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腾
(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城市环境地质注意问题以及相关措施
于 腾
(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城市化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也在困扰着城市的发展,环境地质将城市发展与地质状况结合形成一门学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城市环境地质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地质 注意问题 对策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质环境复杂,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增强,城市地质作用强度加大,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中部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本文将从我国城市环境地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角度,在对城市环境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型环境地质效应首先予以论述的同时,着重讨论了与人为因素关系密切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1 淡水咸化的城市环境地质效应
城市水资源的严重缺乏,造成了城市地质变化的重要问题,沿海性城市的水需求量的发展过快,淡水咸化的问题受到了极大地关注。过去的城市环境地质在研究方面着重于基础地质的岩土层稳定、地质灾害方面,并没有对淡水咸化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事实上,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方面看到的问题只属于一部分,还有很多问题是看不到的,比如说危害性元素的迁移问题、危害性元素的富集问题,并且这些都属于淡水咸化问题,而且这样有害的重金属对人本身的危害性极大。所以一定要将基础性、危害性、科学性、淡水咸化性有效地结合,从整体出发并进行细致的研究。
1.2 地球物理变化的城市环境地质效应
城市环境地质的研究里,地球物理的研究方式是必须具备的方式,好比查找地下水源、勘察岩土层的成分及稳定性、探索地下层,均要具备地球物理勘测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居住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固有的地球物理方法为基础,开发了放射性地球物理的新城市环境地质的研究方法,并且放射性地球物理方法也更加体现了其自身价值和意义。这不仅可以勘测到地下层的潜在隐患,还可以勘测到城市居民的环境地质内的放射性物质的强度、大小和对人类危害的程度。西方对于此项研究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因此,研究的结果也更为有成效。例如,城市地球化学方面的填图里,尤为注重放射性氡的调研,尤其是室内氡气的成分和地表内铀、钍、钾的成分。我国针对城市居民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研究暂时处在摸索的过程中,针对城市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调查表明,城市居民生活中土壤里具有铀、钍、钾的放射性物质的成分和特性。
1.3 安全管理发展的城市管理地质效应
近几年,沙尘暴、雾霾等高污染度的天气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山体地区更是经常爆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现象,这些都属于地质灾害。由于地球化学灾害的不断发生,空气污染及人们中毒事情的不断出现,使得城市环境地质的安全收到了极大的威胁。古时的楼兰就是由于城市地质的环境被污染严重才消失于世界的,并且当今很多地区的城镇也因为地质污染的灾害受到影响被迫搬离。所以,就城市环境地质的研讨中,一定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影响城市环境地质的原因所在,要清楚其原因是如何形成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真正起到保护城市环境地质安全。城市环境地质的艰险性、薄弱性、迫害性是城市环境地质安全的主要研究方向。
2.1地下水位下降的防治措施
地下水位下降的防治措施主要为非工程措施以及工程措施两种:
1) 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主要指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根据工作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行政措施,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强区内的用水管理,实行供水统一管理,按照“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的原则,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废污水的合理调配。制定行之有效的节水管理措施,坚持水资源费征收与用水量有机结合,鼓励企业或用水单位废水回收、处理和利用。
2) 工程措施。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闭市区超采区部分企业的自备深层水源井,逐步实现超采区地下水的采补平衡;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工程,使废污水资源化;实施对水资源的规范管理,开展对用水大户用水的远程智能监控,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资源费征收及动态监测等工作的有机结合。
2.2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有: 生活垃圾污染源、工业废渣污染源、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等。针对各种污染源采取的防治措施有:广泛宣传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依法加强废污水排放管理,要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发展无污染、少污染新工艺,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使污废水资源化;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2.3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治措施主要为搬迁避让和工程措施。
1) 搬迁避让。分述如下:在城镇规划和工程选址时,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尽可能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对有成灾前兆又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的,应将人员、物资等受灾对象及时撤离危险区;对威胁严重防治困难的,应选址搬迁;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
2) 工程治理措施。对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从致灾体和受灾体两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工程治理。对于滑坡地质灾害采取减载、排水、支挡等措施消除或削弱致灾体的活动能量;对于崩塌、危岩( 土) 体地质灾害采取清除危险部分、削坡、排水、加固、刷坡等措施解除或减缓灾害体的活动;采取拦截、遮挡等措施以保护受灾体免受灾害破坏;对于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采取排水、填夯和加固等措施进行致灾体的治理和受灾体的保护。
2.4特殊岩土体的防治对策
该市特殊土体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和饱和砂土液化。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汾河二、三级阶地及山前倾斜平原区,埋深一般 3m-10m,深者可达 15m左右;厚度一般7m-10m。按照 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区内地基土湿陷性评价结果,在汾河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后缘与山前倾斜平原接触地段,建筑场地一般为非自重湿陷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 6级( 轻微);三级阶地和山前倾斜平原中上部地段建筑场地一般为非自重湿陷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 7级( 中等);另外,在山前部分地段有新近堆积的黄土状土,建筑场地存在自重湿陷场地,湿陷等级为7级( 中等)。
饱和砂土液化问题主要分布于汾河、涝河、洰 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区,液化地层主要为中砂、中细砂、细砂等。该区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小于8米; 液化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在1.7-16m 之间;液化地层层底埋深一般在10m左右,个别地方达17.4m。其液化等级为轻微~严重。
1) 湿陷性黄土区作为建筑地基时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建筑地基的湿陷程度和等级,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进行设计,应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消除湿陷。
2) 饱和砂土液化区不宜作为建筑地基,设计和施工时应避让,对于不能避让的地段则应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场地的液化等级并采取各种地基处理措施进行处理。
城市环境地质是在城市化不断,城市发展环境问题凸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将城市的发展与地质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城市地质状况,充分发挥地质环境效能,使之与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城市不断发展。
[1]王国强,刘刚,吴道祥,单灿灿,丁振杰. 城市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问题[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武强,李瑞军. 我国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划分研究[J]. 有色金属. 2007(03)
[3]陈坤琨,陈曦.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09(09)
S210
B
1007-6344(2015)02-0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