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及启示

2015-04-10 12:28:10钟澳,邓荣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道家儒家文明

摘要:十八大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今高校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本文将从这些思想中提炼出能为今所用的有益智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5)05-0072-03

收稿日期:2015-07-2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项目《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研究》(编号:14JDSZ2057)、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生态文明研究》(编号:13SB006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院校“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程中的专业针对性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12SZ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 澳(1975-),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邓荣华(1964-),女,四川南部人,四川职业学院思政部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样的布局设计绝非偶然。在今天,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经济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但与此所共生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甚至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有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我们不能再延续之前高排放,高污染下增长的模式,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行为转变的源动力来自思想意识的转变,思想意识的转变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大学阶段作为高职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强化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民众树立科学生态伦理观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 [2]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即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生态文明教育对于规正受教育者的生态观,提升其生态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要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在高校进行更加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道、佛三家相互交融、协同作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序列,其中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为传统中国的官方哲学,影响最大。道、佛二家为中国的民间哲学伦理思想的根基,其中,道家文化因其自然、隐逸、逍遥之风格,最为中国普通民众所推崇,在中国至今仍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重点解读儒、道两家的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特点,提供可为今日生态文明教育所利用的智慧,使古为今用。

2 追溯儒道两家的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虽未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正统的儒家学派却深深的嵌入了相关的教育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周易》中有这样的描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文言》)大凡是天下可称之为圣人的人,一定要与天地日月的精神相契合。儒家教育的根本在于让人成为圣人或君子,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在于人的行为不得违背天地的运行规律,应当顺天而行。这里的“天人合一”也指人生所追求的至高理想。当然,儒家并不主张人在自然面前完全的不作为,而是主张在遵循天道的基础之上有节制、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说依据季节和节气的规律,就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一定要有节制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

以自然为与本、与天地齐一的道家学说更是将生态思想融入当中成为一支主线,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眼中的道为宇宙万物之本,也是天地运行的内在规律,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成,道的规律在于自然而然,也即道自身的内在规律不会因人的活动而改变,人类社会的活动应当以不违道为最根本原则。这也表达出了老子的深刻的生态关切,他认为人类不应对自然过分索取,甚至将自身的利益寄托在对自然界的破坏之上,如果这样,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老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有了前瞻性的认识。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将人视为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依据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而逆天而行。鲁讯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虽不如儒家那样的有着经世济民的入世关怀,其思想理念也是深深的刻画在中国人精神气质之中,道家思想虽然并未专门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但因其特殊地位,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影响了千百年的中国人的生态观。

3 当代启示

由上文可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儒家和道家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并经由各自的传播途径实现了其大范围覆盖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在今天,这些智慧和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3.1从学校到传媒的全面覆盖

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没有现代的全民教育体制,却有实现国民教育的多种方式,生态教育也是如此。科举考试作为固有的官方人才选举机制,要求考生熟读四书五经,以规范考试的形式让考生研习儒家经典,虽有僵化和封闭性等弊端,但也有相对的公平性等优势所在,让最低层的寒门学子也拥有了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儒家的生态文明教育搭载在科举考试中成为考生所认知。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社会中低层老百姓所受的教育主要在存在于听老一辈的教导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幼儿学中,另外,看戏、听书等过程也成为大众教育的辅助手段。我们发现,这些途径基本覆盖了整个社会,包含生态文明在内的教育在事实上构成了一个结构相对松散,但功能基本完备的系统,支持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传承和延续。今天,中国具有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备教育系统,其软件配置到硬件设施都是中国传统社会无法比拟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当今全球生态问题凸显之时,生态文明教育并未在我们的教育系统当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将太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大的知识教育,而隶属于素质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很难出现在高职大学生的课堂。因而,我们应当充分应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在这一方面,已经有学校率先走出了第一步,如浙江大学把《生命科学导论》或《现代生物学导论》列为全校公共基础课,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环保概论》作为全校学生的通识课,厦门大学从2001年起自编教材《海洋生态学(第二版)》,并把课程提升为海洋科学本科通识课程,形成了以本科专业教学为基础的研究生———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全校其他专业本科生等多个层次的生态学教学系列。以上高校开设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并在学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3]。这些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开创性尝试,其成功经验值得宣传与推广。

此外,在今天,中国的“娱乐文明”大行其道,在八卦不息,娱乐到底的精神引领之下,粉丝和众围观者以点击率绑架了新闻的方向和视野,各类媒体循着明星的气息跟风炒作。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这些信息高度关注并乐在其中。有鉴于此,我们需要严格端正传媒的引导方向,让新闻传播媒介切实担负起其应有的大众教育引领的功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可以尝试多形式、多渠道切入,如适当减少对于娱乐八卦的报道,而多增加一些对地球生态文明的报道,在电视台,广播和各大门户网站中要适当穿插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益宣传,可采取公益广告、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多变。这样,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整合的社会各级宣传途径为辅助,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覆盖。

3.2渗入式的隐性教育

中国的儒道两家融入了深厚的生态文明的伦理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开设专门的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但传统中国不缺乏对自然、生态的尊重的思想氛围,《中庸》当中主张人要经天纬地、参赞化育,提出人为天地万物所生,因而与天地有内在的共性,人也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因而,人要承担起协调天地万物的责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将对天地的敬仰,对万物的尊重的生态文明思想完全植入到其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他不仅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参与到谐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去。一方面,这体现了儒家的对于天地自然的关怀与责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儒家隐性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生态文明的教育直接渗透到儒家对君子的人格追求当中。老子提出人要懂得“知足”、“知止”,即人在行为过程当中,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要知道满足,不要对自然资源无何止的索取,要知道适可而止。逍遥的庄子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更向前一步,他认“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接将天地与人看作一体,因而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道家也儒家一样,也没有单独提出生态伦理的概念,但道家同样是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虽然,在传统中国,相比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得多,但道家仍旧站在一个极度的高度来展开她的生态伦理关怀。在今天看来,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从这种儒道两家的隐性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如在当今的学校教育当中,首先应当遵循全局的观念,一方面,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将生态文明的教育不着痕迹的链接到各个科目当中。如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将生态文明的理论有层次的嵌入语文、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当中,在大学教育阶段也是如此,可以结合各专业的学科特别进行隐性的渗透式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同时也将生态伦理关切成为学生应有的基本人文素养。

3.3倡导知行合一

儒道两家的教育理论始终注重知行合一的理念,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和目的,儒家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合天地之道,为社稷做贡献的道德高尚的人,道家也讲人在行为当中不能愧对自然万物,要与万物和谐相处,其教育的根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行为要敬天,顺天,要有益天地万物众生,所以,在儒家来说,人的行为是衡量他是否是君子的基本标准。

而现在的事实是,在对待生态文明的问题上时,中国高职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知行不一”现象。一方面,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知道现在所面临的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知道现在的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某些高职大学生却并不认同这些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可能是因为还没有直接感受到冰川融化、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事情是政府的责任、官员的工作。他们尚未意识到作为一个地球人,每个人都对地球的生态都有一定的责任,解决生态问题需要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做。

在今天同样如此的,当渗透式教育的全局覆盖之下,首先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从之前的以已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最大诉求转变到对天地自然的人文关怀,从关心自己转变到关心地球。再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日常行为当中,成为人们行为的一个标尺,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准。这样,方可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方式。

猜你喜欢
道家儒家文明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对不文明说“不”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文明歌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