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演进中的中国梦及其现实诉求

2015-04-10 16:30谦,王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杨 谦,王 超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勾画着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作为内生于西方工业文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扎根于中国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外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结为“中国梦”,号召和带领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关系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新表述。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提出则为中国社会发展笃定了实践方向,作为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动力,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实践证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

一 中国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理想的新表述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即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把中国梦的目标具体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梦想是人们对未来良好期望和奋斗目标的表述,也是人们诉诸实践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本质上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关系的把握之上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4]。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崇高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直秉承和实现着这一理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5],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承继前人志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提出正确的奋斗目标,一直关系着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发展是否顺利,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状况而提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旧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理论目标和实践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在重申和追求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总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其本质上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生动描述。习近平总结道:“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4]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改革中通过“摸规律”而调整社会主义阶段性奋斗目标的:邓小平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结合实际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本世纪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而2049年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拾阶而上”是历史发展规律的表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在本世纪中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归结为“中国梦”。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统一起来,而且也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中国近代以来几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进行了有机结合。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诉诸之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其自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二者统一的真理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丰富和发展依赖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把握,对规律的认识、总结和运用,而且其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党的领导人重要讲话之中。中国梦就是这种丰富和发展的体现。中国梦构建了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桥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演进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外在表现。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托

梦想的实现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彰显了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依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演化的结果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扬弃的产物,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436。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革命的、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其为中国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依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的共产主义信仰为理论武器武装自己和人民群众,凝聚起革命、建设的社会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成果。改革开放以后,面对世情、党情和国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内外两个层面重新进行了自我定位,并在引导社会价值观趋向的问题上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摸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转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24字的价值观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继续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国人民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反映。一个现代化国家是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中国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最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稳步迈向未来。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阐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也是现代社会追求现代化的思想反映,而且其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中国梦的目标相互呼应,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导规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为培育现代化国家状态下的社会、公民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传统性与现代性、国内主流价值观和国外输入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为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应对这种时代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而形成的,习近平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7]。所谓凝魂聚气,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百年以来中国人民探寻中国梦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在抉择社会发展道路时进行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封建改良主义的君主宪政尝试,军阀混战与专政,资产阶级式的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前进与挫折相伴随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社会在有限的时空内演绎着社会发展道路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一百多年的艰辛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消磨着中国人民最初探索求变之时所具有的勇气和自信,甚至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些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人民的选择,在当前甚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改旗易帜的邪路与封闭僵化的老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两大挑战,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然,质疑与批判是推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的必要因素,但是人们必须时刻注意并不断反思这些质疑与批判,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或主张。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71,而“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9]8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建构一套凝聚人心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加强自身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的功能不仅局限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促进着党自身建设的完善和个人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直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在大政方针、治国方略以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上显示出现代社会主义政党所具有的大智慧,在不同时期所涌现出的党的优秀代表人物则鼓舞着人民大众不断奋斗。但与此同时,一方面,一些党组织、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也折射出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负面因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就是其体现;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面临着道德沦丧、信仰与信任缺失等危机。习近平把理想信念看做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提出要解决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所谓强基固本,就是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丰富的历史底蕴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且其渗透和体现于民族性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科学理论,其内涵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必然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现实的作用。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470-471。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重塑的转型过程,一段时期内生产力的相对落后性促使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奋斗的第一要务,在思想文化方面则要求在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坚持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甄别西方的输入文化,消解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的侵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充实和满足人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及其深刻内涵

习近平上任伊始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践行着继续改革的承诺,从号召全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到赴广东重走邓小平南方考察之路,再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这都表达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提出,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庄严宣告。2013年11月9日到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说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1];全会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内容,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提出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12],坚持政策的五个辩证统一①,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并提出把权力关入制度的牢笼,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各个领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号召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都表明改革不仅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更加深入到党的建设和军队国防建设等。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实现着实践接力。

(二)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13]192。中国梦不是美国梦,中国梦必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现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1],即“三个进一步解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只有坚持三者的统一,才能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内在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国防军队建设等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从总体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概括。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改革开放新的延续,而其内容则进一步把改革推向新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依旧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而其新要求和新目标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把握。改革开放初期,在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的情形下,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4]113。经过30多年的探索,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4]。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制度创新,30多年的改革成就证明了这一体制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时至今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如何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对象逐渐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军队国防建设等各个方面,其效力几乎涉及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单个个人的利益。因此,凝聚改革和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共识,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的。当下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人们要跳出既有体制和思想模式的桎梏,从创新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改革本身以及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遇到了诸如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养老、医疗、食品安全等现代化过程中的“通病”。借鉴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切忌用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来“套”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奠定坚实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用自己的理论阐述中国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发好中国声音,进而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与发展,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共识支撑。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表现,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和国家等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向纵深发展的趋势,而且其构成越来越精细化和复杂化。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在现实中表现为社会阶层多元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利益诉诸主体和诉诸方式的多样化。“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320。作为个人组合体的社会,尤其在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15]52。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效率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意味着必须更加主动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性和艰难性决定了这种调整的不易。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劳资关系,而且更涉及到政企关系。如何实现政府有效监管、市场效力充分发挥的局面,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逐步明晰和调整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协调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布局,协调东、中、西部的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为原则,加强对产业和企业升级改造的政策法规引导,鼓励现代型企业的发展,真正形成政府职权责明晰、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确立、社会活力充分释放的局面。

四 中国梦的诉求主体——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实现中国梦的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其最终实现则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因此,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推动人民群众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党自身建设的完善,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综合性主体力量。

(一)加强党的建设,用理想信念武装头脑,促使党员履行党的章程,服从组织纪律

“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必须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促使党员形成自觉用理想信念武装头脑,用组织纪律、制度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良好习惯。党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最高体现,是党的性质的重要反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是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要在党性方面更加突出地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一方面,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用理想信念武装头脑。所谓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在艰苦的革命和战争年代,对革命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严明的纪律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以巨大前进动力,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段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渐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这一工程的重要目标,这从整体上为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导和价值标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党员来源的多样化一方面为党组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党自身先进性建设的难度。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16],并强调学习马哲、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促使党员干部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认识和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进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归结为中国梦,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表现,为党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导和价值观依托。通过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够促使党员提高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党员自觉地把个人、国家、社会和党四者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凝聚起改革、发展和前进的共识,促进中国共产党人更加牢固地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领导力量。

另一方面,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促使党员遵循党章,服从组织纪律,亦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立场。列宁早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就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完全应该随时同非党性作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17]672。习近平指出,“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18]。在当代中国,遵循党章,服从组织纪律,服从中央权威,就是共产党员坚持党性的体现。在改革深入发展形势下,经济市场化、思想多元化、信息即时化的趋势愈加增快,这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对个人物质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等方面的过分追求,使得一部分党员丧失了党员的基本品质,贪污腐败、“四风”现象成为影响党员队伍形象的重大负面表现。而思想多元化和信息即时化一方面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增强各方面的监督性和透明性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为统一全党思想共识,凝聚全党合力带来了挑战。促使党员遵循党章,服从组织权威,根本上就是要服从中央权威,切实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和指示。党中央作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在理论性、全局性政策和制度等顶层设计上起着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体现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世事形势的正确把握,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才能肩负起党的理论和政策的传导者职责,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规章制度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生动表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高度反映。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牢记和践行这一宗旨的当下表现就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0]。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重要举措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党员精神境界的普遍提高,社会上存在的对物质和利益的过分追求现象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党群之间不同程度的无形障碍,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党群关系紧张,党员干部刻意割裂党群关系的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公信力和号召力。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1]44。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党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之路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能够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公仆意识,深化党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促使党员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22]9。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演进和现实发展的结果,其必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以实现。而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2]。相信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接力奋斗,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其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

注释:

①政策的五个辩证关系指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参见: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1版。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J].求是,2012,(22).

[2]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人大,2013-03-25.

[4]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

[1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11-20.

[19]经 典 语 录:习 近 平 论 群 众 路 线 [EB/OL].党 建 网.http://www.wen ming.cn/dj w/szxxpt/y wxj/201307/t20130711_1341579.sht ml.

[20]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