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如, 蒋 瞻
(南京林业大学 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处, 江苏 南京 210037)
依托教学科研基地,促进风景园林类专业与学科建设
刘倩如, 蒋 瞻
(南京林业大学 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处, 江苏 南京 210037)
教学科研基地对风景园林类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结合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的内容及成效,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风景园林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教学科研基地; 风景园林专业; 学科建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对风景园林类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虽然风景园林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经常被定位为“具备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知识,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但在实际中,风景园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对于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节较大[1-2]。针对此问题,许多高校纷纷通过校内教学科研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我校风景园林类专业创办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在长期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1.1 原有的教学科研基地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类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包括校内的树木园和校外的下蜀林场,随着学生规模增加及专业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这2个基地已不能满足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
1.1.1 校内基地——树木园
我校树木园位于校园东部,建园初期占地33.3 hm2,现有面积约24.3 hm2。树木园被通往学校东大门的大路分割,形成北大山和南大山2部分,南大山面积为8.5 hm2,北大山约15.7 hm2。承担着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树木学、植物学和花卉学等课程的实习任务。
近20多年来,由于南京市城市建设和校园面积扩张的需要,树木园的园区面积逐步被蚕食,树种锐减,已无法满足上述课程的教学实习需要。
1.1.2 校外基地——下蜀林场
南京林业大学实习林场(下蜀林场)位于江苏句容县境内,距离南京50 km,现有林权土地293.6 hm2,分布在宁镇山脉的空青、武歧和钉耙岗一带。空青山海拔365 m,区内大都是低山丘陵,平地少。下蜀林场自建成以来,一直承担着学校林学和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实习和科研任务。每年接待的学生实习的人数不断增加,经统计,2012、2013、2014年分别接待各类实习学生5016、5838、6411人次。
由于林场属公益性生态林,且受山冈坡地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不适宜林木新品种的种植和培育,单调的林相也制约了风景园林学科科研实验的开展。林场内建设用地受到严重限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供电等一直存在问题,尤其是供水严重不足,学校花费大量经费,数次进行地质勘探寻找水源,均未获得成功,缺乏规模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因此,我校开辟新的校外教学科研基地便显得必要且迫切。
国家级江苏白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设立恰好提供了一个契机。入驻此园区不仅可以保证风景园林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科研需求,还能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进入产业园区,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绿色通道,为风景园林类学科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1.2 新建教学科研基地——白马教学科研基地
我校白马教学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白马基地)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核心区,规划用地面积220.0 hm2。为提高白马基地的建设质量,我校主要采取了3个措施:
(1) 科学规划教学科研用地。白马基地的总体规划从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整体规划的高度出发,加强园区内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和项目间的整合,按照高—中—低分层管理,统筹安排布局,统一规划,滚动发展,并按照风景园林类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要求,做好入驻实践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土地配置工作,并参与相关教学设施建设等管理工作。
(2) 建立基地建设与管理机构。设立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白马基地建设办公室。白马基地建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包括综合管理科和项目与生产管理科2个科室,具体负责白马基地总体运行管理、土地征用、规划及科研项目的服务保障等工作,保证了白马基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3) 制定与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为提高基地的管理效率,在学校有关部门协助下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为提高入驻白马基地科研项目的质量,入驻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和管理。制度规定:科研项目由项目组自行管理实施,所聘请的管理人员由白马基地建设办公室参照学校合同用工管理办法统一管理,负责食宿安排,费用自理,提供生产必需的农机具。项目组自行安排专业性用工,一般临时性用工由基地办统一确定工资标准和安排,费用由项目组按实结算。所需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由基地办负责统一采购,费用由项目组按月结算[4]。
通过上述举措,白马基地自2012年3月启动建设以来取得很好的绩效:已平整土地146.7 hm2,建成露地栽培区46.7 hm2,完成设施栽培区一期工程(包括3 000 m2智能玻璃温室、2 000 m2塑料连栋大棚、2 000 m2扦插池和3 000 m2遮荫棚),完成水电配套一期工程(架设315KVA变压器、敷设低压电路、敷设DN100自来水管线),完成道路建设一期工程和环境绿化一期工程(栽植行道树、绿化苗木、科研苗木20万余株),核心区树木园地形土方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树木园植物栽植工程,计划栽植各类植物600余种。
依托上述教学科研基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类专业与学科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
2.1 实践教学
为适应风景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白马基地划分了树木园、种质资源收集区、植物繁殖栽培示范区、工程技术集成示范区和生产与技术示范推广区等功能分区。
树木园和种质资源收集区为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等专业课程提供了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研究方向的教学条件,满足学生识别植物种类、品种、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的需求。繁殖栽培示范区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进行树木繁殖栽培、盆景与花卉管理、田间管理和观察记录等提供场所。工程技术集成示范区和生产与技术示范区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和园林工程及园林施工管理等专业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学示范及动手实践的场所[5]。
2.2 学生创业
学生可以依托教学科研基地自主创业,参与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6]。如我校09级本科生梁策、刘清亮、李垚和赵云,积极响应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业政策,于2012年6月在宁资助创业,成立南京青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苗木种植销售、林业产品开发、保健品研发、生物科技产品研发和咨询服务等。依托我校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青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白马基地申请创业用地1.3 hm2,主要用于建立林木新品种及种苗培育基地,重点开发市场潜力大的赏花赏叶景观树种及具有短频快效应的风景园林绿化新品种,目前已成功引种青钱柳、龙脑樟、红豆杉、罗汉松等优质苗木,生产销售青钱柳茶、青钱柳超微粉末等天然养生产品。
2.3 科学研究
本着“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我校鼓励教师依托白马基地承担科研项目,并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教师可以依托科研基地设计一些带科研性质的项目。此举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为对外技术咨询和科技服务提供有力的实践基础,而参与项目学生的设计就不仅停留在电脑中,而是在对实际场地进行确切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真正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7-10]。
2.4 社会服务
为提高我校风景园林类专业和学科的社会影响力,白马基地为此还兼具社会服务功能,其社会服务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成果示范。展示园林植物新品种、特色品种,繁育和栽培新技术、新设施,并通过示范性建设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2) 科技培训。组织教师、技术人员或科研实习学生组成培训队伍对周边农民开展文化、科技和园林生产、栽培技术等培训,培养农民科学种植能力。
(3) 科普宣传。普及风景园林专业相关知识、技术,宣传风景园林学科的科技成果。
(4) 旅游观光。以基地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为活动大背景,以“低碳社会,低碳园林”为建设主题,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态中增加极具个性和吸引力的主题化资源,让基地成为独特的参与性、体验性旅游观光景点[11]。
3.1 建成了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
经过几年建设,白马基地已建成了一流的风景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如落户于白马基地的“亚热带优质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中心项目”,旨在以南京林业大学长期科研中收集的现有林木种质资源为基础,不断扩大收集特异种质资源和一些新的优良树种种质资源,在白马基地核心区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该项目的用材树种区、经济树种区、园林绿化树种区、耐盐碱、耐水湿树种区和竹种区实现了3 000份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给风景园林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和实习材料。中心的温室、组培室配置的超低温保存仪、高速离心机、低温摇床、高压灭菌器、超菌工作台、光照培养箱等基本的科研设备也满足了学生实习与实验的需求。依托此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内园林实验教学中心,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3.2 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良好机会
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师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科学论文,还需要具有可行性的高水平设计作品。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白马基地的规划设计项目,白马基地的总体规划、核心区树木园的地形营造施工设计、树种配置设计及蝴蝶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均由风景园林学院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设计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12-13]。
3.3 建成了高水平科研平台
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科研基地为师生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如白马基地露地栽培区和设施栽培区,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苗木引种、繁殖和培育的场所,目前已入驻“银杏长期育种技术研究”、“抗材线虫病优良松树基因库的建立”、“桉树、鹅掌楸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青钱柳种质资源保存、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珍贵树种夏腊梅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园林植物新品种繁育”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个。另外,白马基地建设办公室还自行承担了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重点项目“南方主要绿化造林树种苗木繁殖技术示范与推广”、“珍贵树种青钱柳种苗繁育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竹种选育与示范”的实施。这些项目的入驻,为风景园林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近几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源50%主要以地市级项目为主,20%以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部省级项目和其他项目占30%。
3.4 提高了师生的服务社会能力
依托教学科研基地,风景园林类专业的师生利用基地内露地栽培区和亚热带优质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展示国内外园林高产、特色优良品种等科研成果;通过设施栽培区和生产与技术示范区,进行园林高新栽培技术和高标准集约化生产模式的示范推广;为白马基地附近农民提供园林优良品种,举办南方主要绿化造林树种苗木繁殖技术、青钱柳种苗培育、夏腊梅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和园林机械的推广应用等培训班,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并最终增加了农民收入[14]。
References)
[1] 肖瑞龙.加强园林专业学科建设的路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6, 7(3):231-232.
[2] 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4):222-224.
[3] 张前进,陈永生,刘慧,等.高等农林院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学习-实践”教学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15(1):75-78.
[4] 刘目前,杨友才,刘浩源,等.对农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5):40-41.
[5] 王珏,刘宏斌,闫荣.校内实习基地:教学实习苗圃的建设管理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4(30):190-194.
[6] 文士博,张庆桥.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4):123-124.
[7]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01,17(4):15-17.
[8] 刘拥春,黎伟.试论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0(11):61-63.
[9] 刘宏升,刘晓华,王正,等.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56-158.
[10] 刘长宏,张恒庆,李洪磊,等.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10):188-190.
[11] 郑庭义.试论农业高校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延伸[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217-227.
[12] 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29-31.
[13] 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维创新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98-200.
[14] 潘远智,陈其兵.园林学科建设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J].中国林业教育,2002(5):32-33.
Relying 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nd promot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iu Qianru, Jiang Zhan
(Management Office of Laboratory and Base Constructio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and discipline. Relying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of Baima of Nanjing Forest University,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and discipline were developed, and these achievements provide favorable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5- 06- 0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新形势下江苏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B-a/2009/01/018)
刘倩如(1987—),女,安徽广德,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科研基地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
E-mail:547936554@qq.com
蒋瞻(1963—),男,江苏金坛,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处长,主要从事实验室与基地管理工作.
E-mail:jiangzhan@njfu.edu.cn
G642.44
B
1002-4956(2015)12- 022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