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型文化下摄影艺术显性呈现研究

2015-04-10 13:14:51郭宇刚祝焱李赛男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艺术

郭宇刚,祝焱,李赛男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隐型文化下摄影艺术显性呈现研究

郭宇刚,祝焱,李赛男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体现,需要有着极为复杂的艺术构思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创造力。摄影艺术属于人类掌握大千世界的精髓,通过艺术审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摄影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理性的思索、艺术的构思形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形式构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视觉艺术思维方式始终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同时也有别于逻辑认知的抽象思维方式。摄影艺术家如果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意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需要感性直观的现实材料、鲜明生动的视觉影像元素、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刻画实现。

隐型文化;摄影艺术;应用研究

一、引言

摄影是一门技术,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表现载体,它是人与人、亦或是人与万物之间视觉、触觉沟通的窗口。摄影穿梭时空,保存着事物瞬间呈现的形态。与此同时摄影艺术也可比作一种文化,一种恒古不息的社会缩影,摄影与文化相形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其影响、彼此融合。与文化一脉相承,摄影也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文化亦给予摄影以生机与活力。

二、摄影艺术的表征阐述

摄影艺术是以提供社会审美需求的艺术品为目的,应用于艺术消费领域的摄影活动及其作品。它同时遵循摄影的原则与艺术的原则,其社会功能是在其艺术信息下发挥审美价值的审美功能,寓教于赏,因而摄影艺术的本质是它的直观图像性和思维意识性。

(一)摄影艺术的直观图像性

直观图像性即摄影艺术的形象性,它包括形式、构图、用光、影调和色调等实体自然美。它们是构成摄影审美的客观基因,任何一件摄影作品,它向人们展示的首先是它的形象性。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又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摄影艺术的瞬间性

摄影艺术的形象既包括“静态的”,也包括“动态的”。摄影艺术的“静态性”来自摄影技术对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所做的时间流上点截性的静止的抽象,故这种“静态性”又常被称为“瞬间性”。关于瞬间性的说法由于摄影的技术特点被不少人误解,就其决定的因素是由创作者决定的主观随意性的瞬间,同其他造型艺术的瞬间性是一样的[1]。

2.摄影艺术的现场性

摄影艺术的形象性必须来自于被摄现场,人不能凭空想像出一个人、事、物的具体形象,艺术创作应使大众产生真实感,因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当发现是虚假的时候,其他一切也就不相信了,这个艺术品也就没有生命了。

3.摄影艺术的可塑性

这里提到的可塑性常常被人理解为“虚构”,甚至提出摄影艺术只能选择,不能塑造的观点,这里要说明一点,这种观点是将新闻摄影原则外延至摄影艺术上的结果。塑造是一切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核心因素,如果照录生活现象,不对生活的审美属性进行典型概括性的塑造,不通过艺术形象表达所者的审美情感,那就不会是高于生活的艺术美了。但在生硬艺术的现场要求的局限下尽享艺术的塑造,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每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艺术魅力的显现。

(二)摄影艺术的思维意识性

摄影艺术的思维意识性即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性。它从“原始意识”—在光学与化学作用下影像在人心中激起的快感和崇拜感情,到“一般意识”,最后从绘画主义中分裂出来形成的摄影艺术。这种意识是人们从情感上的一种把握,并摆脱狭义的功利主义约束,把感性现实提升到理性的超现实状态,从而使审美得到极大的身心愉悦。随着审美意识的发展,有以下特征。

1.坚守唯美与从善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审美要充满理性的伦理道德。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识高度统一,认为美感必须符合伦理道德的向善,否定单纯的感官感受。

2.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情与理的统一突出审美意识中的理性对情感的制约。受现代绘画艺术审美的启发,艺术不是追求物态结构上的真实和准确。因此,在摄影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通过摄影艺术,调节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引导人的内心去探索精神世界,完善自身。另一方面,这种情感的表现不是没有约束的东西,它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伦理道德规范,又要符合被表现对象的客观自然性。总之,有理有情才更美。

3.遵循人文与自然的包容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加强主观体验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摄影艺术的创作是对客观存在并且通过主观感受进行的。它不像文学、绘画那样可以离开实事实体,不受时间、环境和条件限制,通过生活积累和主观想象去进行长时间的酝酿与构思,就可以进行创作。摄影艺术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的价值。与此相反,倒是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文与自然之间的重要作用,正所谓“物我两忘”。显然,没有“我”的参与,只有“物”不能产生优秀的身影艺术作品,更不能生成“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4.建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社会流通与欣赏者“对话”并产生效果实现的,因而摄影艺术应以社会生活的典型性为对象并超越原始的某些特征和属性,成为与原型不同的主题审美影响的物化态,以达到艺术审美具有的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应防止两个倾向:其一是作者画面表达的意识超出了社会接受水平,不能为大众所理解;其二是把社会中个性现象转化为共性现象、把差异性转化为共通性、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这样会曲解社会现象,会是摄影艺术的范围圈定[1]。

(三)摄影同属文化艺术范畴

在论述摄影艺术的表征时,我们探讨了摄影艺术是什么、摄影艺术怎么样,接下来探讨摄影艺术为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我们谈摄影艺术文化性问题。提及摄影艺术,不能忽视摄影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的联系与区别,它有助于我们对摄影艺术内涵的深化。

1.摄影与文学相通

文学形象缺乏视觉上的直观可见性,其艺术语言作为显现形象的中介而存在。欣赏是必须通过阅读进行,它的呈现方式是:画面——语言——画面模式。读者经验、知识结构、身份背景等诸因素会减弱作品所表现的内涵。相对摄影艺术来说,它是比较直观表达画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审美修养引导大众领悟画面的思想内涵。

2.摄影与绘画相容

摄影艺术与绘画相比较,有比较多的共同点。它们都通过平面表达展现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感,都刻意表现生活的瞬间感。同时,摄影与绘画也用许多不同,摄影强调瞬间性、现场性、真实性,这与绘画的改变原型再创造相悖。摄影艺术总体上说对所反映的事物具有独特的科学性、准确性。

3.摄影与音乐相伴

摄影与音乐不同,音乐强调以乐音为物质材料,通过听觉感官接受刺激后而创造出来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欣赏者通过联想想象,从感受体验里引起过去情感维系的某些对象与情景,产生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感受。摄影艺术与之截然不同,但最终都通过暗示、类比、象征、联想等心理过程抒发作者的审美意识,追求与欣赏者的心理共鸣。

三、关于摄影艺术隐型文化的深化研讨

(一)隐型文化的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他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文化类型,即隐型文化。他认为,隐型文化是被视为本身的属性,并且竭力保持不变的东西,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外,人们才能从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寻找、关注隐型文化及其奥秘。

克鲁克洪将文化类型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但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隐型文化大体上强调形式的构成,与之互补的显型文化则有内涵又有模型。克鲁克洪认为隐型文化是文化中最不一般、最少共有的特征,它们是构成文化内容多样性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才能关注到它[2]。隐型文化的形式更类似于建筑师心理的构想,它关注的是建筑师所希望达到的总体通盘的综合效果。隐型文化的模式并非归纳性的、慨括性的抽象,而是具有纯粹推理的结构[3]。

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体现,需要有着极为复杂的艺术构思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创造力。摄影艺术属于人类掌握大千世界的精髓,通过艺术审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摄影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理性的思索、艺术的构思形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形式构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视觉艺术思维方式始终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同时也有别于逻辑认知的抽象思维方式。摄影艺术家如果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意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需要感性直观的现实材料、鲜明生动的视觉影像元素、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刻画实现。摄影要求创作人员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审美意识,具备高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丰富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发现平淡的大千世界中别人所无法发现的细微差别以及特殊规律,才能挖掘出具有特殊意境的艺术题材。摄影艺术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完美结合,也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一种超越。一件具有价值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要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它处处透漏着平常生活中朴实的气息同时又蕴含着闪烁着哲学思维之光。观看着艺术作品、感悟常人的心理,不同的人会发出不同的感叹。

摄影艺术是对事物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事物能从具体现象上升到本质属性,其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以概念、逻辑、范畴作为运思工具的过程。摄影艺术始终离不开感性具体形象的直观和把握,由感性具体而达于本质规律的显现。大多数摄影艺术是原型是来自客观生活,反映客观生活,但是又高于客观生活,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客观生活的机械临摹,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生活的高度认知和概括,揭示客观生活中奥秘与真谛、内在本质规律。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具有规律性、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具有普遍性。黑格尔说过“因为艺术要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与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它就要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这种概念的东西一齐抛开,只有通过这种清洗,它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摄影艺术是把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通过摄影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将意识形态重新还原和刻画,最终拍摄成照片形成作品。在刻画过程中需要具有高超的摄影技术水平,这一过程也是将隐型进行显型的过程。把对生活的意识信息通过感知、处理、加工、最后在还原成常态这一主体过程也是将隐型文化进行显型认知的过程。

(二)摄影艺术的隐型文化特征

摄影艺术是对事物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事物能从具体现象上升到本质属性,其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以概念、逻辑、范畴作为运思工具的过程。摄影艺术始终离不开感性具体形象的直观和把握,由感性具体而达于本质规律的显现。大多数摄影艺术的原型是来自客观生活,反映客观生活,但是又高于客观生活,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客观生活的机械临摹,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生活的高度认知和概括,揭示客观生活中的奥秘与真谛、内在本质规律。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具有规律性、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具有普遍性。黑格尔说过:“因为艺术要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与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它就要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这种概念的东西一齐抛开,只有通过这种清洗,它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摄影艺术是把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通过摄影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将意识形态重新还原和刻画,最终拍摄成照片形成作品。在刻画过程中需要具有高超的摄影技术水平,这一过程也是将隐型进行显型的过程。把对生活的意识信息通过感知、处理、加工、最后在还原成常态这一主体过程也是将隐型文化进行显型认知的过程[4]。

(三)文化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关系

1.人文对摄影艺术创作的影响

人文对摄影创作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摄影创作就是在创作者在叩动快门的一瞬间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学修养、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等有直接关系,这也能直观地代表摄影者的文化底蕴。

我们说到创作摄影艺术作品,不能不提到摄影大师卡尔·布列松,很多人为他的绝妙光影搭配、天才式的构图方式而赞叹,他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深刻地揭示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人类文明等,他将绘画与摄影再度融合,用自己深邃的政治眼光与明锐的政治思考镶嵌在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的方式为后人称赞[6]。我们今天说到摄影艺术包括各种艺术创作在内,都需要我们在娴熟驾驭的基础上,增加美学、哲学、声韵等的点缀,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去研究分析。因而也为摄影艺术的创作增添新的无穷魅力,我们通过摄影提升文学内涵、参悟万物、净化心灵。

(二)摄影艺术在文化中的呈现方式

1.摄影艺术是视觉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语言,通过人眼向人类传递不同的视觉符号。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字是语言的核心。摄影是通过色彩、光线、形状等文字媒介,组成一张张内容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文化,使人在视觉形象的感性认识下,接受摄影带来的艺术信息。摄影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特殊符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摄影艺术具有视觉延伸性。媒介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视觉媒介、听觉媒介等多种类型,对于摄影艺术而言,照片就是人类视觉的外延。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旅行中拍到的地球画面,把我们的眼睛延伸到了太空,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延伸。摄影艺术正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为处于特定时空的观众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图像世界。虽然摄影艺术能延伸我们的视觉,但要通过这种延伸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仍需要观众积极、深入的思考,这在我们面对内含丰富、寓意深刻的摄影艺术作品时尤为重要。一幅生动的摄影艺术作品融汇了各种符号元素,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语言。

其次,摄影艺术具有视觉瞬间直觉性。摄影将现实生活中某一精彩瞬间的画面通过摄像技术定格下来形成图画。人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但是人可以保留时间的脚步。摄影就是保留时间经过的一种方式。摄影不同于摄像,但是摄影将时间印记更加凝练升华。如果说时间像风一样,让人难以捕捉,那么摄像将气态的风液化成了水,而摄影是将气态的风直接凝华成了冰,这更是一种质的超越。

2.摄影艺术是文化传承的视觉途经

对于文化来说,传承至关重要。人类有了文明之后,迫切地将文明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古代祖先将文明刻在石头上,作为时间印记的传承,这也是最原始摄影艺术的原型,也是视觉语言的最至关的表现方式。到了现代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摄影技术将历史与文明记录下来,传承和发扬下去。就像贝尔纳的说法,希腊并不是自己发展或者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而是从别人那里“发现”和“拿来”了文明。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人类研究文化和文明离不开对传播的分析,同样,研究传播离不开对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考察。摄影也是伴随着这种需求的时代产物,起到了传播文化的社会资源。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文化传播提供发展契机和生机活力。

中国摄影作品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绝大部分内容突出中国特色,另一个则是极少的作品在后期制作上采取的技法和手段。我们强调的是中国摄影在作品的物态化形式上难以继承传统文化,那是因为摄影用它特有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承载着摄影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我们在摄影作品物化以外的思想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正派文人的高雅情操,同时继承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求新求异的变革精神。此时,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而非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只是反映了作者集成的现象和事实[6]。

五、摄影艺术在显隐型文化呈现中的应用初探

(一)对应用实例的分析

隐型文化不能用语言、文字、图片直接表现出来,它处于深妙精微的自我意识当中,它缺乏传播的普遍性,只能悟道,不能习得。在控制论中将隐型文化比作“黑箱”,它具有某种功能,但其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测和分析的系统。在摄影作品创作上摄影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审美方式等创造出优美亦或深邃的题材作品,在传情表物上主要把握光线、色调、构图,我们说隐型文化的显性在摄影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创作者的情感赋予事物的呈现上,它的呈现过程需要创作者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对光线、色调、构图的把握上。因此我们讨论的在摄影中的隐型文化呈现就是一种作者对事物表现上的应用技巧。

1.“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效果呈现

在摄影过程中,常说“摄影是用光来绘画”,还有的说“光线可以改变作品的效果”,都说明光线在摄影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摄影须借助光线才能完成作品;须根据光线的照射方向确定构图;要结合光线强弱安排曝光组合,因此摄影对光线的要求如同人与水之间的关系。

理想的摄影作品是建立在把握光的性质、特征及其在摄影作品中作用的基础上,加之我们的创作理念才能最终获得理想的摄影作品。为实现光在摄影作品中的呈现意境,我们须知光的类别、照射角度(强度)以及色温指标等,通过有效地控制光线,找出用光的方法,达到拍摄出光与影的佳作。光线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主要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摄影创作用经常运到光线的投射,大体上有顺光、侧光、前(斜)侧光、后(逆)侧光、逆光、顶光等。

2.“色调”在摄影创作中的效果呈现

色彩的基调称为色调。色彩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反射,反射的光线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色彩诱惑力在于能够强刺激人的视觉,带来无法抗拒的冲击力。但我们也知道单纯的色彩给人在生理、心理反应外,常常无法激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当我们把特定色彩与具体的物体或氛围组合在一起时,换言之即事物的突出特性注入到色彩之中时,它自然地让人有所联想和情感共享。优异的色彩架构促进作品的感官冲击力,色彩的运用在摄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对色调的运用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能够从多个角度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因此,合理运用色彩,能使摄影艺术作品富有特殊的艺术魅力。首先不同的色别能够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红色有热情、兴奋之感,绿色有宁静、平和之感等;其次,不同的色调也能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一般来说,冷色调的画面给人清朗、安静的感觉,暖色调的画面则显得活泼、热烈;浓调类画面刺激、醒目,淡调类画面体现安详、温馨。

3.“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效果呈现

所谓摄影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

在同一场合,同一地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一位作者的文化修养、底蕴是不同的。镜头里的影像是客观事物在每位作者头脑中的映现。一幅好作品的诞生,除了摄影者构思、立意选取的角度和技巧的熟练程度之外,主要还在构图。摄影创作通常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绘画和透视学原理,选择主题与主体,把捕捉的景物及现代摄影技术的表现手法通过构图穿插在画面里,达到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即可。

(二)摄影艺术的创作启示

摄影艺术是近代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使人们现代生活中记录时间、事件、场景等重要方式。随着对摄影简单事物的拍照到当今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它的创作成为现代人摸索讨论的焦点。摄影毋庸置疑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写实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自然主义摄影过程。我们论述的隐型文化现性呈现的角度是在技术熟练的基础上谈艺术创作。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一书中对文化的分类为两方面:隐型文化和显型文化。隐型强调文化的结构性,与之对立的显型文化是既有结构又有内容,两者在界定上笔者认为隐型文化侧重的是个体对事物的思维方式,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是显型文化产出的源泉,是人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动力,但我们谈到的隐型文化侧重点是个体性,个体性问题的决定因素是个体对文化的理解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由后天知识的获取得来,包括文学、美学、音乐、政治、历史等。我们把摄影称之为艺术是由于它与其他艺术有相通性,但却具有独特性。我们通常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强调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我们都是艺术的创作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摄影技术更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在创作中必须积累自身的文化素质,广览群书,融会贯通,方能思路隽永,独树一帜,为人称道。

[1]范文霈.摄影艺术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5-300.

[2]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高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8,104.

[3]陈新文.职业教育隐型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文化解读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8(4).

[4]杨恩寰,梅宝树.摄影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5.

[5]贾瑞庆.论摄影与文化的关系[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3):90-93.

[6]吴瑶林.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视觉维度[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343.

【责任编辑杨抱朴】

J404

A

1674-5450(2015)03-0157-04

2014-09-21

郭宇刚,男,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实验师,硕士。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摄影艺术
纸的艺术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中国摄影(2017年12期)2017-12-29 23:47:01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林玲摄影艺术
商务·旅游(2012年4期)2012-10-26 06: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