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解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015-04-10 15:57:03黄自诣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课程

黄自诣

(南通建筑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解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黄自诣

(南通建筑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6)

在教学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学课程的制定、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实施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进行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课程与教学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灵魂和核心。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断在教学中被应用和改革。尤其是在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高校也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提到了日程中,在编制教材、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成效显著。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的教育还并不完美,还需要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课程进行深化和改革。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简单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人民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在形式的不断发展下必然会出现英雄,而人类的历史也是有人民创造的。其观点和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历史受杰出人物的影响比较大。对人民群众在社会上的地位进行了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地方。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和几千年历史形成的英雄观是完全不同的。从生产的观点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生产力是人们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结合[1]。因此,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说,生产力并不是物品,而是指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人们群众不仅是主要生产力,而且也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和担当者。因此,马克思哲学认为,想要对提高生产力的水平,首先要对人民群众的素质进行提升。

(2)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通过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了一切,强调利用实践来对物质世界进行改变。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理论和事物有着紧密的连续,认为理论应该随着实践不断的发生变化,应该通过实践去判断一个理论的正确性[2]。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也对马克思的实践管进行了延伸,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要想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辩证方法。主要有质量互变规律、统一规律、否定规律等构成。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自身拥有着特有的辩证运动规律,所有的事物都处于互相联系的状态中,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出现、发展和消亡的一个过程。事物自身有一些内部矛盾,通过这些矛盾可以对事物的变化进行推断。很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会使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质的飞跃。

(4)价值性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价值观揭示了实践的目标和意义。利用价值评价标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出发点进行衡量。此外,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细化,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是否是维护人民利益。也正是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的衡量就变得更加明晰,可以让劳动人民和物产阶级性质更加的明晰。

(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进行解读,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条条框框进行解读。研究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不仅可以使人们更深层次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和观点进行理解,而且也涉及到了如何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通过实践得出的,是人民和科学的统一、价值和真理的统一,也只有遵守客观规律,使大部分的人得到利益,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是为大部分人民谋得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要足够尊重社会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结构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课程结构都是从苏联的模式沿袭过来的,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为主要课程,教学时,多使用灌输教育,存在断章取义的情况。在改革开放后,教程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方法都有了比较大的创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育过于文本化,和实际理论的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不仅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不符,而且课程理论深度不够,不能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例如,目前使用的“对话式”教学方式,经常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教学方式。老师的答案代表着权威,不允许学生怀疑和讨论。再如,老师在讲解“革命性”的特征时,常常只是进行抽象的讲述,让学生认为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这是不对的。所以,问题的重点并不是“革命”。而是革命的方法和表现形式。

二是在课程结构的安排方面,老师仍然使用说教教育,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强行记忆。由于所有的结论都是教材上汇编好的,结论是谁做的以及结论是如何得出的都没有明确指出,更没有说明结论和合理性,也没有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结论会出现什么问题。比如,在解释“实践”的概念时,以往的教材只是将其作为认识论的概念,而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根本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假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实践作为参考依据,对马克思的哲学主义的形成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全面的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下课程和教学的改革

(一)教材方面要将突出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要以“世界化”为中心,克服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会有“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存在,和人类科技进步以及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渐脱离。马克思认为,只有世界性的哲学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这些,也只有世界性的哲学才具备时代意义。当前社会正朝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类遇到的发展问题和全球问题,将人连成了一个整体。为了有新的发展,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思路进行转换。首先,要对以往教材模式的单一化和模式化进行改变,使教材程序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化水平和个性化水平正朝着正比递进的关系发展[4]。所以,哲学教材想要想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有高度的个性化。也只有拥有自我个性的哲学教材才可以具有良好的影响力面,才可以在未来哲学舞台上有自己的地位。其次,马克思主义要可以将以往的教条化倾向克服,走生活化、应用化的发展方向。不过,“生活化”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和实际联系,不是将生活中的例子套入到原理中。而是对哲学中强调的实际问题进行关注,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和生活质量。最后,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论化倾向和客观主义克服。传统的教科书中,不重视人在生活中的生存情况、也不重视人的生活方式,似乎人世界不是人创造的,也就是马克思主所说的旧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改变世界,更重视人的主体性。所以,只有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维度恢复,才可以在观念上为人们提供支持。

(二)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件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联系的方式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偶然联系也有必然联系。既有功能联系也有结构连续,既有质量联系也有数量联系,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编制课程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关系的日渐复杂,想通过一门学科对一种社会自然问题进行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系统解决,经常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培养。因此,从马克思哲学辩证思想的角度来说,不管是设置教学的课程,还是编选课程内容,都需要重视内部联系。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既有统一的关系,又有对立的关系,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统一对立的观点,所以人们可以利用一分二的观点,对课程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看到优点,而且也可以看到教学的局限性。虽然综合课程和马克思主义辩证联系的观点相符合,不过,这种观点不可能一出现就毫无瑕疵,总会有各种缺点出现,因此,要抱着辩证的思维进行评价,将不利转换成有利,整合出一个科学的综合性课程,这才是课程改革应该抱有的态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课程目标的影响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除了要考虑时代的影响,还要从本质进行思考。从历史来看,封建社会不仅要求考生学习四书五经,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社会关系都是由人来组成的,人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可以使社会发生改变的力量。作为人民思想上的有利武器,马克思主义始终以人民为出发点,要求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从马克思的思想来看,资本主义使人民教育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我国多年的改革历程来看,我国的课程目标不仅受知识中心目标课程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中心课程目标的影响,由于当前的新课程目标知识在以往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求课程可以将现代化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使得学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国家人才[5]。

(四)马克思主义对课程审美观的影响

审美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产生的一种感官思想,以往的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过于追求审美,致使课程教育过程中真、善、美失去了平衡。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使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教育内容枯燥,编排的过于抽象,使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并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课标中,要把人的情感思想归入课程目标中,追求情感、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一和谐,从而对传统教育真、善、美失衡的教育状态进行改变,使课程结构和谐、平衡,实现教学对审美的要求[6]。所以,在编制课程时,要保证课程具有审美性和科学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审美观来讲,课程的审美思想要将课程评价和艺术鉴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程理论中引入艺术鉴赏,并将其充分用到课程评价中,使各个评价关系可以更加的互补和谐,从而实现课程评价的审美要求。因此,对于教学课程观念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不仅是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均衡,同时也对如何取得良好课程教育效果的积极探索。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从审美的角度对对课程进行了评价。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课程求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解决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更加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主张要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处罚。因此,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意识上来反映物质。从认知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这种更加重视实践的来源,通过实践不断的进行提升。并将实践作为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在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马克思主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和本体论要求,在开展教育时,要以实践为基础,不赞成利用理论来对知识进行分析的学习方法。(2)在课程教育中,更加重视课程内容的传授,鼓励学生的意识力量,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课程规律更加灵活的开展教育。(3)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课程知识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整个课程内容要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从一些反复的事件中找出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对课程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进行检查。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和本体论是编制课程、实施教育活动探求教学真理的指南针。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马克思主哲学对现代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在提高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的认知度,端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态度、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1]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2:15-19.

[2]司永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30-33.

[3]蔡淑兰,金志远,王利,席燕.“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双学位教师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15-118

[4]黄政合.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观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23-25.

[5]朱海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D].吉林大学,2007:18-20.

[6]解艳红.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21-22.

G642.3

A

1009-8534(2015)06-0103-03

2015-10-25

黄自诣(1974-)女,江苏南通人,讲师,大学,研究方向:财务、政治经济学方向。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