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凤 李天行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074)
私立光华大学图书馆二十六年历史研究
刘小凤 李天行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074)
私立光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是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们为民国时期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鼎足而立的态势奠定了重要基础。笔者采用史料调查法,对光华大学图书馆相关文献和档案进行了全面梳理,论述了光华大学图书馆的成立与发展历史,勾勒了光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概貌,分析了促进光华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对探究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光华大学 图书馆历史 民国
私立光华大学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建校二十六载,为民族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在社会上有较好的名声,被誉为上海六大学之一[1]。该校诞生于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当时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在声援爱国反帝运动遭到校方压制后,学生及全体华籍教师500多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成立了私立光华大学(下称“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与学校休戚与共,经历了初创阶段的艰辛,发展阶段的进步,抗战时期的坎坷和抗战胜利后的恢复,解放后随着大学的院系调整而结束了其二十六载的发展历程。光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是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民国时期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鼎足而立的态势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光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揭示光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而且有助于探究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图书馆乃至当时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整体状况。
1925年学校成立后,租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作为大学校舍,图书馆设立[2],隶属于庶务处。当时的图书馆仅占据教室一角,藏书几百册,只能算是阅览室。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岗位,由学校职员和学生轮流管理。学生家长李基鸿曾捐赠家藏经史子集丛书4000余册予图书馆,教职员和学生也踊跃捐赠,藏书量遂不断增加。不到一年时间,图书馆已经有图书6000余册。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生王华照之父王丰镐先生捐赠大西路墓田余地60余亩,1926年学校在此建筑正式校舍,购置图书仪器,学校基础得以建立,光华大学图书馆也正式建成[3]。图书馆占据西院三楼一间大教室,胡怀卿是图书馆的学生管理员。随着学校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图书馆的扩充,聘请图书馆主任,并划拨经费用于图书采购。图书馆在行政组织上脱离了庶务部,成为学校行政部门之一。
1926年,唐书第(字孟高)开始担任图书馆主任,任期长达十五年以上。唐到来之后,便开始制订章程,效仿欧美制度对图书进行编目分类,并用新方法管理图书,允许图书借出,图书数量也不断增加。此时,图书馆得到了热心教育的文化人士捐赠,馆务不断进步,图书馆初具规模。
1928年,哈佛大学博士张歆海出任光华大学副校长,他认为“图书馆乃学问之道源,知识之府库”[4],在大学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对学生求智意义重大。他曾公开讲:“我到光华,没有别的事,只有二项:(一)请好教员;(二)买书”[5]。于是,学校筹建了图书委员会,增收图书费,募捐图书,扩充馆舍,尽最大财力购买海内外名著。在此阶段,光华大学图书馆实力的不断扩充与张氏的努力密不可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2.1 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
图书馆直属校长室,由图书馆主任掌管馆务,由教授组成的图书委员会负责图书馆发展大计、馆务的审查和监察。图书费由图书委员会主席保管,领款需要图书馆主任和图书委员会主席签字才能生效。此时,图书馆基本只有二至三名专职管理员,由于事务繁多,只好另请学生为图书馆助理员,图书馆的馆务突飞猛进。图书馆每日的开放时间为八小时,由于学生不断增多,阅览时间过短,导致图书馆非常拥挤。自1933年起,图书馆每日的开放时间延长至十个半小时。当时,图书馆已经开展宣传和使用培训工作。1936年秋季开学之后,学校开展了新生指导工作,图书馆主任唐书第为学生做了一场题为“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培训讲座[6]。1936年,图书馆职员增加至六名,并制定了图书馆规则。
2.2 馆舍不断扩充
自图书馆设立以来,由于占地面积狭小,藏书日益增多,不能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于是不断兼并教室和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布局。到1935年,图书馆共有阅览室二间,办公室一间,书库一间,参考阅览室一间,储藏室一间,阅报室(即走廊)一间。阅览室可容纳近百人,书库及储藏室均能容纳万卷图书,共占面积390平米。
早在1932年,学校就有了兴建独立图书馆的计划。当时张寿镛校长与校董几度磋商,都认为兴建图书馆刻不容缓,需要尽快进行。张校长在一次纪念周报告上表示,期望图书馆能在学校十周年纪念时建筑完成。1934年图书馆动工典礼举行,但是据1935年出版的《光华年刊》记载,当年馆舍面积约为370平方米,“没有正式馆舍,对图书馆的行政和读者阅览均带来不便,筹建正式的图书馆成为当务之急”[7]9。由此可见,举行图书馆动工礼之后,进展不大。1935年,值建校十周年和张寿镛校长六十寿辰之际,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热心教育的人士募集资金为学校添建校舍以作纪念,先后添建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等,修建独立的图书馆才提上日程。
1936年,工程师毛景安设计出了图书馆的草图,计划在东西二院之间修建一座半顶三层大楼,一楼为各部门办公室,二楼和三楼为阅览室、研究室、杂志室及书库,与大礼堂成对峙之势。张钦楠和朱宗正编著的《张寿镛与光华大学》中提到,“到1937年初,图书馆已拥有两间可容百人就座的阅览室,办公室、书库、储藏室一应俱全”[8]。但是,这是不是新建的正式图书馆以及它何时建成,没找到相关文献记载。
2.3 馆藏不断丰富
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主要来自每学期学生缴纳的图书费,优先选购教授和学生日常必需的参考书。张歆海委任商科主任何德奎为图书委员会主席委员,专门负责购置书籍,直接向美国订阅的西文杂志达到八十多种,藏书量大增。1935年,学校的年度施政目标之一是充实图书馆,不遗余力购置中外图书。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补助15000元,用来扩充理学院图书设备,图书馆分得3000元,专门用来面向国内外购置科学图书。图书馆的国学书籍数量众多。截至1936年,线装国学书籍达16000册,在私立大学中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当时,图书馆已经看到了杂志的重要价值,认为“杂志为促进文化之利器,总结现代思想之大观,其供用之广,地位之重要,可与书籍媲美,甚或更高一筹”,[7]9国内有价值的杂志都有全份。自1932年起分别整理,选择重要杂志按卷装订并编目珍藏。图书馆除了购买杂志以外,还将馆藏副本杂志编制成目录,发函到国内的各大图书馆请求交换,丰富馆藏。图书馆征订报纸中文十二种,英文两种,日文一种,对于重要的报纸都按月装订。
截止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前,图书馆共有中西文书籍约36000册,中西文杂志另册25000余册。由于图书馆不遗余力收集有价值期刊,光华大学图书馆的期刊收藏在当时上海高校图书馆中首屈一指[9],老师和学生都觉得使用非常方便。
2.4 分类排架不断完善
在分类方面,图书馆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著者号码则用王云五氏中外图书统一排列法,二者并用。目录用卡片式,有二种目录,(一)分类目录,将所有图书按照分类法依其性质归类,(二)字典式目录,由著者卡、书名卡、类别卡和分析卡组成,西文图书按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图书则依据杜定友的汉字形位排检法。
两种分类法并用几年之后,中西图书互相混合,书籍增多后号码冲突现象较多。为此,图书馆自1932年起将西文书著者号码逐渐改用卡特氏著者号码表,由于改换书码工作量较大,涉及全部目录卡片及其他记录,历时二年才全部完成。
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战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址正好处在激战地带,光华师生冒险抢运,把部分重要图书仪器迁入租界,共运出中文图书13135册,西文图书5406册。虽然部分贵重图书得以保存,但是中西文杂志全部毁失,图书也毁失过半。1937年秋,上海光华大学的校舍全部焚毁于日军的炮火之中。
抗战开始之后,沿海的许多机关、工厂纷纷内迁。与此同时,除了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外,一些国立和私立大学,为了避免被日本人接管,也开始内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张寿镛校长一方面在上海的困境下坚持办学,同时又策划在内地设立新的据点。这样既可以让上海学生有书可读,又满足内地日益增加的青年学生的需要,万一上海的光华无法继续办学,内地的光华可以继续存在,光华大学的旗帜仍然不倒。1937年商学院院长谢霖因执行会计师职务去四川,张寿镛委托他筹备光华分校,1938年光华大学成都分校正式建成。
3.1 炮火中的上海本部图书馆
抗战开始之后,由于情势极度紧张,校舍多次迁移,图书毁失较多。1938年夏,上海本部迁往公共租界内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三楼和八楼上课,“证券大楼时代,所谓图书馆也者,局促斗室,不容发展,书籍久藏,腐蚀霉污,不论线装精装,悉有断肢拆肱之叹”[10]。为改进行政效率,1938年张校长改变了学校的部分组织机构,设秘书处、教务处和会计处,图书馆隶属于教务处。到1941年,图书馆有阅览室一间,书库二间,储藏室一间,办公室一间,馆藏图书20000余册,其中中文线装书11150册,西文书6184册。由于西文图书的价格较战前上涨六倍以上,中文图书的价格也上涨二至三倍,购买新书的数量大大减少。
1941年以后,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也被日军占领。为躲避日军干涉和汪伪组织的勒令登记,张寿镛校长将上海光华大学名义上暂行隐蔽,对外改为两个学社,一是“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由蒋维乔教授主持;二是“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利商学院),由唐庆增教授主持,并经成都分部代呈教育部备案,获教育部准许,两学社的毕业生仍作为光华大学的毕业生,授予学位。由于学社均没有公开招生,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学校经济困难逐年递增。
3.2 抗战后方的成都分部图书馆
谢霖在四川的筹备工作很顺利,教育部准许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设立并备案,还得到了四川省政府和当地盐商的支持,成都分部于1938年春开学。校董张仲铭将成都杜甫草堂附近的六十亩田捐出,作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永久校基,基本奠定成都分部的基础。于是学校设立复兴建设委员会和新校舍建筑事务处,建设校舍。自1938年破土开建至1942年竣工,历时近四年,校址扩充达150余亩。陆续建有礼堂、教室、餐厅和图书馆等共600余间,在内迁大学中,规模是比较大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设立后,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发展很快。
在学校行政上,成都分部设置了七个处,图书馆是其中一处,在校务会下设图书委员会,图书馆有管理员二名,到1944年时增加至六名。1939年,康心如、康心之和康心远三兄弟捐国币一万元作为图书馆建筑经费,纪念他们的父亲季琴先生,定名为季琴图书馆,由永盛营造厂承建。抗战时期,后方图书仪器的置备非常艰难,成都分部尽力充实图书仪器,除了在成都陆续购置之外,还由上海本部购置并运到成都。截至1945初,图书馆共有图书16436册,其中,中文图书15238册,英文图书1098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光华大学得以恢复。由于当时教育部颁布的《战区各省市教育复员紧急办理事项》中规定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的各院系科应设在同一地区,不得设立分校,因此,内迁成都的光华大学就此结束。校董会决定遵照张寿镛校长遗愿,将成都分部的校产赠送给四川地方人士接办,作为永久纪念。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改名为成华大学,也就是成都光华大学之意。
光华大学在上海复校之后,遵照教育部的指令,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图书馆隶属于总务处[11],图书勉强够用。1946年郭心晖女士接任图书馆主任职位,郭女士上任后竭力整顿,图书馆占用三大间教室,馆藏中西文书籍约20000册,订阅新书杂志八九十种,阅览室可同时可容纳一百人,恢复一定规模。图书馆经费的主要支出是添购各院系指定的参考书及各种辞典工具书,同时还竭力购买新出版的文艺作品。从燕京哈佛学社购得全套索引五十三种及国学书籍多种,都是坊间罕得的书籍。同时,图书馆对校友开放,只需在图书馆领取专门的借书证,就可以享受与教职工同样的借阅待遇。1947年校庆,校董李祖永为纪念其父亲捐建图书馆一座,定名为“清永图书馆”,1948年新图书馆竣工。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化学系学会组织了化学会图书馆[12],这是关于光华大学专门性图书馆的最早记录。
在1951年的院系调整中,光华大学被化整为零。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而其它文、理科与大夏大学等的科系合并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光华大学二十六年的历史便宣告完结,图书馆的部分图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职员也随着院系合并并入其他几所高校,完成了二十六载的历史使命。
光华大学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初具雏形到发展壮大,再到设立分部、复馆和合并的历程也是光华大学的发展历史。光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其一,从私立大学发展的大环境来看,1912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令》中,第21条明确规定“私人或私法人亦得设立大学”[13]。之后发布的《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第16条又明确“公立、私立专门学校均一体对待”,[14]从法律上保障了私立大学的公平地位,推动了私立大学的迅速发展。1928年到1937年对于解放前的中国来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稳定,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十年,光华大学在这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沪上名校,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也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其二,从制度层面看,民国时期,自小学以上图书馆已成了学校行政重要单位之一,因为图书馆对于学生学业的影响重大。根据1915年教育部颁布的《图书馆规程》第二条“公立私立各学校公共团体和私人,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15]。保障了图书馆在大学的地位,光华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有机整体,从制度层面决定了其存在和发展;其三,学校管理者对图书馆的发展极其重视,从校长张寿镛、副校长张歆海到图书馆主任唐书第,都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划拨经费,引进西制,组建图书委员会,丰富藏书,改善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光华大学影响力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其四,私立大学能获得的政府和地方拨款较少,热心教育人士的大力捐赠是光华大学图书馆藏书的重要来源,是促进图书馆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民国时期“沪上名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华大学图书馆是私立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典型例子,研究其历史有助于探究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行业的发展状况,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张儒品.西南财经大学志[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2:6
〔2〕上海各图书馆概览.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4-1-73)
〔3〕上海通志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编辑387-390上海通志馆期刊2卷共四期[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1359
〔4〕十年来之图书馆[J].私立光华大学十周纪念册,1935:79
〔5〕韩戍.在政治与学术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
〔6〕一年来大事记[J].光华年刊,1937:72
〔7〕曰竹.一年来之图书馆:本馆成立迄今已达十年……(附表)[J].光华年刊,1935
〔8〕张钦楠,朱宗正.张寿镛与光华大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4
〔9〕唐书第.图书馆概况[J].光华大学十六周纪念特刊,1941:14
〔10〕校闻摘要[J].光华大学廿二周六三纪念特刊,1947:28
〔11〕朱经农.复原后之光华[J].光华大学二十二周六三纪念特刊, 1947:1
〔12〕图书馆界:二、国内:光华大学图书馆[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8,21(3-4):15
〔13〕教育部部令:部令第十七号(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大学令[J].政府公报,1912(178):5
〔14〕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历史资料民国编(上册)[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473
〔15〕法令:图书馆规程[J].东方杂志,1915,12(12):20
Study on 26 Years’History of Kwang Hua University Library
Liu Xiaofeng Li Tianxing
The development of Kwang Hua University is an epitome of librarie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equated with public universities.Wit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survey and comprehensively studying related archives and literature,the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verview of Kwang Hua University Library,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brary development,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librar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wang Hua University;Library history;The Republic of China
G258.6
A
刘小凤(1986-),女,馆员,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硕士研究生;李天行(1957-),男,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