来说,道德修养是立足社会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只要是有品行之人,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想往,有得之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培养君子、圣人。“君子”、“圣人”是儒家思想中道德修养的最高者。“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达107次之多,表达了儒家思想创始者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较高要求。依据儒家的标准,君子的人格特征有六:第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之必可行”;第二,“主忠信”;第三,不求物质享受,“无所争”;第四,“崇德”,重“义”;第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第六,性情“坦荡荡”。“圣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的进一步升华,有“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贯彻“中庸”之道,以不变应万变;具有“内圣外王”之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虽然提出道德修养的明确目标,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已获得圣人资格,称自己在为求学做人而奋斗,在他严格律己的榜样示范下,他的弟子每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忠、恕、仁。《论语》记载了曾参用来概括孔子学说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穿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是“忠”、“恕”,概括讲就是“仁”。传统道德修养也正突出体现为忠、恕、仁几个方面。儒家强调对君要“忠”,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信”:“事父母,能竭力;事君,能政其身;与朋友,言而有信。”“恕”则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求他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不愿意做或无法做到的事,也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不仅如此,君子有成人之美,还要尽己所能地帮助扶持别人,为他人的成功奉献一份爱心。孔子所讲的“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以“人”或“众”为对象,这里当然也包括“爱亲”,并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在“仁”的思想中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著作中,有着大量的名言警句,不仅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同时也道出了传统道德的修养方法。我们将在对一些名言警句的逐一分析中,总结出传统道德修养方法。
1.①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曰:“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这说明孟子已经意识到崇尚和恪守仁义之志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孟子在如何使已树立起来的高尚志向得到巩固的问题上,主张采取“氧气”的方法。
②志立则有本。譬之艺木,把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干云者,有本故也。《二程集·粹言》
这句话是说,志向确立了以后就有了根本,就好像种树,开始只是小苗,后来长到拱把那样粗,最后变成直上云霄的合抱大叔,是由于有了根本的缘故。这里二程不仅强调立志的重要,而且强调立志的目标要远大。这比孟子的提法更进了一层。另外他们也看到志向本身的激励和教育作用。
③“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朱子语类》卷八
即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朱熹还批评了一些不能立志的人,此外,他还看到了日常生活点滴小事与远大志向的关系,并提出,“立志”与“积习”相结合。
从以上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二程和朱熹在怎样确立志向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两个字“立志”。
2.①孔子曾对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这句话的意思是,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孔子的这番言语在说,只是主张仁、智、信、直、勇、刚等品德,并不能获得它,只有通过“好学”,才能明确仁和愚、智和荡、信和赋、直和纹、勇和乱、刚和狂的是非标准。
②“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理便是天道也。”《二程集·遗书》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二程把封建伦理道德强调道“天理”的高度是不可取的,但强调“循理而行”,则是可取的。这里的“循理”也就是“知”,二程把道德认识放在第一位,说明道德教养在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
此外,董仲舒提出的“明道”,也就是明白道理,提高道德认识。张载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通过“穷理”进而达到“神化”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以上每位思想家的理论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两个字“明理”。
3.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的这句名言是说,看见有德行的或才干的人就是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说明,孔子很注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反省。
②“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姿上》
这句话是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在做完任何事情以后,如果结果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就应该来反思自己是否做的不够好,做的不够到位。
通过孔子和孟子饱含哲理的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主张反省自己,反思自己,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省察”。
4.①“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墨子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智”,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意志,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和勇敢牺牲的精神。
②“以裘褐为衣,以践娇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篇》
墨子的学生都穿着粗布衣、草鞋,到处奔走,扶弱抗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即为,不利人即止,这本身就需要有道德意志发挥作用,用意志来克制自己。此外,孟子特别注意道德意志的锻炼,以意志来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荀子强调事情应该从点滴做起,应持之以恒,突出意志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我们很容易看出,不论是墨子,还是孟子和荀子,都特别注重意志在道德中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同样总结为两个字“强志”。
5.①“乐多贤友”,“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孔子很注重知道学生交朋友和择友。它提倡选择“贤”和“仁”者为友,以达到“以友辅仁”的目的。
②“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在这里,孔子还提倡对邻居也要有所选择。
孔子不仅注重朋友的选择,而且还提倡对邻居也要有所选择,说明他很在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这里可以概括为“慎染”二字。
6.①“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孔子主张以道德实践来考察思想品德,极力反对那些言而不行或言过其行的人,要求人们“言必信,行必果”。
②“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在荀子看来,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更重视行,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强调实际的行动。
从以上两句我们可以推断,孔子和荀子都是很重视道德实践的,把“行”都看的很重要,所以我们总结为“力行”。
1.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有助于提高当今人们的自律意识。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异常加快,然而人们的价值观却出现了歪曲的现象,似乎已经没有一种理论或信仰可以让人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诸如贩毒、吸毒、偷窃、抢劫的案件,每年都在大幅度的上升着,社会充斥着许许多多不稳定的因素,这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这时候我们急切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的“省察”要求我们时刻要反省自己,反思自己。在我们做了错事时,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反思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做。在有想法或准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要意识到这样做无论对他人或是自己都是有害无利的,从而立刻终止这样的想法或行为。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的“慎染“要求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周围的事物或人,做好事,交道德品质好的朋友,不做坏事,拒交道德品质低下的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由于没有做到”慎染“,交到了社会上一些闲杂人员,从而被引入歧途,这样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所以我们要以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作为指导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针,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
2.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所树立的“仁人”、“君子”道德人格标准对培养当代合格的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在今天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追求着金钱,追求着个人利益。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确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仁人”、“君子”这些词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然而,两千年来,传统的道德人格标准,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报效国家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道德与文化技术都具备的全面人才。我们要汲取传统道德之精华,融于时代之中,塑造适应时代特点与需求的人格。在当今社会,我们一直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信只要我们不要丢弃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准确树立“仁人”、“君子”的道德人格标准,并坚定不移的往前走,一定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在现代社会如果可以达到传统修养理论中忠、恕、仁的道德境界,社会定会良性发展。
第一,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与各国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面临许多国际国内问题,我们每个个体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对党和国家忠诚,才能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在我们国家内部才不会出现分裂主义分子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这样才会利于我们国家的团结统一,从而进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对家庭也要做到忠诚,即承担责任。孝敬老人,关爱小孩,夫妻之间也要互相忠心,以诚相待,互相承担责任和义务。树立了这样的小“忠”,相信虐待老人、丢弃儿童、小三遍地是的现象一定会大大减少,我们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要求我们与他人相处中做到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恕”。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中,免不了会有摩擦,遇到矛盾时,要有宽恕的心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这样人与人和谐的关系才可以建立。
第三,“仁”在现代社会仍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和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已在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那种离开物质基础去空谈理想道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人们生活得幸福与否,决不仅仅取决于物质需要的满足,同样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人类追求的理想应当是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达到和谐有序的全面发展,建立一个充满友爱、宽容和互助精神的社会。
[1]孔子.论语[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2]杨晓明.四书五经·现代版[M].成都:巴蜀书社,1999.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冯友兰.新事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