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构建探究

2015-04-10 15:57袁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基础课应用型课程体系

袁桅

(江苏省南通大学教务处江苏·南通226019)

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构建探究

袁桅

(江苏省南通大学教务处江苏·南通226019)

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课程。而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当地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目前我国有些地区的本科院校并没有构建出完善健全的课程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教学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本文对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课程体系发展现状以及构建新型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策略展开了探讨。

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引言

近年来,各个地区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在逐年增多,其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向当地输送合适的应用型人才。[1]对比以往常见的研究性人才以及专科院校培养出的职业性人才,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区域目标定位。但是,目前有些地方性的本科院校由于升格时间不长,并没有完全摆脱专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2],为各个地区培养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

1 课程体系概述

所谓的课程体系,就是指根据院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实践活动,并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课程具体的教学时间和顺序,合理的排列组合,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性的教学系统。[3]想要构建出一个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要保证四个主要因素的完整,分别是:课程目标,即高校想要培养出适合当地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高校教学期间的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顺序、时间以及教学形式;课程实施,在实际教学期间保证教学质量。

2 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现状

2.1 课程内容整体性缺失

地方性本科院校刚刚升格,制定课程计划时往往会单纯的将研究性或是专科性院校的课程移植拼接过来。[4]例如,将原来的研究性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简单的改为通识课程,并不属于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军事理论、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也列入到通识课程中,进而造成了课程范围的扩大。然而,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多是应用型的人才,课程设置中的通识课程并不能达到实际通识课程的宏观要求。另外,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科化过于严重的问题,有些职业性较高的课程也被安排到了专业课程中,随之而来的课程知识过于零碎,移植拼接问题严重,理论性过重,应用性不足,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很难实现。伴随着近年来就业竞争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对专业课程教育起到一定的限制。

2.2 课程体系过于陈旧

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识课程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课以及选修课。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课程过于陈旧,导致教学内容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错位,很多专业课程都是借鉴以往的老牌本科院校,没有和实际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过于专业,过于强调专业对口,但是目前的大众教育更重视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性过于严重的人才培养不适合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课程改革过于单一

虽然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出现了问题后,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改革内容却往往知识课程内容,并没有重新革新教学方法,甚至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课程改革时,往往学校知识让教学参与教材编写,并不能对最后的决策、编制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即便课程进行了改革,但是不合理的改革仍然会导致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也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

2.4 改革目标过于功利化

课程改革除了过于单一以外,同时还有着过于功利化的不足,其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就业,只是根据就业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结果,不注重教学过程和改革过程,但是教学改革实际上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并不是单纯的将改革后的成果拿来使用,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5]

3 新型优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3.1 人本原则

自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学生主体理念在教学中被大众所认同,高等教育更是极为重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表示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人,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所以,想要优化课程体系,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原则。在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目标时,便要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从原来注重课程计划整改为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科学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简单的将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整合到一起。想要优化课程体系,便要跳出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要着重关注下列几点内容:基础人才培养,也就是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重点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对专业课程设计要综合考虑当地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设计合理的模块课程,达成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目标;个性人才培养,地方性本科院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拓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凸显个性教育。

3.3 特色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通常较短,并没有足够的办学资源,办学影响力也是较为有限的,若是想要盲目的追求普通本科院校高大上的教学目标,是极为不现实的,同时也很难达成提升自身院校综合实力的目标。想要打造竞争力强、办学水平高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便要具备自身特有的学科特色。在建设过程中,院校需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坚持自身特色,整合多方资源,开发具备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3.4 动态原则

课程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练习,承担着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6]所以,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状况适当添加新的知识。另外,考虑到各个学科之间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相互交错渗透的综合科学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根据专业学科的具体发展丰富学科知识,保证课程体系整体稳定的同时,具备前瞻性和发展性,保证其动态特性。

4 构建新型优化课程体系

4.1 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在设计期间,应当综合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基础课主要包含了思政、英语、计算机、大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另外还包含一些通识选修课。这些课程除了思政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另外的课程都可以由学校自行设定,所以,应该开设哪门课,设计多少学分,安排多少时间,都是高校需要注重的问题。设计课程应当考虑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一个专业为工科的学生,其公共基础课中的大学语文便可以设计成选修课。课程设计确定好以后,其具体讲授内容也需要结合专业素质应用能力的需求设计,特别是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这类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根本不能传授给学生很多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便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发展目标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7],例如,学生生物科学和地理科学的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4.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以及核心专业课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要考虑到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与实际职业相关的实用性内容,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的设计则要注重实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行业和地方。面向行业的课程设计需要找准就业的具体定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英语课程的设计便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商务英语或是科技英语。面向地方的课程设计则要参考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例如赣南地区的院校开设课程时,就依托于客家文化开设了一些针对性的课程。

4.3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区分开来,保证落实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有些院校在构建时间教学课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很薄弱,需要加强重视。

4.4 选修课程

我国本科专业在设置期间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批,必须安排由教育部批准的核心课程,并不能随意更改,约束性较强。[8]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只能在设计模块化的选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完成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块化的选修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适应地方岗位需求。

5 结语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学术性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影响,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教育学者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培养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

[1]蒋建初.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J].文史博览(理论),2010,03:72-73.

[2]毛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J].科技风,2010,23:58-59.

[3]李萍,张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27-29.

[4]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41-44.

[5]吴宝善,黄星寿.论信息化形势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西部(理论版),2012,Z4:44-45.

[6]陈静.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79-180+183.

[7]郑亚娟,王方平.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6-8.

G642

A

1009-8534(2015)06-0106-02

2015-09-29

袁桅(1983―),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校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基础课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