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割舍的青春——从受众体验角度分析国内青春电影的成功原因

2015-04-10 13:14:51张建琴
关键词:青春

张建琴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无法割舍的青春——从受众体验角度分析国内青春电影的成功原因

张建琴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火爆,而“青春”一直是国内电影

。无论是从上映影片数量、收获票房,还是关注度上说,青春电影都表现良好。青春电影的跃出已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小投入的青春电影如何获得高票房,如何赢得观众,如何获得提升,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电影市场;青春电影;观众体验;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火爆,票房持续飘红,中小成本影片的回报率爆表,就主题来看,国内电影市场也有规律可循。回顾2013年国内票房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在2013年内地票房Top10之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爱上西雅图》《小时代》这四部国产片主题有一个交集,那就是“青春”。2014年,《小时代3》《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分手大师》等电影受宠也再次证明了青春电影的号召力。国内青春电影的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新一代电影人的不断成长,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更热衷消费自己的青春经验,在电影创作中维持着异常强劲的青春表达欲望”[1]。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在生理上和在心理上都快速发展,趋向成熟。青年人逐渐脱离家庭的庇护,开始尝试着面对社会。青春是一个人开始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种种迂回与挫折。所以,青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美好和痛苦、短暂和煎熬等感觉是共生共存的。青春电影正是利用了青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类影片除了在艺术性、技术性和娱乐性方面表现卓越外,从思想性方面来看,创作者在影片中注入强烈的青春元素,巧妙地消费着人们的青春经验,在不同的感情层次上带给人心灵的触动。简言之,青春电影总是能给受众以不一样的体验。

一、基础体验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底层的信息传播要求。在这一层次,只要求影片能通过视听语言传递一定的信息。任何的语言形式包括镜头语言,无论好坏,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观众对电影内容具有基本的“译码能力”和“译码动力”。观众对不同电影的基础体验是不同的,但是,轻松是本层面的原则。这就是说,电影不能太过艰涩,不能与人的基本逻辑相悖,也不能连基本故事都讲述不清楚,让受众丧失译码的能力和译码的动力。不能成功传递特定理念的电影不能算作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青春电影大都以年轻人为表现的对象,展现年轻人的情感和生活。这些内容,基本上都直观易懂,明白晓畅。所以,此类电影常常给观众以放松的感觉。然而这并不是说青春电影的故事都淡若白水,实际上,青春故事往往具有很强的叙事张力。它展现了青春人物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和自我逐渐确立的过程。简单却富有张力的叙事特征,让观众很容易便能卷入剧情。然而,青春电影的受欢迎的缘由远远不止于此。

二、官能体验

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享受一部好的电影,要综合运用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官能。在基本理解电影传递的信息层面之上,观影试听感受是很重要的体验。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养眼”“看得舒服”“过瘾”“效果震撼”“视听盛宴”等,观众通过电影镜头感受到冲击感、舒缓感,是基于人的试听本能之上的体验。

“影视艺术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是通过视觉听觉信息的高度复杂性、差异性和有序性的整体结构系统工程来实现的。”[2]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电影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默片到有声片、彩色片、立体声、宽银幕、立体电影和全景电影的进步,不但改变了电影的视听形象,而且改变了电影的表达方式和观众的接受习惯。不断进步的技术使得创造新异的影像成为可能。在前期摄制中,摄影机越来越高级,用以制作诸多的特技效果,而且可以运用电脑控制摄影。在后期制作中,数字化非线性剪辑和特效剪辑为视听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电影已经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视听感受了。

画面精致考究是青春电影好看的最首要的原因。青春电影选择俊男靓女为演员,镜头干净唯美,平稳顺滑、色调明快,节奏张弛有致。另外,音乐上选择符合叙述年代实际的特定曲目,或轻快悠扬,或高亢激昂,或感人至深。在画面和声音上的高品质追求,带给观众完美的试听享受。虽然说青春电影并不像科幻大片一样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视听震撼,但它却是让人看得舒服、听得惬意的“小清新”。系列电影《小时代》正是在观众的官能体验层面下足功夫。它采取粉丝营销模式,利用青春偶像的号召力获取票房。电影阵容强大,包装华美,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听之娱。

电影要满足人们的视听审美需要,达到赏心悦目、放松身心的效果。但是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是生活中的个别的、肤浅的现象,是科技制造出的视听盛宴,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而生活的本质和触动心灵的深入体验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三、置换体验

置换体验就是说要能看得进去,观众通过观看电影之中别人的活动,能将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某一角色,情绪随着剧情的起伏而起伏。即便起初观众时时处处让自己与电影中的故事保持距离,但是一旦被某个细节吸引,这个细节又恰好能照应其生命中的某种情感体验,引起认同感,那些先入为主的怀疑精神和观众和电影之间的距离就慢慢消减了。这时,观众由一个观看者似乎变成了一个置身其中的参与者,并且可能扮演其中的任意一个角色。这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唤醒你的记忆和思考。同时,电影中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成为观影者思维的对象,这些形象在他们头脑中又会进一步幻化出其他形象。所以,在观影时,经历置换体验的人往往感情被剧情感染,情绪受剧情发展影响巨大。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种置换体验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观影者把这些幻象当成是自己亲历之事、亲遇之人。实际上,理智地看,两者的关联是有限的。巴赞曾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电影在有限范围内向生活靠近。完全符合或者说无限接近于观众心中的青春的电影是不存在的,银幕上的青春景观并不是观众曾经经历的生存之境。时代会变,场景会变,人物会变,不变的是青春的“精神”,即从不同的青春之中抽象出来的青春的共同本质。所以,置换式体验与其说是用某个生活细节将观众拉回到记忆之中,不如说是某种情绪或者感觉使然。对于一个好电影来说,能不能引起人们的置换式体验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生理上逐渐成熟,情感世界充满风暴。青春的主角慢慢走出了家庭,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这注定要接受严峻的考验。这是一个渴望确立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却跌跌撞撞找难以找到方向的阶段;是一个感情丰富、爱憎分明、充满美好同时充满遗憾的生命阶段。这些真实而强烈的的感情,每个经历过青春的人都曾深切地感受过。青春在每个人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便由此形成。或许一切都终将逝去,但那些闪耀过的青春之光将永远留在生命里。

青春电影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人们对青春又爱又恨又惋惜的心理。正如《致青春》的宣传语所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这不仅体现了青春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体现了它的短暂性和不完美性。所以,当这句口号响亮地喊出来的时候,勾起了很多人观影的欲望。不仅仅是去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去寻找一种感觉,去憧憬青春、体验青春或是怀念的青春。而青春电影所能给予人们的体验,就是这种被唤起的集体回忆以及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青春电影承载着青春的记忆,那些关于爱恋、梦想、奋斗的记忆。记忆给予观众一种代入感,观众给予青春电影的欢笑和眼泪,都是因为这种幻象式的、置换式的感情体验。然而这种感情总是会出人意料的强烈以至于观众置身其中的时候常常无法自控。电影《致青春》就是这样,没有一线明星、没有震撼场面,导演赵薇只是用几个小小的青春故事就轻松俘获了观众的心,在拿下7.2亿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四、充电体验

“艺术个性除了表现风格化以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即社会性。”[3]电影若导向正确、富含营养,人们通过观影活动,能有所收获,看完觉得很值,不虚此行。电影在迎合观众的口味之外,能给观众更多的东西,这就是观影的意外收获。这些影片或是宣传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或是展示某种先进的观念、技术、产品,这样,观看电影不仅仅能够满足试听享受,而且能获取知识、开拓眼界。这种收获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也是电影获得好评的因素之一。

青春电影常常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时尚人群,或是深入探究某一领域鲜为人知的知识。另外,这类影片通常能传播积极的理念,给人们以正能量。这正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是紧张压抑的现代人渴望得到的鼓励和慰藉,是人们疏解焦虑、重拾信心的方式。积极传播是青春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青春片宣扬人性真善美的积极方面。当代社会文化,尤其是影视产品中物欲横流、享乐成风,充斥着欺骗、犯罪、权谋、背叛等关键词,并靠这些吸引观众兴趣、赚取收视率或票房。而对纯真时代的回味和年轻的懵懂记忆最能引起人心的回归。青春的激情与奋斗能激励人们勇敢前行。当然,青春叙述中也有反叛迷茫,它作为青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情感元素也在被反复地书写着,它所带给人的心灵上的触动更加地深刻和持久。

由陈可辛导演的青春电影《中国合伙人》在2013年暑期档反响不俗。该片的背景虽然定格在30年的大变革之下,但却给现在的我们也带来了不小的激励。片中的三个热血青年为了改变命运同生活抗争,同自身抗争,最终实现了梦想,完成了蜕变。我们从这部影片中收获最多的不是追女孩子的方法或开班培训学校的经验,而是如何战胜逆境,如何实现梦想,如何一步步地超越自己的正能量。

正是这样,境界较高的电影总会引导人们向上,给人们加油、充电,也带给人无限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哲理的思考。青春电影还善于创新,给人带来革新式的体验。所谓的革新,就是刷新甚至颠覆了你的原有观念和认知。这种更加具有突破性的体验形式,能给观众以新鲜甚至是惊奇的感受。通常能够向观众提供新鲜的、意想不到的视角。崭新的视角或丰富度,颠覆既有的观念、方向、认知,让观众产生豁然开朗的全新体验。

另外,青春电影注重受众分类,将目标受众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将主要的受众定位在年轻女性身上。与其他人群相比,年轻女性渴望跟随时代的脚步,渴望展示自己。但是她们社会活动时间较少,也不习惯将额外的时间花费在同年龄段的男性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网络游戏等)上,她们更喜欢将休闲时间用在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流行的文化活动之中。另外,这一群体的观影口味趋同,男性更喜欢在能感官上产生刺激的电影,如科幻、战争、灾难等主题;而女性口味更委婉,多倾向于感受电影中的情感和细节。青春电影大多都呈现出了明净纤细、清新文艺的感觉,最容易打动这类受众的心灵。因此,得益于目前不断扩张成长的女性消费市场,青春电影票房屡创佳绩。

从以往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老男孩》《山楂树之恋》到今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我国的青春电影变得越来越抢眼,它们大多坚持了文艺的创作道路,却取得了商业上的广泛胜利。腕儿不需大,亲民即好;题材不需霸气,贴近生活即好。青春电影正是这样,接地气,有人气。

中国的艺术本就是一种体验性的艺术,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的。青春电影能满足我们不同层次的体验,能真正地打动观众的心。青春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青春的体验总能引人入胜。然而,在“青春”热潮中,经典作品却很少。“今天,艺术探索精神失落了,文学式微了,热起来的是影视,但影视的艺术品位严重缺失。”[4]青春电影“要真正做到宣扬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正能量的传播,就应该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导向。”[5]青春电影不仅应该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之上,还应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要创作出有精神高度、有社会担当、有民族气质的电影,提升原创力和文学支撑力,只有这样,才能铸就电影经典。

[1]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当代电影,2010(4):40-45.

[2]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47.

[3]曾庆瑞,卢蓉.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8.

[4]徐兆寿.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N].人民日报,2013-12-27(12).

[5]季于峻男,孙宜君.论近年来中国青春电影价值观导向偏差[J].东南传播,2013(12):98-99.

【责任编辑赵颖】

J902

A

1674-5450(2015)03-0151-03

2015-01-14

张建琴,女,山西太原人,辽宁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青春
青春睡不着
大灰狼(2019年11期)2019-12-17 08:01:18
被爱簇拥的青春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22
青春诗会
中华诗词(2018年8期)2018-12-06 09:31:34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