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峰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哀叹的人生命运:刘巧珍与法尼娜·法尼尼之比较
王占峰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路遥《人生》和司汤达《法尼娜·法尼尼》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刘巧珍和法尼娜·法尼尼形象,她们敢爱敢恨,坚决果敢,自始至终都纠结于内心的情感,并为爱而守望,她们的悲剧人生足以让人深刻思考。文章从性格、爱情、命运三方面对两位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体会到中法两个文化背景相迥的民族或创造或继承了许多极其相似的文学观念与艺术形象。
性格;爱情;命运;悲剧
有时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有的人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比如成功、爱情、友谊等,但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很难改变。
刘巧珍和法尼娜·法尼尼的物质生活是富足的,但是她们的精神生活是并不富裕。她们的家庭生活环境没有使她们受到排挤,而是让她们深受关注。在她们都处在适婚年龄阶段,有许多的人都给这两位深受关注的年轻少女介绍人生中的另一半,但是她们都拒绝了,她们不想在自己不完美的生活圈中去寻找另一半,而是追求一种自己不曾尝试和拥有的东西,就像一个少女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可以说,二位女性都是能动的自我实现者,她们大胆地为自己未来去设计、去选择,一旦方向确定,就坚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我们看到,她们性格中叛逆狂潮的涌动,精神的高蹈:越是别人看不惯的,不与世俗相符的,她们越是想尝试,在一种平静无味的生活中,她们需要一种新的激情去唤醒,其中高加林和彼埃特罗则充当了这种新事物的介质。而刘巧珍,作为大自然中纯洁的女性,她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一双扑闪的大眼睛永远那么的迷人。正是出于对知识的向往,巧珍在心里暗暗喜欢着有文化,有才气的教师高加林,她从没妄想过什么,即使是默默地注视对方她也感觉到很快乐。当突然有一天得知高加林被撤下教师这一职位后,她又是气愤又有些高兴,气愤是因为她把高加林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高兴是他们的地位就此变为平等,她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对于自己心爱的男人,巧珍和法尼娜都选择了支持与奉献。巧珍的善良让她如金子一般去温暖照亮喜爱的人,而法尼娜的善良让她坚定信心,克服任何困难,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法尼娜耐不住爱情烈火的煎熬,带着支援革命的金钱,带着真挚的对爱的渴望,偷偷赶到了洛马涅与彼埃特罗幽会,她对彼埃特罗的爱还是那样的深情和炽热,并大力支持彼埃特罗的事业。”[1]可是,当法尼娜面对彼埃特罗强烈的祖国之爱时,她明显感到自身获得的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于是为了独享彼埃特罗的爱,遂向政府告密,致使起义失败,从而置彼埃特罗崇高的事业于不顾,不择手段地破坏革命,不惜将其他革命者送上断头台。其结果,养尊处优的又有几分自私、冷酷的贵族小姐将自己的爱情一同葬送。
到此我们会发现,两位纯真的女性的思想意识中一直存有一种求新的信念,但是很朦胧,有时她们自己也会看不清,这是因为她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受到种种约束,事实上,约束越多越让她们对新事物更加向往,而她们大胆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则是实现性格独立的最好形式。于是,她们不顾父亲的反对,选择了自由恋爱。
因此我们看到,性格中的叛逆和新奇让她们无悔地选择自己的爱人,质朴单纯的刘巧珍在爱情中失去了自我,善良的她甚至只学会了服从而毫无反抗,即使这样平静的波澜也依然没有留住那美丽的恋情。同样,法尼娜为了留住那份恋情而奋起的反抗也毫无意义,她的无畏似乎让人恐惧。她们似乎都太单纯,想法都太简单。“就像城乡有别的高加林实现人生梦想的鸿沟一样,文化差距是刘巧珍实现爱情梦想的障碍,这一差距注定了她的爱情是一场悲剧,并且爱得越真挚越深沉,悲剧的色彩就越浓烈。”[2]
爱情,让无数的青年男女为之向往、为之心动、为之奉献。不知是好是坏,在向往的同时又会有恐惧,为之心动的同时也会有伤感,为之奉献的同时也会有毁灭性的牺牲。对于刘巧珍和法尼娜,她们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呢。她们甚至把一生全部的爱都放在爱情里,但这个赌注似乎下错了。
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有时,爱情是两个家族的事。单方面的付出有时很累,有时也毫无结果。刘巧珍和法尼娜的爱情里面过多地释放了单纯,以致没有正确判断复杂的人生:刘巧珍一心一意地爱着高加林,她认为高加林也会一直爱着她;法尼娜勇敢地选择彼埃特罗,她认为彼埃特罗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事实证明,这两位少女的想法真的很不成熟:高加林为了追求更远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够踏入更大的城市而放弃刘巧珍选择黄亚萍;彼埃特罗为了心中的革命事业,希望不被革命同胞误会而放弃爱人法尼娜,选择与革命同胞共生死。
诚然,刘巧珍和法尼娜的身上都闪现出独特的爱。“她们是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不顾一切的少女,她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可以说是拥有地位与美貌的‘完美女人’,受人关注的生活和平庸的人生已经不能满足她们,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冒险,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投入百分之百的爱情。”[3]但是,爱情蒙蔽了双眼,她们与爱人之间在思想、信念等方面还存在着偏差。比如刘巧珍终于和自己喜欢的男人高加林谈恋爱了,她喜欢他的一切,为他的高兴而高兴,也为他的悲伤而发愁,凡事都想着他,凡事都惦着他。高加林说她穿黄色短袖好看,她就总穿那一件。真乃为“悦己者容”,哪怕是世人的讥笑,她也心甘情愿。高加林让她以后刷牙,在全村人的讥笑中依然高兴的服从,可见,她们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而巧珍一直在为所爱之人改变着。又如,法尼娜和彼埃特罗之间,法尼娜这位高贵的罗马小姐,因受世俗伦理、家庭等的桎梏而向往一种自由激情的生活,当她与彼埃特罗心心相印时,她喜欢彼埃特罗的革命精神与热情,法尼娜为了爱人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地位和名誉,出资去支持她的爱人,无论在物力还是在精神上。高尚的小公主一旦觉得自己在所爱的人心中的地位并不是第一,那么她此起彼伏的心就会让她的大脑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可怕、难以相信的事情。为了自己能够完全占有爱人的心,她决定去告密,让起义失败,这样爱人就会灰心,让自己永远占据他的心。这是他们共同理念和信仰上的差异,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不能深切的感受到一个革命者对于祖国的强烈热爱,她只是单纯的想拥有自己的爱情。
可见,两位少女的爱情并不如她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有时,生活中的命运安排让他们错失彼此,她们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在她们的心中有一只小狐狸,她们渴望被自己喜欢的人驯服。他真的有那么好吗?有那么难以割舍吗?还是,这一切只因为他驯服了她们?爱情是彼此之间至为甜蜜的臣服,她们都是傻痴痴的小狐狸,徒具一副精明的外表罢了。最勇敢、最聪明的动物在爱情面前智商也将几乎为零,刘巧珍和法尼娜的爱不免让人伤感,让人痛心。在爱情上,她们同样是倾其所有的好女人,痴心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自由的爱情让她们在爱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没有但希望拥有的闪光点,是这些吸引着她们一步一步走向爱情,也走进了自己一辈子的深渊。拥有的爱情如昙花一现,似乎美好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但爱情面临危机,她们又选择不同的方式去面对。
作为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女儿,给巧珍提亲的,条件好的有很多,可她都一一回绝了,一心一意只爱着高加林,对高加林处处流露出关爱:家里有好吃的蛋糕,她从母亲那里偷来给高加林吃;高加林的手干农活磨出了水泡,她细心地从家里拿出消毒水和纱布;和高加林在一起聊天也说,在一起生活之后,不让高加林太累,让他有休息日,其它的活她来做。她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爱高加林,爱得心甘情愿。当高加林难以说出分手时,巧珍已感觉到事情的残酷,她毫无怨言,这个善良的农村姑娘将自己沉重的爱永远包裹起来,放在心底。
同样,面临分手的法尼娜,她的爱是很强势的,小说中写到,当她到洛马涅不久就看出彼埃特罗对祖国的爱胜过对她的爱,只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努力使自己理智起来,但还是难掩悲伤痛苦。并不断诅咒了自由,她认为自己的爱是不容忽视的,犹如巨浪,席卷一切。她曾思忖:“若是他非在祖国与我之间进行选择不可,肯定我会被选上。”[4](P37)这句话也充分暴露了她在爱情上的自私。
法尼娜的占有欲高于巧珍,当巧珍得知高加林在县城里有了一份工作要离开她时,她对高加林说:“加林哥,你常想着我……”巧珍牙咬着嘴唇,泪水在脸上扑簌簌地淌了下来。加林对她点点头。“你就和我一个人好……”巧珍抬起泪水斑斑的脸,望着他的脸。“加林又对她点点头,怔怔地望了她一眼,就慢慢转过了身。”[5](P106)表面上看似一种女友对男友的要求,但这位农村姑娘表现的确是一种恳求。
她们的爱如此厚重,她们任性的自私也是爱的最佳印证,为着自己心爱的人能够生活下去,她们付出什么都可以。比如刘巧珍答应马栓的求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结婚后,她听说高加林又回到了村里,甚至用下跪的方式去阻止大姐羞辱高加林,又和大姐去求高明楼,希望可以给高加林找一个重新做教师的机会。作为已婚女子的她,去求她曾骂过的高明楼,而且是为自己以前的男友,巧珍为高加林做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法尼娜为了救出自己心爱的人,她选择接近自己讨厌的堂·李维奥·萨维里王子,只因为他的叔父是总监,从那里可以打听到彼埃特罗的信息。她先从萨维里王子的嘴里不断的试探问出自己想要知道的情报,后又女扮男装偷偷潜入总督的办公室,查看她想要的关于彼埃特罗的情况,希望通过总监可以救她心爱的人一命。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冒险,但她管不了那么多了,她心中的那份爱让她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巧珍和法尼娜的身上都闪现出痴迷的爱,为了爱情她们乐于奉献,她们把爱情看得很重而且美好,但她们爱的方式又让她们痛失爱人。在痛苦中她们选择麻痹自我,告别曾经的美好恋情,她们再也回不去了,她们也无法在所谓的丈夫身上找到爱情的影子。在婚姻的红盖头下,她们把自己的一切美好恋情都偷偷的埋藏起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是她们的婚姻毫无爱情可言,她们的婚姻是对爱情的绝望。她们用泪水蒙蔽双眼,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梦着心里最深处的那个地方,别了,永远的爱。她们的爱情画上了永远的句号。
如果说巧珍和法尼娜的生活是她们的命运,那她们的命运中有美梦也有噩梦。“从纯粹的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缘分。”[6]
两位姑娘的命运曲折,都以悲剧为结。她们在希望中获得爱情之火,又在失望中痛失爱情。巧珍开始平静默默地等待爱情到有机会表达爱,成功的与心爱男人高加林在众村人面前肩并肩着走路,被浓浓的爱意所包围,最终痛失爱情,与马栓结婚。瓦尼娜开始孤傲的不接受任何英俊男士的追求,后来与烧炭党人彼埃特罗相爱,并放弃一切的追随他。被爱情占据了全部的她背叛了爱人的革命事业,最终与爱人成为陌路人,和自己讨厌的堂?李维奥?萨维里王子缔结良缘。
命运对这两个姑娘来说是不公平的,让她们在拥有爱情的同时也拥有了危机。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如果她们俩始终都是农民,他们可能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一旦一方脱离农民的身份,爱情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他们的价值观和共同话题也会因此而改变。例如,当巧珍沉浸在她和加林哥的幸福爱情中,而高加林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去,走向更大的城市。当高加林被调回城里工作后,巧珍去看望他,看他的被褥薄,怕他着凉,要给他加棉花,还要把家里的狗毛垫子拿来给他,高加林认为这会被别人笑话死,不肯接受好意。“巧珍对高加林近乎于崇拜,爱得发疯,但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她所能谈的仅仅是母猪下了几只猪仔之类,不会和高加林谈中东、谈能源、谈国家大事,她不能理解高加林的人生追求,更不会引起共鸣。”[6]这时高加林对他们的爱情动摇了。巧珍似乎能够感觉到这一切,但在现实面前,这个质朴的农村姑娘也无能为力,选择了默默地承受。
法尼娜和彼埃特罗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法尼娜是贵族,但她不是贵族那种平庸的女人,她大胆、泼辣,具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她瞧不起贵族中那些百事无成的花花公子,拒绝了好些最显赫的配偶。“她对爱情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不惜牺牲名誉、地位和一切,只要能达到爱,没有不敢干、不屑干的事,在爱情的追求上,她具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在祖国自由和爱情的选择上,她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她所想到的只是个人的幸福,男女私情。”[7]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她不理解彼埃特罗的革命事业,她身上具有一切剥削阶级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她爱彼埃特罗,可她却成了出卖情人同志的罪人,到头来殃及自己的情人,她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到头来却失去了心爱的人,埋葬了自己的爱情。
两个为情所困的少女,在无法与心爱的人相守,她们开始逃避自己的生活,用另一段婚姻去麻醉自己,两位少女的心灵在爱情中受到了煎熬。她们的爱情被世人争议讨论,也受到旁人的指责和反对,但她们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爱情命运之路,虽都以悲剧为结局,但她们留给人们的是难忘的心灵震撼,她们在命运中爱过、痛过、哭过、也笑过。
刘巧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爱情上,她与高加林的恋爱中存在着人格独立与自我价值意义的缺失,这使她最终失去了高加林,最后她抱着活下去的生命本能,与不爱的马栓结婚,上演了一处忍受心灵创伤和情感煎熬而又无奈的震撼人心的命运悲剧。然而,同样的命运悲剧也降临在这位养尊处优的罗马贵族小姐法尼娜身上,爱情也同样是她全部的精神灵魂,为了爱情她甚至可以放弃生命,这位任性的小公主强烈的占有欲让她与爱人失之交臂。当昔日的爱人带着充满仇恨的眼光向她扑来时,她的命运似乎停在了那一刻,以后的一切都将是空白。两位少女因爱而疯狂热恋,又因为不爱而步入婚姻,或许因为她们经不起再一次的伤害,或许因为她们一生只爱一次足以,也或许她们已无力站出来与命运抗争。总而言之,路遥《人生》中的刘巧珍与司汤达《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的确能引起人们对自己人生的深刻思考,虽然她们的命运都以悲剧结局,但她们在各自的命运生活中又有着不同的表现。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她们同样有一些叛逆,为了找到心爱的人,不顾父亲的反对。刘巧珍是一位质朴单纯的山村姑娘,她喜欢高加林,向往高加林,其实也是对知识和文明的一种向往,她对这位来之不易的恋人相当的珍惜,造就了她甚至丧失自我的性格。而法尼娜这位贵族小姐,愿为自己所爱之人付出一切,但决不允许自己在爱人的心中不是第一位的,她的性格中拥有勇敢的一面,但也有自私的一面。
其次,表现在她们的爱情上,她们把爱人视为今生唯一,把爱情当作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寄托。巧珍是心甘情愿地一味奉献,在她眼里的爱人是那么的完美,没有欺骗与背叛。法尼娜在爱情面前也很温顺,但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在这个爱情至上主义的少女身上,没有任何事情,任何信念可以高于爱情。富裕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这位贵族少女做出了最任性的一件事,这件事也葬送了她的美好爱情。
再次,表现在她们的命运上,她们为爱情所苦,给她们希望又让她们痛苦的失望。刘巧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怀着对知识的崇拜与渴望爱上了高加林,而又希望高加林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可以与自己长相厮守,平静的生活。法尼娜因爱人的革命精神而崇拜和喜欢,又希望爱人放弃革命,只有对她的爱,让她的情人忘掉对祖国的爱。
刘巧珍的命运对她来说是那样的不公,而同样在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中,命运似乎也对她开了个玩笑。总之,这两位少女的人生命运不觉让人发出一声叹息,性格上的缺陷让她们的爱情惨遭悲剧,爱情的悲剧又让她们的命运如此不堪,人生中如此重大的打击让她们身心疲惫,生活不再充满新奇,不再充满希望,剩给她们的只是不幸的婚姻和苦闷的日子。
[1]覃虹.吃惊、突变和命运的“怪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6).
[2]姜岚.《人生》的魅力:悲剧美[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3]刘芩.从《法尼娜·法尼尼》看司汤达式的“浪漫主意”讽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黄健崑,李熊.司汤达短篇小说选[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5]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6]刘好梅.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J].烟台职业学院文学长廊,2008(105).
[7]西野.自由与爱情的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刘金荣]
I106.4
A
2095-0438(2015)12-0049-04
2015-09-30
王占峰(1965-),男,黑龙江肇州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影视改编学。
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2015B033);绥化学院科研创新团队“文学名著改编学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