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盈
浅析如何深度挖掘广播短消息
□汪盈
广播短消息是电台新闻节目中使用最广泛、频率最高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对篇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说清楚,广播短消息写得短小精悍,要让事实说话。要求主题集中,重点突出,音响和时间描述相辅相成,可听性强。
深度挖掘;广播;短消息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使短消息在媒体尤其是广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很多人认为,新闻的长短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也有人认为短消息没有分量,不容易挖掘新闻的深度、广度;还有人认为短消息好写,写短消息反映不出记者的水平。其实,衡量一篇新闻的分量,不在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它的内容是否新鲜,是否有深度、有特点,是否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用恰当而又精美的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是记者的职责。
广播短消息并非指简单意义上篇幅的缩短和字数的减少,而是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一种新闻观念上的创新。提倡写短消息,就是要改变当前新闻报道冗长的文风,换之以短小、鲜活、新颖的报道形式,这也是“走、转、改”活动的根本要求之一。
在今年的“走、转、改”活动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要写出好的广播短消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般来说,一篇短消息只能有一个具体而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选择一两个主要事实加以报道。这样不仅重点突出,结构严谨,而且还会节约许多文字,使消息短下来。采写人物、事件新闻,应避免过多叙述过程,而要选择事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找准最佳切入点,把主要精力放在表现事物的深刻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上。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编辑在做新闻时,必须高度浓缩新闻,去掉一切可有可无、枝枝蔓蔓的东西,把新闻中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开化人民广播电台作品《开化满山唱〈九娘歌〉传承人林延辉》,是一个单纯的人物报道,在一个短短1分半时间内,用声音告诉你具体可感的故事和人物,该新闻特写能抓住细节来做文章,因而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广播短消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打动听众,就必须把短消息写活,避免平淡无奇、呆板沉闷。要把短消息写活,选择典型人物来反映事件主题、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凸显主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容易让听众入耳入心。高温酷暑时节,省道上的交警们奋战在一线指挥交通,如何让这类报道更“凝练”更“鲜活”?在现场,通过观察,记者撷取了一名执勤交警现场被烈日烤脱了警用鞋鞋跟,却浑然不知继续在40多度高温的柏油路面上执勤这一细节,以小见大,仅用一分多钟,就采制了录音特写《高温不下“火线”烈日“烤”脱警用鞋》,较好地反映了交通警察们“忘我工作坚守岗位”的主题,从而增加了这条广播新闻的深度。抓典型的细节对拓展事实判断有明显作用,典型的细节也常常能使报道增辉。而且,细节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短消息因为短,往往会“先天不足”,不能靠细腻的描述来感人。因此,只有选取最具表现力的声音,才能打动观众。而音响,恰恰是广播的一大特色,也是广播的一大优势,广播短消息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增强作品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开化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作品《华埠镇安全转移8000名被困群众》就是一篇成功运用了典型音响的短消息。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现场救援的声音,群众的呼喊声、救援汽艇的马达声、大雨声……反映了救援的紧迫,现场感很强。
另外,获得浙江省广电集团鲜活新闻一等奖作品《暴雨中的村支书》中,记者第一时间深入重灾一线,采访录制了多段宝贵音响素材。在这短短一分半钟的短消息中,使用了七段音响,其中有疏散群众和抢救物资的现场声、暴雨山洪的轰鸣声、村支书面对一片在山洪倒塌的房屋废墟时的抽泣声,还有四段很具代表性的人物语言,有受灾群众对安置情况的描述、有对新生活的展望。音响和人物语言铺排得当,让人听起来一气呵成,又层层深化了主题。
在广播短消息中,运用清晰、自然、典型、贴切的音响,能深刻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同时使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思考,就是脱离事物的具体形态,去寻找同类事物共有的特征,从认识个别个性到把握一般共性。对新闻事实来说,同类事物在现象层面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在本质层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是有规律可寻的。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事物的消长本属正常。但作为全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弘扬的美德,“雷锋精神”不应在人们心目中消逝。广播短消息《雷锋精神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一稿中,作者没有单纯地就中小学生“学雷锋”做报道,而是及时捕捉到学生“学雷锋”背后,普通市民对“学雷锋”的漠视,街头随机采访到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发世人深思。
新闻报道和新闻事实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闻手段和方法也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刻领会深度新闻的实质,形成科学的广播短消息深度报道观念,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再去把握一些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开化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