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布局好时机
大规模走出去和高层次引进来并存,将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一种新常态
“投资者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纷纷撤资,但中国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来自中国的资金进入那些遭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欧元区外围国家。”英国FT网以惊诧的语气描述中国企业的大胆。
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这个数据比我国利用外资高出2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2014年我国实际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既有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强劲需求和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走向全球对外投资的内在动力。资本输出的背后,是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我国主要是“引进来”。但随着国内产业日趋成熟,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加快“走出去”,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全球的资源配置,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资金匮乏,不得不折价出售资产筹措资金,其股权、设施、人力资本相对便宜,这为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并购和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是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进口国,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我们以较低的价格获取能源资源、降低国内生产成本提供了大好机会。
在政策支持方面,2014年,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的改革迈出大步,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除敏感国家(地区)和敏感行业外,一律改为备案制,大大提高了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可以预见,大规模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并存,将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一种新常态。
在这种新常态面前,中国企业对外全球布局正面临难得好时机。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建设能力、资本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加快产业、企业、装备走出去步伐,转移国内部分过剩产能,促进国内产业转移升级,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应该思考的战略问题。本期推出的锦江收购卢浮酒店、复星投资海外战略报道就是顺应这种趋势的代表案例。
当然,走出去战略并非一路鲜花,投资是对不确定的把握,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短板。因此,在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企业既要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走出去的功课;同要,社会也要有宽容失败的氛围。目前,中国6600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当于美国的10%左右,我国海外的净资产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左右。因此,即使从量上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对外投资质量方面的差距更大。总体而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宽容对待企业对外投资的失败,也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