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化战略中的“80后美术”
邓旭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通过对中国近年来文化艺术战略的纵向分析,结合80后一代艺术家在“中国美术观”这一文化战略中的参与情况,从美术批评的角度对80后艺术该持有的一种怎样的“中国美术观”做了剖析,批评了一种人云亦云的卫道者似的艺术创作思路,并指出80后一代艺术家应该积极结合自身成长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进行艺术创作,在中国新文化战略中扮演好开拓者的身份.
关键词:80后美术;中国美术观;文化战略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邓旭(1985—),男,四川自贡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
一
回顾近年来中国在艺术领域的政策及方向,会清晰看到一条试图重塑“中国美术观”的主路线.从十一届全国美展开始,可以看到“熔铸‘中国气派’”、“重塑‘国家形象’”的文化战略不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主要思路.一部分“80后”画家也开始用“笨拙的”笔法与前辈艺术家们一起描绘宏大历史叙事为题材的作品.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出色的作品诞生.80后美术家们有权利也有义务这样去做,但是作为80后批评界却不能为之喝彩.因为,当我们将“熔铸‘中国气派’”、“重塑‘国家形象’”这一文化战略看成一种“中国美术观”的塑造工程去看待的时候,我们“80后”批评界就必须去冷静思考一个问题:“80后美术”是否仅仅只是这场文化运动的参与者?
当“80后美术”遭遇这一个“中国美术观”建构的问题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命题方式:一是“‘80后’的中国美术观”,二是“中国美术观下的‘80后’”.主语的改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立场,前者强调的是“80后”这一个时代群体所拥有或者所需要的一种“美术观”,重视的是“80后”这一个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后者的重心则在“中国美术观”,潜在的含义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强调的是这一个预设的立场下“80后”的角色与态度问题,“80后”在这里是一种客体身份.而这两者的区别正好各自代表了“80后”作为“开创者”或者是“卫道者”的两种不同的角色.[1]
二
中国语言的奇妙就在这里,这不仅仅是句式改变带来的结果,单看“中国美术观”这一命题本身就极易成为一个思维的陷阱.当我们将“中国”这一个词汇摆在前面出现的时候,我相信伴随出现的就是这个黄皮肤、黑头发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复杂而沉重的情绪,这情绪中充斥了太多“文明的自豪与衰落”、“民族的光荣与耻辱”.华夏文明用了5000年时间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中国”这一个复杂而深沉的名词.所以当这个冠以“中国”为前缀的美术观问题出现时,也会不自觉的将我们拉进了这种民族情绪中.于是,就极易使得参与讨论的人将这个命题的中心论点从关于“美术观的讨论”转变为关于“中国的讨论”,从而将命题从“探索某种道路”变成“捍卫某种立场”.于是失去了这个命题本身的多样性,被预设了一个“文化寻根”的情绪立场.
那么,为什么当“美术观”遭遇“中国”的时候就极易引起上述的这种误读?这种“抵御外敌”的情绪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术观问题的讨论上?道理很简单:当我们在拼命强调一些事物的时候就说明了我们所强调的那种东西正在被忽略,而这里我们“感觉被忽略”所以“急需被强调”的东西正是“中国”,即:一种“中国的美术观”.很大一批“文化后殖民理论体系”下的专家、学者都一直反复强调与重申中国当下需要一种“中国价值”评审体系下的“美术观”.而这一种看似充满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的声音背后,其实会让我们掉进另一个思维的陷阱.陷阱的名字就叫做“复兴”!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思维,当我们很遥远的曾经辉煌过,不太遥远的曾经又不那么辉煌了,但现在看来又有了那么点将要辉煌的影子时,中国人本能就会想到“复兴”这一词汇.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情绪,“历史的纵向比较”从来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而且一比较我们又容易陷入一种“倒退发展”的思维模式中去.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情绪,当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时,夸的是“堪比尧舜”;当感觉生活的不舒服时也总是回忆“前朝”的风光.中国人老是习惯于将“古”与“好”画上等号,所以孔子认为时代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风不古”,于是在这种思维的惯性下我们就很容易将一种“崛起”等同于一种“复兴”.民族文化复兴的核心在于一个民族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我们可以借助“复兴”这一手段来实现,但是却决不能将“复兴”本身作为一种目的.16、17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也只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手段,实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一目的.同样,今天我讨论“中国美术观”问题时的重点也不是“复兴”而是“建构”.
那么聚焦当下,三种不容质疑与改变的力量正在共同作用于今天的中国:我们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代文明,管它是“根”也好,“包袱”也好,这就是一个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无法绕过,所以这是第一个存在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因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萌芽到今天也近百年,而且共产党作为今天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其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又产生了另一种文化形态;而从“5.4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对于西方思想以及生产模式的学习又形成了第三种文化形态.在这三种力量的相互角逐与渗透下,中国被带临了一个绝对不同于任何一段历史的新状态.也同时造成了当下中国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迷茫感,这种如同三股“真气”在体内窜动的不适感,可以将其比喻为一场临产前的阵痛.于是,文化寻根,政治改革,经济转型都成为去缓解这种阵痛的一种方法,而“文化寻根”的思潮也就很自然的成为当下解决文化阵痛的一剂所谓“良药”,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镇痛”本身并不是目的,镇痛的目的是为了顺利的“生产”.所以当我们去思考“中国美术观”这样的文化性问题是时,就不能为了却缓解痛感去单纯提倡“文化寻根”、“文化复兴”,而忽视或者敌视其它两者因素的存在.更不能忘记“寻根”与“复兴”的目的是去建构一种新的“美术观”与“文化观”.我们希望伴随阵痛降生的那个新生儿没有“留着辫子”,也没有拿着“镰刀斧头”,也没有“金发碧眼”,而是一个“赤条条,光溜溜”但是却可以包容与接纳这一切的新生命.
“80后一代”恰恰就是这样三股真气孕育的新生儿.这一个群体诞生于这三种力量之下,但是却不代表任何一种力量.他们没有太大的历史责任感这一沉重的包袱;也没有太强烈的政治意识与阶级信仰;也没有过分狂热的敌视或者崇拜西方的情绪.[2]他们就降生于这三种不太协调的力量中,所以在具有了任何一方素质的同时,也具有了免疫这种不协调感所带来的剧痛的能力.全球化,网络化这大大开拓了这一代人的视野,使得他们具有先辈们所没有的“多元信息的储备与处理能力”,而且今天的“80后”已经告别了那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身份,逐渐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担当力.“80后美术”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也为一种新美术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能.[3]所以80后美术批评界必须警惕并提醒每一个“80后”画家在参与这一场极易做成单纯“文化复兴”的运动时,不能忘记与丢掉自己本身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立场.“80后”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下诞生的特殊一代,如何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建构一个属于“未来中国”的美术观与价值观才是摆在“80后”面前最主要的时代任务.而“80后”美术批评界更是责无旁贷,因为80后的文化立场本来就处于一种不断“自我寻找、自我认知、自我修订”的发展过程中,所以拥有一个具备“缜密自省、积极反思”能力的“自我批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4]
三
希望更多的“80后艺术家”当遭遇“‘80后’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下的‘80后’”这样的选择题时会选择前者.文化从来是在“对抗”与“融合”中发展的,所以作为“80后”,我们不反对前辈们去捍卫一种传统,我们也应该“有计划的”、“清醒的”参与其中.但是“80后”作为一群年轻的接班人,则更应该着眼于未来.时代赋予“80后”的责任不是去做“任何一种固有中国美术观”的“卫道者”,而是去建构一种“属于未来的中国美术观”的“开创者”![5]
参考文献:
[1] 周志煌.80后:生存现状及我们的三十而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82-86.
[2] 沐童.80后的抑郁症:寂寞是青春的墓志铭[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6-129.
[3] 邓旭.80后“外化而内不化”的心理状况[N].美术报,2007-08-30(18).
[4] 邓旭.80后美术“自我化”艺术特征的社会心理动因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24.
[5] 赵桢. 80后艺术家的发展状态[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1-16.
[责任编辑范藻]
Post-80 Art in Chinese New Culture Strategy
DENG Xu
(Fine Art Department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culture strategy diachronically in recent years and sums up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post-80 ar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a Art Concept". From the art critic itself, the paper criticizes the parrot cry and argues that the post-80 arts should combine the history of their grown-up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 and culture into the art creation and then play a pioneer role in Chinese new culture strategy.
Key words:post-80 art; China Art Concept; cultur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