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晓光,高天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马克思平等观研究
邵晓光,高天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平等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平等观一直贯穿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雅典城邦到当今现代社会,对于平等的追求一直没有中断。有必要从平等观的起源及其发展入手,深入分析马克思平等观以及其对于以往平等观的超越,对于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平等观;批判性;阶级性;实践性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人们已经产生了对于平等的探索,此时的平等存在于原始的氏族内部。然而到了氏族社会的末期这种平等便开始逐步丧失,此时等级分化开始出现,阶级的差异也越发凸显。在不平等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出现了平等的思想萌芽。
柏拉图来自于土地占有的贵族制度,他赞同斯巴达模式的公民身份。在斯巴达,公民在战场上的表现及其多共同体的忠诚表达为一种最高的荣耀,强调公民的义务,并且在这里人的等级分配也是非常严格的。从柏拉图的人性等级论就可以看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性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并且,按照人性的这三个方面,他又进一步分为三个等级,行政长官是最高等级,再有就是军队士兵和手工劳动者。他认为在正义的社会中,应该每个人各司其职。然而这种等级也并非完全一致,因为等级不能世袭,“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也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它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1]可以看到,柏拉图虽然推崇等级制度,但是仍然承认等级的必然性,因此此时的平等是处于萌芽阶段的有限平等。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赞同雅典模式,他属于后起的,重要的职业化的中产阶层,他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大自然之所以赋予人类生命,目的就是要让人类过上优质的生活,而不同于其他的动物,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在于人有社会性。他认为城邦是人们在自然生活中追求善良美好的活动产生的产物,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追求生活的最高阶段。“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累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2]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人也是分等级的,与柏拉图不同,他的等级是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政治生活,在等级的内部强调正义与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类的平等。
在斯多葛学派这里开始了理性平等思想,提出了宇宙遵循的“逻各斯”“自然法”等,这种法则具有普遍必然性。他们的一切平等都建立在这样的自然发基础上,他打破了以城邦为中心的传统等级约束,确立了人之为人的资格。这样的观点传递了人人平等的信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基督教借鉴了斯多葛学派的平等思想,对整个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基督教的统治地位被文艺复兴冲破,随后,自然法的理论基础便由神性转向了人性,尊重每个人的个体自由,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
平等思想的理论进程,平等观的发展历史深厚,最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对人类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也就是马克思的平等观。
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简明辞典》中将平等定义为:“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自由发挥才能和满足需要的平等条件和权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阶级对平等有不同的理解。”[3]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彻底消灭阶级差别,消灭阶级之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成员对与生产资料的占有都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整个社会风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候,人类社会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归于荒谬。”[4]146恩格斯这样描述。
马克思认为每个国家的公民以及社会中的一切成员,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平等是这次革命的口号,在《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中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资产阶级由来与市民社会中的市民阶级,在当时,市民阶级是一个封建等级。恩格斯说:“在封建的中世纪的内部孕育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它进一步的发展中,注定成为现代平等要求的代表者,这就是市民等级。最初市民等级本身是一个封建等级。”[5]随着日益增大的资产阶级活动范围,商品交换的程度越来越高,日渐开放的市场带来了商品贸易的无限扩展,同时,封建社会也逐步被瓦解,工业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随后,资本积累迅速增加,资本主义经济便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占据主要位置。然而,虽然资产的积累愈发增加,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扩展,但是占领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仍然是被统治阶级,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被统治社会的封建制度所阻碍,为了利益,这种阻碍必须被打破,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拥有以及自由雇佣工人的权利,它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骑着积极的作用,然而资产阶级追求的平等归根到底只是为争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其实质也是资产阶级特权代替封建统治,最终是无法实现平等的。
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在此时爆发出来。无产阶级对于平等的要求是人类社会摆脱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走向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最终走向消灭阶级差别和一切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是建立在没有阶级差别和阶级的基础至上的,是走向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解放,最终实现类的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无产阶级的、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而平等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全人类。不同于资产阶级平等观,马克思平等观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要求。
首先,马克思平等观中的平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并且具有阶级属性,资产阶级认为平等是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形式,认为资产阶级的平等就适用于一切的社会,不受任何制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平等概念的历史性日渐凸显出来,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对于平等的追求是一直贯穿与生活中的,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所最求的平等就是特权,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方式就是垄断。要实现平等,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大多被资产阶级垄断和占有,因此,他们的平等权利是这个阶级内部的,并不是全社会的。
其次,平等并不是平均,马克思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马克思是反对平均主义的,他批判私有财产。他认为,只靠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此真正的平等并不是经济分配意义上的平均,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内容。最后,他深刻地指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所在,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却没能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反而被他所统治,劳动本应该产生美,然而却使工人畸形,虽然劳动使手工劳动被工业劳动所替代,可是这种改变却让很多人又重新回到了野蛮人生活,将一些人变成了劳动的机器,这是劳动的异化,人们必须抛弃它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而这个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势表现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6]这是实现真正平等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在不断斗争中解放自己的过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彻底地消灭一切阶级,这也是无产阶级的要求。
可以看到的是,真正的平等只存在与共产主义社会中,它只有在这里才能得以实现。在马克思这里,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生产能力,这成为了他们的财富基础上的个体个性。这样的划分展示了人类发展的趋向。所以,不发达的生产力会制约平等的实现,只有到了共产主义,充分实现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才能够实现全人类的真正的平等。
马克思的平等观在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阶级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优秀成果,这就包括文艺复兴中的进步平等思想等理论中的有益之处,他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批判了以往的平等观,揭露了就平等观的不彻底性。他揭露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本质,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理论,深刻反思社会生产关系。他代表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他们争取利益,马克思的平等观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这中平等观不但真实,而且也从国家领域扩大到了社会领域中。最终会消灭一切的压迫,一切的阶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的哲学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马克思的平等观产生于实践,并且强调改造世界的功能,因此,马克思的平等观是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买卖劳动力使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相分离,这已经造成了在商品交换中的平等异化为不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看到了剩余价值,因为人们的劳动力有着特殊的使用价值,工人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地大于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在这其中存在着劳动力的价值与其使用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由于买卖劳动力,所以资本家可以完全地使用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以及所有权,所以,资本家无常地占有这个剩余价值。最终,虽然工人制造出了产品,但是这产品的所有者并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与之相伴的工人为这次劳动所付出的所有时间、经历等抽象价值也被资本家所占有。然而工人生产出产品所得的工资中却不蕴含这些预付资本。资本家是合法的财产占有人,工人本身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原有资本恰恰就是从工人的生产劳动中来的,是工人的剩余价值创造的。马克思说:“资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4]638。因此,工人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身的价值和工资。这个看来平等的劳动力买卖规则实际上是资本家对于工人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无偿占有,是一种剥削。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清醒地看到了资产阶级平等掩盖下的不平等的现实,他超越了以往旧的平等观,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不同于资产阶级平等观只将人看作生物性的人,重视人的天赋平等,走进了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抽象的平等。这是因为旧的平等观是从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出发,马克思的平等观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摆脱了抽象意义定义人的本质,将人看作是社会各种关系中的人来理解,走向了科学的平等观。进而,不同于以往哲学的解释世界,马克思的哲学在于改造世界,带领人类去追寻新的生活,走出异化的怪圈,享受自己的人生,真正过人之为人的生活,是人向自身的复归。马克思的平等观要求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改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为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满足所有人的利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逐步变革和完善社会关系,自觉地调整和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促进人的彻底解放,是身体的解放,也是精神的解放,推进整个全人类实现平等,这样来改变人类的世界,这是马克思平等观对于以往旧的平等观的重大超越。“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出发,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狭隘性。”[7]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15.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52.
[3]洪韵珊,都淦,王文承.马克思主义简明辞典[Z].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1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6.
[7]吴怀友.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7.
【责任编辑赵伟】
B0-0
A
1674-5450(2015)03-0009-03
2014-12-16
邵晓光,男,辽宁宽甸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