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义》理论探究

2015-04-10 18:27薛子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四书五经理趣韩愈

薛子平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文章精义》理论探究

薛子平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李淦的《文章精义》是元代极具代表性的文论著作,它采用追源溯流的方式,将古今之文联为一体,并将韩愈作为整个脉络的聚合点,使之成为体制上直接参酌或承袭的集众美于一体的典范,从而使思想与形式俱臻妙境。

李淦;《文章精义》;古今一体;理学;理趣

《文章精义》[1]一书现存的最早刻本,目前藏于国家图书馆中,题为《性学李先生文章精义》,卷末有于钦止所写的跋文,跋文称此书是于钦止于十八九岁师从李性学时所记的笔记,藏在家中40余年,于至顺三年(1332)付梓。李性学即李淦,字耆卿,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时人称之为性学先生,是建昌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入元后官至国子助教,卒于官。

《文章精义》是元代极具代表性的一部文论著作,其体系完整,见解独到,语言简洁精妙。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章精义》逐渐被一些学者所关注①如陈杏珍《〈文章精义〉考辨》,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3—4期;王树林《〈文章精义〉作者考辩》,见《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马茂军《〈文章精义〉考》,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袁茹《〈文章精义〉作者、编者补考》,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但研究者多着力于对该书及作者的考辨,而对全书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其中的理论价值则较少关注。本文以《文章精义》的具体内容为研究重点,梳理其理论脉络,阐发其独特价值。

一、追源溯流的框架体系

《文章精义》对文章脉络的构建与梳理,线索颇为清晰,其开篇即道:“《易》、《诗》、《书》、《仪礼》、《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皆圣贤明道经世之书,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1]1161此是将“四书五经”作为古文的源头,并将先秦著作、后世文章等归入此源头之下。如第五则云:“《庄子》者,《易》之变;《离骚》者,《诗》之变;《史记》者,《春秋》之变。”[1]1162第十二则又云:“韩退之文学《孟子》。”[1]1164如此,《庄子》、《离骚》、《史记》和韩愈之文便与“圣贤明道经世之书”相联系,取得了可供学习的合理地位。然而,后世的文章并不都能追溯到“四书五经”及其变体上去。所以第十五则云:“子瞻文学《庄子》、《战国策》、《史记》、《楞严经》。”[1]1164说明《楞严经》是属于佛学经典这一文章脉络。在《文章精义》中,李淦将“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后世古文、佛学经典等文章的脉络,交织成一幅看似错综实则明晰的古文源流图。其框架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四书五经”及由之生发的变体。此部分是整个框架的主干。所谓变体,是相对于“四书五经”而言的,是一种内容上有承袭而体裁上有变异的著作或文章。如前引“《庄子》者,《易》之变”[1]1162即属于此。“源”“流”有时是相对的,如李淦道,“韩退之文学《孟子》”[1], 又道,“欧阳永叔学韩退之”[1]1164。说明韩愈之文既是《孟子》的流,又是欧阳修之文的源。

第二部分是诸子之文。此部分包括《老子》《孙武子》《韩非子》等。《文章精义》第八则道:“《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而不断,文字极难学,惟苏老泉数篇近之。”[1]1163第九则道:“《韩非子》文字绝妙。”[1]1163点出了此类著作的精妙之处。

第三部分是佛家经典等外来文学。佛经对后世作文之法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文章精义》第六十九则道:“《维摩诘经》亦有作文法。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此未得不二法门者也;维摩诘默然不说不二法门,乃真得不二法门者也。柳子厚《晋问》,微用此体。”[1]1178对佛经中的文法给予了肯定。

第四部分是秦汉以来的古文,如李斯、贾谊、刘向等人的文章。李淦虽并未明确为其在古文脉络中加以定位,但其文章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古文家可能对不同的“源”都有所继承,如“子瞻文学《庄子》、《战国策》、《史记》、《楞严经》”[1]1164。因此整个“源” “流”显得相互交错,各呈姿态。

李淦的“追源溯流”论,是对文学史的一种观照与整合,其在评论体系上将古今文章视为一体,并将之放到整个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对其价值进行审视判断,既凸显出“四书五经”对后世文章的影响,也显示出其框架体系兼收并蓄的开放性。

二、划分明晰的古文层次

《文章精义》第九十六则道:“濂溪先生《太极图说》、《通书》,明道先生《定性书》,伊川先生《易传序》、《春秋传序》,横渠先生《西铭》,是圣贤之文,与《四书》诸经相表里。司马子长是史官之文,间有纰缪处;退之是文人之文,间有弱处,然亦宇宙间所不可无之文也。”[1]1186这里,李淦将文章分为圣贤之文、史官之文和文人之文,其中圣贤之文的层次与境界最高。《文章精义》第九十八则道:“经是山林中花,史是园圃中花,古文高者是栏槛中花,次者是盆盎中花,下者是瓶中花耳。”[1]1186李淦认为史官之文与文人之文具有高下之分。

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官之文的代表,但“间有纰缪处”[1]1186;韩愈的古文是文人之文的代表,亦“间有弱处”[1]1186。《文章精义》第二十五则道:“退之诸文,多有功于吾道,有补于世教。独《衢州徐偃王碑》一篇害义,盖穆天子在上,偃王敢受诸侯朝,是贼也;退之乃许之以仁,岂不谬哉!”[1]1167第二十则又道:“退之虽时有讥讽,然大体醇正。子厚发之以愤激,永叔发之以感慨,子瞻兼愤激感慨而发之以谐谑。读柳、欧、苏文,方知韩文不可及。”[1]1166指出了韩愈文存在的“时有讥讽”和“害义”的不足,此正是“间有弱处”的具体表现。

李淦在划分古文时还说道:“《六经》是治世之文,《左传》、《国语》是衰世之文,《战国策》是乱世之文。”[1]1171相似之语朱熹亦曾说过:“有治世之文,有衰世之文,有乱世之文。六经,治世之文也。如《国语》委靡繁絮,真衰世之文耳,是时语言议论如此,宜乎周之不能振起也。至于乱世之文,则《战国》是也,然有英伟气,非衰世《国语》之文之比也。”[2]为何将《六经》划为治世之文,朱熹并未明言,但明代林章有一段话颇值得参考。林章说,“文之有关于气运”,“夫《六经》之作,圣人以其道而寄之言,以其言而垂之教,夫下万世于不穷者也”①林章:《林初文诗文全集》,明天启四年(1624)刻本。。说明《六经》是圣人寄道垂教的载体,故为治世之文。

三、框架与脉络的聚合点

李淦“追源溯流”的框架虽然铺设甚广,但焦点则主要集中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几个古文家,其中尤以韩愈最为突出。《文章精义》现存条目101则,其中提及韩愈的有33则,占三分之一,提及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条目占比亦较高。

韩愈的文章是“文人之文”的代表,其成为李淦树立的古文家的典范。

首先,从思想内容来看,韩愈的文章“多有功于吾道,有补于世教”[1]1167。李淦对韩、柳、欧、苏之文进行了对比,认为“退之虽时有讥讽,然大体醇正。子厚发之以愤激,永叔发之以感慨,子瞻兼愤激感慨而发之以谐谑。读柳、欧、苏文,方知韩文不可及”[1]1166。认为韩文思想的纯正程度要高于柳、欧、苏之文。

其次,从艺术特点来看,韩愈之文值得学习与称道之处甚多。李淦将韩愈之文与陶渊明之诗相并提,说道:“《选》诗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1]1185认为韩愈之文可为唐文之典范,非字炼句煅、镂刻工巧者可比。

再次,就总体而言,李淦认为韩愈在古文方面的成就明显高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三家。他说:“子厚文不如退之,退之诗不如子厚。”[1]1181说明韩愈在古文方面的成就高于柳宗元。又说,“欧阳永叔学韩退之”,但有时“步骤退之而微不及”。[1]1165强调韩愈之文亦高于欧阳修。

另外,韩愈被李淦视为古文史上文质代变的关键人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3]1653又道:“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暧焉如面。”[3]1723指出古文在质与文的交替中发展与进化。李淦承继这一观点,论曰:“西汉文辞尚质,司马子长变得如此文,终不失其为质。唐文字尚文,韩退之变得如此质,终不失其为文。”[1]1185此将司马迁与韩愈看作是文风转捩的关键人物。因此,相比柳、欧、苏,韩愈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四、理学修养下的精神内核

《文章精义》最后一则道:“古人文字,规模间架,声音节奏,皆可学,惟妙处不可学。”[1]1187因而“须是读书时,一心两眼,痛下工夫,务要得他好处”[1]1187,学到“精神魂魄意”。[1]1187这为后学起到了指迷的作用。

所谓“精神魂魄意”的解释,因人而异,在朱熹的诗中则体现为“理趣”。李淦为朱熹再传弟子,对朱熹极为推崇,他说:“晦庵先生诗,则《三百篇》之后一人而已”[1]1187;“晦庵先生诗音节从陶、韦、柳中来,而理趣过之,所以卓乎不可及。”[1]1186此处的“理趣”,正是从前人增益而来的“精神魂魄意”。

除看重“理趣”外,李淦还强调“放胸襟如太虚”,他说:“做大文字,须放胸襟如太虚始得。太虚何心哉?轻清之气旋转乎外,而山川之流峙,草木之荣华,禽兽昆虫之飞跃游乎重浊渣滓之中,而莫觉其所以然之故。人放得此心,廓然与太虚相似,则一旦把笔为文,凡世之治乱,人之善恶,事之是非,某字合当如何书,某句合当如何下,某段当先,某段当后,如妍丑之在鉴,如低昂之在衡,决不致颠倒错乱,虽进而至之圣经之文可也。”[1]1184“太虚”是一种客观存在,“胸襟”则是创作主体的修养。当创作主体的“胸襟”能够达到可与“太虚”结合的程度时,其写出的文章才是天地间至纯至真至正的文字,“虽进而至之圣经之文可也”[1]1184。因此,李淦敦促创作主体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以达到把笔为文“如妍丑之在鉴,如低昂之在衡,决不致颠倒错乱”[1]1184的境界。

总之,李淦主张作家要重视内在修养,看重文章的理趣,讲求醇正;艺术上则推重“四书五经”,兼采百家子史,并视韩愈等人的古文为集众美于一体的典范。由此可见,李淦的文学主张是开明通达的,确有值得后人学习与研究之处。

[1] 李淦.文章精义[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时仪,杨艳.朱子语类汇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240.

[3]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毕士奎)

A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Essay

XUE Zi-ping
( School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Li Gan’s The Essence of the Essay is a quite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work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which uses the “looking-for-the-roots” combin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rticles as a whole. It puts Han Yu as the aggregation point of the whole framework, and makes Han Yu a model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any advantages of the other essay writers and makes the thought and form reach a high level.

Li Gan;The Essence of the Essay;combination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s a whole;neoconfucianism;reasonable interest

I206.2

A

1008-7931(2015)06-0036-03

2015-10-18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57)

薛子平(1987—),男,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代文学与文献。

猜你喜欢
四书五经理趣韩愈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四书五经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四书五经有哪些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