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育才中学 谭亿森
高中语文“点
——面”式教学初探
文/广州市育才中学 谭亿森
语文课,作为国语,本来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并且也为老师喜爱的一门学科。但事实是,一方面国家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语文教与学却越来越陷入困境之中——少、慢、低、费。
目前的语文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教材虽然分“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可称之为章篇教学,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当然,每一位老师都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同时,对章篇文章作外科手术式的剖析,且篇篇如此,自然就效率低下,课堂死板,学生厌倦了。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材与教学有一个精妙的诊断:教材无非是个例。依教材来选“点”。要明白教材是拿来作为知识的习得、情感的体悟、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教学与学习的例子,所以对教材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处理教材?本着整体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统一安排,一课一得,不必拘泥课本、教参对提示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点”的教学,综合各点,便成为了知识的“面”。为此,需要大胆的取舍教材,其含义有二:一是篇目的取舍,二是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取舍。教师把自己摆到主动的位置。对教材,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所需放在首位,于其中取我所需。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完全可以按教学所需安排,不必遵从教材标明的“讲读”、“自读”,先后顺序等。章篇课文不宜承载过多的教学目标,让教和学都能做到目标清晰,少而精比多而杂好。
例如,对诗歌单元的教学,如果是边塞诗单元,就可以把与边塞有关的知识先进行一个梳理,列出清单,然后认真研究本单元所选诗歌,对每一首诗歌定出一个教学“点”,集中精讲精析,这样讲三五首诗,边塞诗的知识也就掌握得清晰全面。
其次,强调一课一得。每一节课都围绕一个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明确、聚焦。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一课一得”是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一课一得必须在“点面结合”的原则上进行。只有点面结合,做到一课一得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细化教学目标。教师使目标教学意识在自己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并化为切切实实的教学行为。同时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整合,造成目标含糊,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有预设性。课堂设计不要放得太饱满,不要处处追求最佳,努力寻找教学突破口,突出一个亮点就可以了。这样教学目标的实施才会切实可行。其次采用多样方法。如何使“点面式教学”落到实处?教学方法自然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思维不能被固定的课堂程序所束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多媒体教学并非每一篇教材都适用。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灵活处理、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