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评析

2015-04-10 19:38胡海义杨小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000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桂林5400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词派词坛词学

胡海义,杨小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000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桂林5400)

《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评析

胡海义1,杨小雪2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桂林541001)

《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是系统研究湖南地域词学的首部学术专著,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待多言。这部著作突出的特点有三:一是自觉的文学史意识,包括纵向的湖南词学史与横向的晚清民国词学史意识;二是多元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的表格分析、细致的文献考证、透彻的理论分析;三是扎实的研究内容,包括词学思想与词家词作的研究。

《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湖南地域词学;词学史意识

袁志成、曾娟合著的《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该著共有七章,约27万字,分别是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序说、晚清民国湖湘词坛概述、晚清民国湖湘词学思想、晚清前期湖湘词坛——以湘中六家为中心、晚清后期湖湘词坛——以湘社为中心、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晚清民国湖湘女性词人研究。该著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逻辑结构严谨,文献材料丰富,理论概括透彻,尤其是对一系列前人少有问津的难点、疑点问题的爬梳剔抉,厘清了事实、补充了文献、整合了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打通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上佳之作。

一、自觉的文学史意识

文学研究既需专论,更需通识,刘梦溪在总结陈寅恪先生治史的特点时,首列的一条就是“在史识上追求通识通解”[1]。文学研究亦然,没有通达透彻的史学意识是行不通的。

首先,作者行文论述处处将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置于整个湖南文学史的范畴之内。地域文学研究整体上属于横向研究,即截取全国版图之一隅,或就全体文类,或专取某一文体,做透彻深入之研究。袁著在空间上以湖南为界,在时间上以晚清民国为限,在文体上以词学为标的,但处处有纵向之联系。如书名为《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但作者却遍检两宋元明清词籍,对湖南史前词学创作情况一一介绍,宋代介绍词人12人,录词31首,元明介绍词人8人,录词9首,将湖南词学史从萌芽到发展到壮大的历程述说得源流清晰、脉络分明。另外,作者还自觉将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置于整个近代湖南文学史的范畴,如论述晚清民国湖湘词坛兴盛原因时,就没有局限于词学演进的内部理路:“湖湘词学兴起的原因颇为特殊,既非因地域词学对主流词学的批判纠正,亦非浓厚的地域词学文化传统,而是主要因晚清民国湖湘人才群体兴盛而兴起。”[2]47由此,作者论述了近代湖南的四大人才群体,以词这一文类沟通了近代湖南不同的文学创作主体,为近代湖南文学全面繁荣提供了有力的说明,也打通了晚清民国湖湘词坛与诗坛、文坛的关系。

其次,作者考证析理处处将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置于晚清民国文学史的范畴之内。作为晚期民国文学史的一个部分,晚清民国湖湘词坛不可能不受其他地域词学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常州词派。对此,作者于第二章“晚清民国湖湘词坛概述”下专列一节“词学活动”,分“湖湘词人与湘外词学”、“湘外词人与湖湘词坛”论述了湖湘词坛对湘外词学的接受与湘外词学对湖湘词坛的影响。“湖湘词人与湘外词学”侧重湖湘词人对湘外词学的接受,重点论述了王闿运、程颂万、易顺鼎、何绍基、陈锐、章士钊等19人与域外词人交游的活动及其唱

和的词作;“湘外词人与湖湘词坛”则偏重当时在全国词坛执牛耳之人物对湖湘词坛重要词人的影响,重点论述了文廷式、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等7人与湖湘词人的交游与唱和的词作。另外,在作者论述词学思想与词学创作时,亦处处与主盟文学即常州词派进行对比研究,既深化了我们对湖湘词坛独特性的认识,也加强了我们对晚清民国全国词坛多元化发展的理解。

二、多元的研究方法

《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一书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定量的表格分析,又有绵密细致的文献考证,还有透彻的理论分析。

首先,定量的表格分析。正文中制作的各类统计表格就达10张之多,依次为晚清民国湖湘词人阶层分析表、《湘绮楼词选本编》选词情况一览表、《湘绮楼词选前编》选词情况一览表、《湘绮楼词选续编》选词情况一览表、张元群选词表、《六家词钞》选录各人词作情况表、湘社成员参与联句诗次数明细一览表、湘社成员诗歌酬唱赠答一览表、湘社成员参与联句词次数明细一览表、湘社成员诗歌酬唱赠答一览表。通过“晚清民国湖湘词人阶层分析表”,得出统计数据:“在88位词人中,进士19人,占词人总数的21.5%;举人26人,占词人总数的29.5%;诸生等23人,占词人总数的26%;无功名及妇女多达20人,占词人总数的23%。”[2]44据此推断出“创作主体以举人、诸生及无功名者占绝大多数,作为文化精英的进士阶层只是小部分而已”[2]45的结论,最终结合地域分布的数据在理论上升华为“晚清民国湖湘词人地理分布的高度集中与创作主体阶层的下移,反映了湖湘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词学发展的同步位移”[2]45的高度概括的结论,一锤定音,让人信服。其他选词表和联词表的分析对于在量化的基础上定位词人的风格特色、词社的核心成员等一目了然,对于我们全方位理解近代湖湘词坛的独特风格、词社活动、历史演变贡献良多。

其次,细致的文献考证。全书信而有征的考证比比皆是,小至生卒年、生平事迹、词作词集的考订,大至词学活动、某一时期词人群体的考察,但最重要、最核心的莫过于“湘社考论”这一晚清湖湘唯一词社的考察。学界对于湘社多有论述,但对湘社的成立时间、词学活动、词学意义等尚无明确的考述。作者先从湘社缘起入手,认为易顺鼎、易顺豫兄弟二人由龙阳至长沙先后与友人唱和为湘社之真正开端。原因有二:一是友朋聚会,二是适逢久雨。并考证出湘社成立之初并未有社团领袖之说,然后详考湘社成员12人,另外提及后续加入的7人。次叙《湘社集》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共得联句诗22首,唱和诗163首,联句词41首,唱和词70首,分别制作四张赠答一览表,以统计数据得出易顺鼎、程颂万、易顺豫三人在湘社文学活动中为核心成员。再叙湘社成员的词学创作,共引词8首,并结合所有词作分析得出如下重要结论:一是在题材上,咏物词偏多,以动物为主;二是联句词颇多,注重词作游戏,忽略词的社会功能;三是和韵方面,以南宋名家词为主而兼师众长;四是词学主张不统一,或宗北宋,或宗南宋,或南北皆宗。最后将湘社置于整个晚清湖湘词坛之中,考察了湘社成员与咸同词人、湘外词人的交游,得出结论:“湘社成员与咸同词人多有交游,是对前辈词人的继承,亦是对湖湘词坛的发展……同时,湘社成员继续将湖湘词坛发展光大,与域外词学交往更为密切。湘社散后,成员之间仍有诗词酬唱。”[2]132这一考证在书中占20页,人物之多、词作之广、头绪之繁,而作者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最后,透彻的理论分析。全书最见作者理论功底的莫过于探讨地域文学兴起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在主盟文学影响下的生存模式。作者首先分析了地域文学兴起的三大原因:一是“以批判纠正而创新求变为主”,二是“以文人领袖号召为主”,三是“以纯地域文化促进为主”。接着,作者在对应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松散的文人群,二是文人社团,三是文学流派。最后,作者提出了地域文学在主盟文学影响下的三种不同的生存模式:一是标新领异:成为与主盟文学相抗衡的流派;二是随波逐流:成为主盟文学的附属;三是合理借鉴:成为主盟文学的分支。这种规律性的总结不仅对湖湘词坛适用,对于其他地域文学兴起的原因、表现模式以及理解主流文学与地域文学的互动关系等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另外,作者提出的“词社发展三阶段”说,亦是发人深省:“其一,词社发展的初期,只提供同社成员唱和的一个场所,当然也偶尔会交流词学创作的经验,但在风格上率意而行,未趋统一;其二,词社发展的兴盛期,有词坛领袖,有共同遵守的词学创作典范,风格亦由率意趋于相似;其三,词社发展的成熟期,不仅有公认的词坛领袖和词学创作典范,而且词社成员主动编纂相关的典范性词选,以及自我总结词学创作法则等。”[2]134

三、扎实的研究内容

全书由七章构成,第一章在探讨近代地域词学

兴起的原因、表现模式的基础上,阐释湖湘词学在大文学背景下的生存模式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第二章概述晚清民国湖湘词坛,涉及历史演变、基本词人群、地理阶层分布、兴盛原因、词学活动;第三章选择了三位代表性的词学家王闿运、陈锐、张元群探讨晚清民国湖湘词学思想;第四、第五、第六章以时段为界分晚清前期、晚期后期、民国探讨湖湘词坛的创作实绩;第七章则专门对晚清民国湖湘女性词人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有理论阐述(第一章),有词坛概述(第二章),有词学思想(第三章),有创作实绩(第四至第七章),逻辑严谨,结构完整。

首先,词学思想研究。袁著词学思想研究虽限定了范围,如王闿运与《湘绮楼词选》、陈锐与《袌碧斋词话》、张元群与《散天花馆词选》,但却时有跳出,如王闿运的词学思想研究就还涉及《张雨珊词序》、陈锐还涉及《词比》,另外尤其注重词学理论著作与词学创作相应和,以理论推衍创作,以创作提升理论,而且注重对比,把湖湘词学思想置于全国主流词学思想之中,以此探讨湖湘词学独具特色之处。如王闿运,作者比较常州词派得出如下结论:“闿运词学思想以回归词体本身为要,强调抒写真情幽怀,不仅突显其与常州词派相异之处,而且在选词上注重悲音悲情,重塑花间词体清艳之本色。这种回归是有意义的。”[2]72如陈锐,作者也是处处与常州词派进行比较而得出其个人特色:“陈锐敏锐地洞悉柳永词于词坛销声匿迹的现象,不与常州词派随波逐流,反而对柳永推誉有加,将之比作先圣,与常州词派尤为推许之周邦彦相提并论”、“晚清常州词派针对浙西词派末期过于注重格律技巧而显雕琢痕迹的弊端,顺应时代潮流提倡比兴寄托而执词坛牛耳。陈锐却不与常州词人随波逐流,重拾格律、技巧。”[2]73最终,作者对湖湘词学思想的总体概括就非常具有说服力:“晚清湖湘词人在接受唐宋词时,受常州词派影响颇少,没有追随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陈廷綽、况周颐等词学家的治词路径,而是别开生面,追求词学体本色,回归晚唐五代北宋初期之词体婉约清丽之风。”[2]85

其次,词家词作研究。关于词家词作研究方面,左鹏军教授在其书“序”中有非常精准的概括:“对道光至咸丰年间六位代表性词人兼诗人、学者的关注,反映了在重要个案专题研究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对光绪年间以后湖湘词人社团湘社的考察,则不仅复原了词人当年文学活动、唱和交流的具体场景与情境,而且试图呈现近代湖南词人词作的真实文学面貌与原生态环境;对于民国时期湖湘词坛的考察,则以众多的现象、充分的证据修正了一般所谓民国年间新文学兴起而传统文学已经迅速衰落且必然走向灭亡的臆想式判断,并呈现了新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学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价值;对于近代湖湘女性词人的专题论述,则不仅回应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等认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而且从性别词学角度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即女性文学家呈现出群体性、连续性出现的全新景观。”[2]5既有个案研究的深入细致,也有词社考证的娓娓道来,更有填补空白的晚清民国女性词人词作研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读之不啻为一部晚清民国湖湘词学史。

[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序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袁志成.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Analysis on Research of Poetry Field in Hunan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

HU Hai-yi1,YANG Xiao-xue2
(1.College of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6,Hunan; 2.Press of Gau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Guangxi,China)

Research on poetry field of Hunan in the Late D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is the first academic works about poetry field of Hunan.This works has thre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First,clear literature history consciousness.Second,it has diverse research methods.Third,there is solid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on Poetry Field in Hunan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regional poetry field;literature history consciousness

I207

A

1007-5348(2015)01-0064-03

(责任编辑:廖铭德)

2014-10-20

胡海义(1980-),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词派词坛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振兴词坛温庭筠
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
——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手稿
论云间、常州词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异同
基于历史源流下的花间词派风格溯源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