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古遗址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2015-04-10 13:14刘海年兰中英
关键词:文物保护普查遗址

刘海年,兰中英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辽宁省古遗址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刘海年,兰中英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辽宁省古遗址分布研究,是对那些即将消失的历史信息全方位地保存、记录,是对辽宁地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的规模、区域、构成、保护管理现状、基础地理资料等进行的文化整理,为历史研究、艺术考古、文化产业利用等研究提供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艺术考古研究,是对辽宁地区古遗址的一种文化继承行为,既对本地区的古遗址分布现状进行了梳理,又是进行多元历史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辽宁地区古遗址分布现状与利用研究,是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古代遗址所呈现的文化、艺术考古价值的关注。根据古遗址的分布现状,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利用研究,也是对辽宁地区文化产业的驱动。

古遗址;分布现状;利用

辽宁省古遗址分布广,数量多,种类丰富。根据文物存在的状态,这些古遗址被称为不可移动文物。该类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这些文物史迹一般体量都比较大,不能或不宜于进行整体移动,如古代建筑、古代石窟寺、古代石刻、古代遗址、古代墓葬、古井、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对这些古遗址进行详尽的田野考察,是辽宁地区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辽宁区域文化的历史呈现。“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对有一定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但未被列为保护对象的民族建筑、乡土建筑、近代建筑、文化线路、古墓葬、古文化遗产、石刻、岩崖(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进行登记入册。”[1]对辽宁地区这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考古价值的古遗址进行分类研究,确定他们的文化价值,是对地方区域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继承。

一、辽宁地区古遗址分布状况调查

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是对辽宁地区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的分布状况进行数据分析,是对古遗址分布类型、数量的调查。根据目前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统计的最新成果,共大约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万多处,新调查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大约有1.2万多处。其中沈阳市、大连市、抚顺市等地区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新类型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有了新进展,共统计发现新类型文化遗产约1 122处。全省沿海6市的水下文物调查初步确定古沉船、古港口、古码头等遗物遗迹100余处。在普查中新发现的朝阳市红山文化大型积石冢群、葫芦岛市青铜时代早期岩画、丹东市高句丽时期大型积石冢群、抚顺市早于高句丽时间的山城城址和大型石盖墓群等遗址,具有重要文化研究价值。到目前,全省共有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地区14个市古遗址分布情况丰富,其中沈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 530处,其中新发现718处,复查812处。在类别构成方面:古遗址类1 054处,古墓葬类110处,古建筑类38处,石窟寺及石刻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313处,其他类11处。其中辽中的大兰地遗址、偏堡子遗址;新民的高荒地城址、白家屯城址、南三岗子遗址、大石狮子村南遗址等,都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和平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0多处。根据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目前沈阳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5处。大连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73处,其中古遗址类813处,古墓葬类262处,古建筑类99处,石窟寺及石刻类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590处,其他类1处;大连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33处,市级124处。鞍山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36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33处,复查403处,消失84处。在普查中还征集了200余件黄瓦窑琉璃构件、20余块重要碑刻、50余件民俗类文物。目前,鞍山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抚顺市在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遗址1 315处。其中,复查32处,新发现88处,消失9处;抚顺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9处。本溪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工业遗产等不可移动文物1215处。本溪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94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丹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遗址2179处,其中新发现1575处。丹东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营口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由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的328处,增到目前1373处。目前,全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6处,市级27处,市(县)级52处。葫芦岛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29处,其中新发现759处,复查770处,登记已消失不可移动文物31处,调查发现水下文化遗存点11处。其中以建昌山咀子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等为代表的古遗址类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现状较好;古墓葬类以绥中郭家岭北墓沟墓群(辽金)等为代表;古建筑以南票双塔沟砖塔(辽代)等为代表,石刻以南票香炉山(青铜时代)为代表,青铜时代岩画在我省属首次发现。葫芦岛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9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2处。辽阳市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721处,文物保护单位8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4处。锦州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数2309多处,其中复查796处,新发现1494处。调查对象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全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4处。阜新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有许多重要发现,如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和于寺镇新发现了夏家店下层墓葬、在招束沟乡新发现了程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新邱区及太平区发现了摩崖造像等。阜新市具有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盘锦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6处,其中新发现74处,复查172处,消失19处。在现存的246处文物中,包括古遗址176处,古墓葬3处,古建筑6处,石窟寺及石刻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3处,其他5处。全市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多处。铁岭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普查登记遗址点505处,其中复查第二次文物普查遗址点277处,新发现调兵山太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西丰县原始部落酋长的古代墓葬、距今两千年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标本,以及辽金至明清时间的古遗址、墓葬、居住址等文物228处。全市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个。朝阳境内已知的各类文物遗迹就有4587处,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朝阳市共普查登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各类文物遗迹6213处。其中,新发现2473处,复查3740处。目前,朝阳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29处。

二、辽宁地区古遗址保护现存问题

辽宁地区近30年来消失的古遗址数量惊人,是辽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研究的课题。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有2.4万多处,新发现的有1.2万多处;其中沈阳市、大连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营口市等城市的工业遗址、乡土建筑遗址、20世纪文化遗产等新类型文物调查取得了重要进展,共发现新类型文化遗产2 000多处。辽宁省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到现在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辽宁省共登记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1 000多处。辽宁地区消失的这些文化遗产,使得各个地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古文化遗址本体的变化或者环境的改变,都将影响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压力面前,古文化遗址的原生态环境显得十分敏感。”[2]辽宁省各地区近30年来消失的1 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有很多都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如沈阳市的魏家楼子墓群、山嘴子烽火台古遗址、老虎冲古遗址、桑林古遗址、榆林古遗址、沈阳农业大学后山烽火台古遗址、东大营古遗址、尖台子古井遗址、马官桥古遗址、下坎子钱币窖藏遗址等。沈阳市消失的这些古遗址,都将成为沈阳地区历史记忆的空白,是研究沈阳乃至东北历史文化的损失。大连市近30年来消失的有傅家庄遗址、日本关东州厅长官官邸遗址、营城子古遗址、岔鞍小庙沟秃山墓群遗址、东海头古遗址、黄嘴子墓群古遗址、金龙寺青铜短剑墓古遗址、砣子沟瓦窑古遗址、白银山炮台遗址、马营后兵营遗址等。大连市消失的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大连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现场的消失,也将成为研究大连地区历史文化的缺憾。鞍山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大公小学遗址、鞍山中学堂遗址、长店铺城古遗址、老戏园子遗址、煤气管理事务所遗址、老鞍山站遗址、西鞍山矿遗址、明长城遗址台安段遗址、柏家堡钱币窖藏遗址等,鞍山市消失的这些文化遗产对于鞍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大损失。抚顺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靠山屯窖藏遗址、挖掘机厂汉墓遗址、大伙房石棺墓遗址、兴京副都统衙门遗址、孟家东山烽火台遗址、第三公署遗址、马尔墩城遗址、石镞出土遗址、永陵金银泡遗址等。这些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对研究鞍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溪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三组烽火台古遗址、四王坟古遗址、火连寨龙盘山石碑、塔峪烽火台遗址、中共东北局遗址、梁家砖厂墓群遗址、塔峪山城遗址、双山东石棚遗址等。这些消失的本溪地方文化遗产,是对本溪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丹东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安东县衙署遗址、杏花村胡同遗址、郭家堡窖藏遗址、田家堡铜钱窖藏遗址、安东警察厅遗址、白菜地老地沟遗址、鸡冠砬子铜印窑古遗址、侠界岭空石刻遗迹等。营口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满铁营口警务署遗址、津田医院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日本正金银行旧址、大董屯村河南汉墓群古遗址、望海寨烽火台古遗址、城子大队明代军事据点遗址、三块石墓群古遗址、仰山石棚遗址等。阜新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大胡家古遗址、贾家荒古遗址、哈拉北古遗址、前衙门东古遗址、于寺西古遗址、白城子城古遗址、东三座土墓地古遗址、西衙门窑古遗址等。辽阳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石咀子战场古遗址、木家古遗址、邱家古遗址、吉洞甲午战争古遗址、兵马屯古遗址、麻屯金代古遗址、上瓦峪钱币窖藏古遗址等。盘锦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王家中心台烽火台古遗址、刘家战国至汉古井古遗址、庞家西岗地明代古遗址、曾家北大岗子明代古遗址、张德申地明清古遗址、古边道古遗址、东腰大队弯陇子窖藏古遗址等。铁岭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山嘴子村山嘴子民窑古遗址、英城子村墩台古遗址、帽山村帽峰山古遗址、三台子烽火台古遗址、西洛山辽墓古遗址、古城山城城址、凡河千户所城古遗址、三道顺山堡窖藏铜钱古遗址等。朝阳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中山营子辽金古遗址、哨口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遗址、西山顶古遗址、西山沟口辽代墓地古遗址、凤凰山靶场夏家店下层文化古遗址、南山古遗址、土城子古遗址、小砖窑古遗址、鸡冠山墓群古遗址、小烧锅东北古遗址等。葫芦岛市近30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有高桥铺城古遗址、英房钱币窖藏古遗址、笊篱山烽火台古遗址、塔山明代城古遗址、鸽子洞砬台子古遗址、大台山明墩台古遗址、五城子城古遗址、任虎山沟古遗址等。这些地区近年来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是辽宁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辽宁近30年来消失的古遗址,是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的缺失。这些不可再现的古代遗迹,将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盲点,是历史记忆的消退,民族精神的欠失。“大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情感的归属与纽带。保护好我们的大遗址、让它得以永世存续;利用好我们的大遗址,让它能够教化世人,便是我们肩上的责无旁贷的使命。”[3]对古遗址的保护,是对辽宁地区古代文化现场的保护。古遗址的存在,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习俗、民族信仰,提供了生活、祭祀、战争、娱乐、狩猎、墓葬、艺术等多方面的实物资料。各个地区古代遗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历史文脉的物质体现。辽宁地区消失的古遗址,使研究辽宁地区民族归属、文化艺术等研究行为失去了考察实物,割断了地方文脉主义的延续,是对辽宁地区文化生态研究极大的破坏。

三、辽宁地区古遗址的开发利用

辽宁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广泛,类型齐全,是辽宁地区古代民族文化历史的真实场景,具有感观的可读性、久远的记忆性和考古价值。对辽宁地区古遗址的利用与文化开发,具有可行性,体现为:对古文化遗址的现状进行保护是利用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需要材料学、考古学、建筑学、艺术设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对古文化遗址现状的保护研究,需要复杂技术层面的专业支撑,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科学论证过程也为古遗址的利用提供了实践依据;对具有重大考古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专项研究使古遗址的文化开发利用具有了重点性;古遗址的开发利用是对古遗址所传达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艺术设计、文化内涵表现等方面来进行,具有与本地区民族精神相契合的文脉思想,是揭示、剖析、整理、发掘古遗址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具有对地方经济文化促进的意义。

对古遗址的开发利用具有文化产业的特征。利用古遗址典型的造型样式、特定的历史文化沉积表征,设计制作具有民族历史风格的文化产品,并进行流通、消费,满足大众人群对古代民族历史的精神、文化追求。利用古遗址的特殊文化性,进行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策划,具有实际意义,具体利用策略表现为:利用古遗址的考古资料、民间传说、历史风俗进行诗歌、散文、童话故事等文学创作,并出版发行;利用古遗址对特定地区时代性的文化反映进行具有历史区域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创作;对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遗址进行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等的产业开发;对古遗址进行艺术品创作开发活动(例如对古遗址进行具有原创性的绘画艺术创作、摄影艺术等);进行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开发(如对古遗址进行工艺美术产品类的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等);在有重要影响的古遗址定期举行文化、艺术博览会;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和活动,打造在辽宁省内、国内、国际上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之都”;利用互联网进行古遗址网络文化产品的宣传与销售,进一步增强辽宁地区古遗址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制作、传播、营销、推广等服务的古遗址文化服务企业,为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对古遗址再进行美术设计和建筑设计等活动;利用古遗址进行其他方面的文化产业开发等。

针对辽宁地区古遗址的分布类型,进行相关的艺术考古学术活动与利用研究,是对古遗址历史价值的科学艺术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探索意义。对古遗址的艺术考古,是在对有古遗址现场参照下、对辽宁各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度挖掘。艺术考古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遗址的建筑特征、设计风格、制作手法、表现形式等艺术范畴内的研究,是融合考古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对诸如古城建筑、古塔建筑、古寺庙建筑等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考证、归纳,以及与现代艺术设计风格比较的研究等。具体利用策略表现为:对古建筑材料的艺术考古研究,是对古遗址制作材料的创新和再利用;对古城遗址建筑特点的研究,对现代建筑样式有很好的参照;对古遗址设计建造历史、毁坏程度、保护措施的研究,是在艺术考古基础上对古代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延续;对古遗址文化类型的研究,是丰富辽宁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对古遗址传达的民族精神的研究,是辽宁地区民族归属感的体现。“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一通天下形成的汉族话语霸权,遮蔽了中华先民的历史贡献,也造成了其他民族话语的失语。中原正统观长期扭曲了我们的思维,汉族对于少数民族他者文化的想象,也恰恰印证了汉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自我精神优越。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价值值得特别关注,确立文化现代化中的民族话语权,是保证民族文化完整性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

辽宁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辽宁区域分布的古遗址众多,所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文化、有代表性的古遗址建制类型很多,是辽宁地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有特殊文化类型的古遗址,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教育基地,并与高校相关专业联合,普及古遗址所传达的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域民族精神,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意义的实践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辽宁地区古遗址分布的数据库,并完善辽宁地区古代民族艺术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优质数字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一系列的古遗址专业介绍网页、浏览库、网上授课、答疑、发掘报告、艺术考古成果等公共建设项目,满足大众人群和专业人士对古代传统文化、历史、艺术、考古、理论研究等的精神追求。根据古遗址不可移动的文化特点,实行对重大考古遗址进行原地保护、建立古遗址博物馆,并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技术、学术资源建立网络博物馆、网络收藏博物馆,并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支撑平台建设的人才需求。“目前,培养具有普查传统艺术文化资料和积累文档工作能力的科研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要加强理论研究人才和管理的培养,从而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传统艺术文化资源保护的科学化,把文字、图像、音响、影像等传统文化资源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动态管理。”[5]辽宁地区古遗址的文化资源和利用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对古代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

结语

对古遗址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研究,是揭示古代人类生活的现状表现。对辽宁地区古遗址的利用,不应该只是从单纯经济价值角度来进行,对古遗址的利用应更多体现在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研究上,这不仅是对古遗址的一种民族文化利用,更多的是对古遗址所传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会有更多、更有价值、更能体现辽宁地区民族文化特征的古遗存被发现。对这些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是当地政府、人民的责任,全社会都有义务来保护古遗址,这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继承的需要,更是现代人类对民族归属感的心理满足,辽宁地区古遗址的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保存状况良好的古遗址,是当地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呈现,会对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是每个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做长远规划的历史课题。

注释:

1.本文第一页从“到目前,全省共有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9处。”止,这些数据的统计是参照辽宁省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在公共媒体、报纸、网站的最新统计数据。

2.本文第二页从“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至……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止,这些数据的统计是参照辽宁省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在公共媒体、报纸、网站的最新统计数据。

[1]谢文君.我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取得新进展[N].辽宁日报,2008-06-24(1).

[2]张大鹏.不可忽视古文化遗址的环境保护[N].中国环境报,2012-02-03(2).

[3]吕琳,吕仁义,周庆华.中国大遗址问题研究评析与展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8(4):521.

[4]廖奔.文化视角与民族话语[J].艺术百家,2014(4):1.

[5]宋蓓,郁正民.是文化遗产,更是文化资源[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3(4):67.

【责任编辑曹萌】

K928.4

A

1674-5450(2015)03-0035-04

2014-12-13

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3AKG004)

刘海年,男,辽宁北票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普查遗址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辽上京遗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