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卓临
人类社会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活动在两大领域:“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在实践的活动中物质与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生活也多姿多彩,伴随着精神生活领域而产生的精神产品也日益丰富,以物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创造出的精神生产领域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进步的生产领域。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文化背景为智力支持,建立在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而服务的,创造的文明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有,形成了一种精神动力,促进着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精神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中,原始形态的宗教、神话、艺术等一些意识的初级形式,作为精神生产的最初萌芽与当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实践活动没有分离,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相互融合、相伴相依的。随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要使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需要来自外部的力量,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精神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产生的。在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专门的精神劳动阶层,开始了对世界观的根本问题的探索,这时的精神生产出现了民主和专制两大类型。以古希腊为典型的国家,公民可以自由的参加城邦的精神生产,可以直接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研究人的社会生活,把人看成精神创造关注的中心,与之前的把神神圣化相比,这时开始关注人的利益;虽然已经形成了真实的分工,但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对立面;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可以自由的交流思想。这种民主的社会氛围就造就了精神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希腊文学艺术的繁荣。而专制型的精神生产以个人为出发点,有了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还受神权的控制;奴隶创造了精神生产所需的物质基础,但是却被排斥在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之外,精神生产者和物质生产者出现了严重的对立面;这就阻碍了精神生产的发展。
随着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往往在这个阶段,旧制度的动摇瓦解,新制度正在建立,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就可能造成精神生产的大繁荣。中国的封建社会以人为中心的精神生产,就取得了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产品。封建君主制的中国精神生产崇尚理性,以儒学为中心;把人的地位提高了,倡导人道主义和仁爱思想;信仰伦理主义,主张行动,使精神创造注意在现实中的运用;追求乐观主义,激励各个领域的精神创造者。
精神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时,直接的目的就是追逐利益,这时的精神生产完全商品化。使精神生产能够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精神需求,促进了精神生产世界化。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限制了精神劳动普遍性的发挥;精神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这些消极的因素造成了精神生产的衰退,进一步发展精神生产的任务就落到无产阶级肩上,这样就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领域,指导着人类实践活动,而精神生产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借助于人们的头脑,对有意识的东西加以加工和创造形成系统化、理论化、实物化的活动;在精神生产力的凝聚下,进行分析、整合、创作,从而形成的精神价值。包含着人类的智力、观念、思想,是一种物化的状态。
从认识论看,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殊的认识活动,先于认识活动而产生,而认识是精神生产活动的结果,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从依附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转化。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具有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性质和目的,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及其需要,使他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理论和观念。
理论作为一种“武器”,是一个知识体系,是认识事物本质以及规律的一种观念性的指导,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就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最为先进的指导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理论自信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改变,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创新和发展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神生产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所进行的创造、探索、寻求新的知识的过程。可以将其内容延伸为一些思想、观念的创新,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情感方面的需求。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体现在其精神内容的抽象性、创新性、传承性。
精神生产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不仅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也包括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精神生产作为一种感性的社会活动,不仅会产生一些精神产品,同时也产生了在不同领域的活动关系。作为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来说,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精神生产不仅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还具有自由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必须符合劳动者的兴趣和志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领域的精神生产者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可以自由的运用生产手段和生产对象进行观念创造。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奋斗中发挥自己的独创特色形成了“五大优势”即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种独特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新领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突破时代的限制不断地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精神生产成果的自信,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靠理论,理论优势是前提,理论作为精神生产的高级产品在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更新。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中,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这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风险而继续前进的根本保证。恩格斯曾这样解释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我们在比较中存在、发展进而看到自己的优势。我们党的理论优势就在植根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实践中,形成全党的智慧结晶,作为全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有着判断是非、引领未来的导向作用。理论就是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在发展中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作为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党,必然会迷失方向。
从政治的角度上看,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政治优势是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忠实代表,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到自己的运动中。强有力的宣传和动员群众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党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从精神实践的角度看,组织优势是重点。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形成强大合力,加强党建结合,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我们党历来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从抓基础入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行民主集中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是最大的组织优势。
制度优势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党的政治生活的根本准则,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本的行为规则。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关键。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的结合,联系群众抓住了精神生产的主力军,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文化都还需不断完善的阶段,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和民主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使我们摆脱束缚,作为生产的劳动者,本身就具有管理和领导精神生产的权利,我们要坚持理论自信,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为近代失落的中国找回了自信,并且找到了自身的优势。
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物质生活的需要,而精神生产就其本性来说,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应该避免精神生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协调好精神生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我们要发展自由的精神生产,继续发挥我们的最大优势,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不仅关注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应该关注思想上的交流,怎样更好的把政策宣传和动员到每一个群众,是我们党今后在实践中该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从精神生产的实践中看,党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信念出现了问题,如何进行“扬弃”也是一些精神生产者面临的选择,在实践的过程中,脱离了本质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党加强精神生产的建设,充分发挥传承性。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公文(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 -11 -19.
[2]郭正红.现代精神生产纲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