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莉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从《扬州画舫录》看两淮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作用
吴莉莉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清代扬州是两淮盐运要地,盐商麋集,经济繁荣。“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对扬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扬州的文化繁荣。
《扬州画舫录》盐商扬州文化
《扬州画舫录》是清代的一部著名笔记,作者李斗。李斗居扬州期间,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陆续写成该笔记。《扬州画舫录》是乾隆时期扬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和生活习俗等全方面的一部实录。
该笔记展示了扬州兴旺发达的商业经济和繁荣昌盛的文化事业。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嘉庆《扬州府志》序曰:“东南三大政,曰漕,曰盐,曰河。广陵本盐荚要区,北距河、淮,乃转输之咽吭,实兼三者之难。”扬州“盐荚之利,邦赋攸赖”[1]阿克当阿.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序)[M].广陵书社,2006.,河工、盐业、漕运的发展与扬州城市的盛衰密切相关,而盐业对扬州城市发展作用尤盛。扬州盐业兴起于汉代,发展于唐,鼎盛于清中前期。《旧唐书—苏环传》载:“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而扬州的富商大贾主要集中于盐业。江淮地区是重要的产盐区,扬州、楚州两个地区产量尤为突。京杭大运河开挖后,扬州因地理优势成为江淮盐业的集散地,辐射面大,北到洛阳、长安,南到江西,西到蜀中。唐代运河上运盐船队数百里不绝,唐代诗人李绅有诗云:“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在盐业的带动下,扬州迅速成为南北货物集散地,商业活动十分兴旺。到了清代康熙中叶以后,“扬州繁华以盐盛”更加明显,淮盐销售极畅,盐商获利巨大,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城市。“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朱橘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2]孔尚任.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卷二)[M].中华书局,1962.
两淮盐商是指明清时期以扬州为中心的经销淮盐的盐商群体。是由晋、陕、徽、浙等多个地域性商帮组成,而其中又以徽商影响最为深远。清代的盐业是高利润行业,由国家专卖,而两淮地区盐商又是官方特许专卖商。因此两淮盐商虽经过明末清初的动荡,但到了康雍乾时期却迅速成为全国商界的巨擘。
作为淮鹾总汇,殷实富商鳞集扬州,对扬州经济、文化及园林建筑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盐商騈至扬州,一方面他们有着足够的财富用于经营和奢侈的消费,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兴办学校、结交文人墨客、招揽名士、收藏古玩字画、资助贫苦学者等,以提高自身的名誉,享受在社会的成功感。正如梁启超所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监定,洁亭舍馆谷以待”[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盐商的这些举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客观上却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自明以来扬州的书院有:资政书院、维扬书院、甘泉山书院、安定书院、敬亭书院、虹桥书院、梅花书院、广陵书院。训蒙则有西门义学,董子义学[2]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34)。而其中一些重要的书院和义学与盐商的资助分不开。
1.盐商建书院。
(1)梅花书院。据《扬州画舫录》载清代的梅花书院位于广储门外。创办于明中期,由地方官和盐官主持,原来是明湛尚书若水书院故址,是明代书生讲习之地。此后有名甘泉山书馆、崇亚书院,明末废。到了清代,“国朝雍正十二年,郡丞刘重选倡教造士,邑士马曰琯重建堂宇,名曰梅花书院”[3]徐成敟.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十六)·学校[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33)。梅花书院是由盐商马曰琯出资重建起来的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书院。所谓“独任其事,减衣节食,鸠材命工……不期月而落成”[4]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M].清嘉庆十一年刻本.。梅花书院建成后,江都官方的文教长官吴锐特撰《梅花书院碑记》大力表彰。
(2)安定书院。“安定书院在三元坊,建于康熙元年,巡盐御史胡文学创始。祀宋儒胡瑗。雍正间,尹鹾使增置学舍,为郡士肄业之所,延师课艺,以六十人为率,合并梅花书院一百二十人。圣祖南巡,赐“经术造士”“额悬其上”[2]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34)。安定书院建于康熙元年(1662),是由盐官胡文学开建,“安定”,这是为了纪念宋代的一位经学家和教育家胡瑗,并“以广陵名郡,人文渊薮,亟宜振兴,议即旧址重建,谕商公捐。”[4]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M].清嘉庆十一年刻本.尹会一的《重建安定书院纪略》也说最初的书院是“两淮商士建”的,也就是说建安定书院的资金由两淮盐商所赞助,由扬州的盐商捐银修葺一新。
(3)维扬书馆敬亭书院。据《扬州画舫录》载:“维扬书馆在府西门,建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始,徐九皋改新,欧阳德有记,陈蕙、洪垣相继修饰,内有六经阁祠堂,祀周、程、张、朱。资贤门、资贤堂、丽泽门、志道堂,湛公有记,厥后御史彭端吾、杨仁愿复葺。今圮,已无旧基。”[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34)维扬书院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也是由盐官创建,盐商出资赞助。
“敬亭书院在北门,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两淮商人创始”[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34)。担任过两淮总商的汪应庚在乾隆元年1736年见扬州学府—江甘学宫岁久倾颓,捐出五万两银子重新修建,使得学宫焕然一新。
2.盐商办义学。
盐商在建书院的同时,也出资办义学。《扬州画舫录》中扬州府城原有义学三间,后增为五所。嘉庆五年(1800)商人洪箴远等,“因郡城广大,义学太少,愿意资助,遂於十二门各设一所,得到盐衙允准”[2]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
两淮盐商不仅资助书院的建设,也出资聘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出任掌院既书院主讲人。“自立书院以来,监院互用府县学学师,皆知名有道之士”。“梅花掌院五人:姚鼐、茅元铭、蒋宗梅、张铭、吴钰”;“安定书院掌院二十有三人”,“安定书院自王步清始”[2]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36),接着有:王竣,杭世骏,蒋士铨,吉梦熊,赵翼等。几乎所有的掌院都是进士出身,同时也是当时的学者名流。这些掌院各有特长,不乏理学、诗文、经学、史学、文献学等专家。据《扬州画舫录》载,梅花、安定书院三十位掌院中有二十六位是进士出身。
盐商出资聘请名师同时也供书生膏火费,如:梅花书院,“在院诸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癸丑,南城增燠转运两淮,亲课诸生,又拨取尤者十余人,置于正课之上,名曰上舍,岁加给膏火银十八两”[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34)。安定书院也同梅花书院分正课、附课、随课三等,给膏火费。住院学习的,额外日增膏火三分,此外参加乡试,资送路费,中举者,则予树旗杆,送匾额的荣誉。这样对于出身贫寒的书生来说,不仅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还能潜心研究,安心求学。因此“来学者,四远麇至”[2]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M].清嘉庆十一年刻本.。像扬州学派中一些著名的学者:刘文淇、汪中、顾九苞、任大椿、焦循等家境困难学者,早年都是依靠书院的膏火银得以解决生计,肄业。
书院开办后,以诸生、监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出一批科举进榜人员和学者,“安定、梅花两书院,四方来肄业者甚多,故能文通艺之士萃於两院者极盛”[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36)。据《扬州画舫录》载,在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有:“管一清,进士,善属文,工诗;谢溶生,进士,刑部侍郎,少时肄业於此;梁国治,官至大学士;秦黉、秦恩复父子,皆进士、官翰林编修;任大椿,及其弟子汪廷珍,皆进士,经学家;段玉裁,古文字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经学大家;汪中,经学家;刘台拱,精於三礼;洪亮吉,官编修,博通经史,精于地理之学;孙星衍,官刑部,经学、音韵学家;顾九苞,进士,善属文,贯通经史。”[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36-37)
据何炳棣先生统计,扬州在清代(顺治三年—嘉庆九年)“1646—1804年间产生的进士数为139名”,而且“还出过11名一甲进士”[3]转引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三联书店,1996.(P127)。扬州成为国内文化发达地区之一,毋庸置疑与清代盐商对教育大力资助有密切关系。盐商们竭心尽力营造出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清代扬州人才鼎盛,著名的“扬州学派”也繁盛于这个时期。
在扬盐商除办学之外,还出资建书楼,从事图书收藏,延揽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并编辑出版各类书目。
1.建书馆。
当时扬州著名的藏书楼有马氏小玲珑山馆,江氏紫玲珑阁,程氏筱园等,这些都是由盐商出资所建。
马氏小玲珑山馆是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所建。马氏兄弟也被人称为“扬州二马”。“佩兮(马曰璐)所居对门筑别墅,曰街南书屋,又曰小玲珑山馆”,“玲珑山馆后丛书前后二楼,藏书百厨”[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46)。马曰琯待人热情,喜欢研讨诗文,“所与游皆当世名家,四方之士过之,适馆授餐,终身无倦色”[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46)。“四方名士过邗上必造庐相访,缟纻之投,杯酒之款,殆无虚日,近结邗江吟社,宾朋酬唱,与昔日圭塘玉山相垺”[2]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M].清嘉庆十一年刻本.,圭塘,河南安阳许有壬;玉山,江苏昆山顾瑛,两者皆元代倡一时文化之盛者。当时著名学者厉鹗“搜奇嗜博,馆於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者数年,肆意探讨,所见宋人集最多,而又求之诗话、说部、山经、地制,为《宋诗纪事》100卷、《南宋院画录》8卷”[3]转引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三联书店,1996.。乾隆年间开馆纂修《四库全书》,需要征集大量书籍,其时马曰琯已故世,其子振伯进呈藏书,“可备采择的七百七十六种”。“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46),成为民间四大进呈图书者,并受到朝廷赏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为好古劝”。当时聚集在马氏身边的文人有:厉鹗、全望祖、王藻、杭世骏、陈祖范等一流名儒硕士。马氏十分器重这些人才,对他们倍加照顾。厉鹗,因六十岁尚未生子,马曰琯为他“割宅蓄婢”,直到他回乡亡故。“全望祖,在扬州与主政友善,寓小玲珑山馆。得恶疾,主政出千金为之励医师”[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48)。
江氏的紫玲珑阁,江氏指盐商江春,江昉兄弟。大盐商江春、江昉兄弟承继马氏兄弟“好士”的风气。江春在“东乡构别墅,谓之深庄”,“家于康山比邻,遂构康山草堂”[2]陈章.沙河逸老小稿序.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M].商务印书馆,1935.(P145),康山草堂即为紫玲珑阁。江氏二兄弟的紫玲珑阁内“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2]陈章.沙河逸老小稿序.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M].商务印书馆,1935.(P145)江氏世族繁衍,名流代出,坛坫无虚日。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江春广结宾客,“建随月读书楼,选时文付梓行世,名《随月读书楼时文》”。在迎接乾隆南巡,“曾奉旨借三十万”得到乾隆的欢心,出席千叟宴,赐布政使秩衔。受他延揽的名士有:王布清、罗士钰、施安、吴献可、顾镰、赵鸿远、程兆熊等。江氏所延揽的名士各有所长:王布清精于制艺;罗士钰工诗善书;施安善隶书;吴献可,通经史,究名法之学;顾镰,精于鉴识古器;赵鸿远,医,能治奇疾[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47)。他死后,每日来祭灵的人有十多人,世人将他比作孟尝君。
程氏筱园主人是程梦星。程氏家世业盐于淮扬,殷富。程梦星进士,官编修。筱园本是扬州的一座小园,原本是种花所用,“康熙丙申,翰林程梦星告归,购为家”[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83)。筱园是由盐商程氏所建。筱园主人程梦星,“于艺事无所不能,尤工书画弹琴,肆情吟咏。每园花报放,辄携诗牌酒盍,偕同社游赏,以是推为一时风雅之宗”[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84)。受他延揽的名士有:韦谦恒,探花出身“公(程氏)于家中构玉山心室,延之较书五年”;陈撰,博学宏词科,“馆于筱园十年”;盛唐,布衣,工书,“馆于筱园最久”;“张铨,诸生,有山水之癖,足迹遍天下,精於鉴别古人书画,主程氏”,绘“金、焦山又《扬州二十四景》”[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85)。
2.广藏书。
在建书楼同时,盐商还广藏书,花巨资购书。盐商汪揖家世代业盐,好藏书。“汪舟次(汪揖)方伯,马秋玉(曰琯)主政两家,多藏书,公每借观,因题其所寓楼为借书处。”[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21)盐商程晋芳“独好儒术,购书五万卷,招致天下高才博学,与共讨论,四方宾客、游士辐辏其门,由此交日广、名日高而家日替。”[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84)
盐商积极投身于文化研讨交流活动,招各地的文化名人汇聚扬州,研讨学问,使扬州在清代成为文化重镇。“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95)。这里的休园是盐商郑侠如所建,郑氏家族当时在扬州属于望族,“郑氏数世同居,至是方析箸”。其中“超宗(郑元勋)有影园,赞可(郑元化)有嘉树园,士介(郑侠如)有休园”,“至会期,于园中各设一案,上置笔二,墨一,端研一,水注一,笺纸四,诗韵一,茶壶一,碗一,果盒茶食盒各一,诗成即发刻,三日内尚可改易重刻,出日遍送城中矣”[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95)。盐商不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还盛情以待。“每会酒肴俱极珍美”,每次学术文化交流讨论后,还邀请学者们赏戏曲“请听曲,邀至一厅甚旧”[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95),四方名士纷纷汇聚扬州,赋诗饮酒,殆无虚日。
两淮盐运史卢见曾,是个爱才、喜欢开展学术文化讨论的盐官,“两经转运,座中皆天下士,而贫而工诗者,无不折节下交”,“虹桥修禊客题诗,传是扬州极盛时。胜会补常今视昔,我曹应又有人思”[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20)。当时的风雅盛况,可以窥见一斑。他结交的好友有:戴震、鲍皋、惠栋、全望祖、薛延吉、汪履之等,这些人都受他邀请在扬州进行过学术活动。盐商汪棣,官刑部员外郎,“多蓄异书,性好宾客”。戴震,惠栋在扬州期间与盐商汪棣交往密切经常一起往来邗上,为文酒之会。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盐商对戏曲的提倡与支持,使得清代扬州成为全国戏曲中心之一,其间以乾隆时期最为昌盛。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六十记载:“官府公事张筵陈列方丈,山珍海错之味罗致远方,伶优杂剧歌舞吹弹各献伎于堂庑之下。……若士庶”。各地戏曲班社纷纷来扬演出,南北曲剧名流聚于此,这种交流无疑对扬州戏曲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会演的举办,人才聚集离不开扬州盐商财力上的支持。“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57)演出的任务由两淮盐务衙门负责,演出的经费由扬州盐典富商提供。
1.盐商供养戏班,广纳人才。
《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而黄元德、张大安、汪启源、程谦德等各有班”[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57)。最初的戏班为盐商徐尚志出资组建的老徐班,之后盐商黄元德、张大安、汪启源、程谦德、洪充实、江春也相继组织戏班。为了建好家庭戏班,扬州盐商不惜用重金聘请一些名角加盟以充实戏班。“郡城自江鹤亭(江春)征本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大盐商江春为了能让自己的家班自立门户,“乃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而扬、郝复采长生之秦腔并京腔中之尤者”即“滚楼”“抱孩子”“卖饽饽”“送枕头”之类,“春台班合京秦二腔矣”[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70),成为扬州最享盛名的花部戏班。
盐商在蓄养家班同时还聘请了一些精于词曲的名家,提供优厚的条件,长期供养他们。如蒋士铨,曾在安定书院做主讲,他常住江春康山草堂的秋声馆,《空谷香》《四弦秋》二曲,便成于此处。又如“金兆燕,精元人散曲,公(盐运使卢见曾)延之使署十年,凡园亭集联及大戏词曲,皆出其手”[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23)。
在盐商的巨大财力支持下,大量戏曲艺人才聚集扬州,据《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昆腔名优,有“家门”的:副末5人,老生10人,正生2人,小生6人,老外7人,正旦6人,小旦17人,老旦6人,大面14人,二面9人,三面10人;“家门”未详的2人。这些名优分属盐商徐尚志的老徐班,洪充实的大洪班,江广达的德音班和春台班,以及黄元德、张大安、汪启源、程谦德等人的各个班。此外,还有双清班女优:小生2人,正旦1人,旦13人,老旦1人,大面1人,三面1人,真可谓人才济济。
2.盐商筑戏台,盐商和两淮盐务衙门官员爱好与倡导听戏。
盐商的私家园林几乎都建有戏台,如:江春的江园(净香园)和康山别业;黄履暹的黄园(趣园);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洪征治的大洪园(倚虹园)和小洪园;郑侠如的休园;程梦星的筱园。乾隆南巡时在洪征治倚虹园亲临题诗二首:“园倚虹桥偶问津,闹处笙歌宜远听”;“花木正佳二月景,人家疑住武陵溪。笙歌隔水翻嫌闹,池馆藏筠致可题。”[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115)郑侠如的休园有一歌厅,“二进皆楼,红灯千盏,男女乐各一部,俱十五六岁妙年也”[1]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96)。
当时演戏的盛况在《扬州画舫录》载有:“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理,谓之草台戏。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城演唱,皆重昆腔,谓之堂戏。本地乱弹只行之祷祀,谓之台戏。追五月昆腔散班,乱弹不散,谓之火班。后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继或于暑月人城,谓之赶火班。而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
本地乱弹间有聘之人班者”[1]The Gospel Messenger,1938-5-28.李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M].广陵书社,2010.(P69)。两淮盐务衙门,在盐商的支持下,蓄养花、雅两部以备南巡迎驾之需要,盐商家庭戏班也作了这种迎驾的准备,他们从各地征集诸腔名班到扬州,遴选剧目。乾隆四十二年(1777),两淮巡盐御史伊龄阿奉旨于扬州设局修改曲剧。此次修改,共删编校勘了1100多种曲目,历经四年事竣,总校为制曲名家黄文旸和李经,参加此项工作的共43人之多,这样盐商的大力支持无疑对扬州戏曲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
盐商在扬州出资建书院,聘请名师,建书楼,广藏书,资助贫苦书生,爱惜人才,支持戏曲事业的发展,积极投身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他们不仅是财富的拥有者,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彰显了他们的社会荣誉。盐商的这些活动促进扬州在文化上大放异彩,“海内文士,半集淮扬”,在这里可以“登临凭吊、交结文人”,扬州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和画派,扬州文坛繁星璀璨百花争艳,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渊薮文化名城。
(责编:樊誉)
吴莉莉(1987—),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