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辉
目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了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素质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宗旨。从技能型教育到素质型教育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要想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那就必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运行。
1.专业认知阶段。每年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加入营销策划协会,让其在空余时间内由高年级的学生负责指导参加各类专业活动。新生自由组合,以四人为一组组成一个专业学习团队,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指导下进行校企合作,并进行销售活动、调研活动、广告宣传活动、营销策划等基础性的工作。
2.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结合高职院校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形成“四阶循环教学法”。本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进入大二阶段开始实施,其目的是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和设计课程教学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操作如下:⑴项目导向的校企合作阶段。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应明确课程实施项目主题及大致的工作任务,并与其单位签订合作意向表。授课教师根据合作单位的要求,结合课程授课内容,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制作明确的工作任务及实施步骤。⑵任务驱动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模块,利用典型的工作任务开展理论教学。⑶工学交替阶段。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实行的是指导教师制,具体是指利用校内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开展工学交替教学。⑷方案撰写阶段。在一期的项目实施完成之后,教师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案例报告,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
3.职业实践阶段。对于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主要采用的是岗前就业方向课程指导和培训。由学校及教研室共同为学生寻找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这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完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更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校与企业全程、深层参与人才培养,负责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拟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学生就业安排与跟踪培养等工作,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2.社会合作单位的多样化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保障。本专业学生进行的校外合作单位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维持固定数量不变的合作单位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所做项目的不同,自主寻找合作单位,开展项目的合作工作。
3.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可以采取内部培训、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师资培养和稳定工作力度,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
4.构建工学结合的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起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群)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5.建立高效率的、高融合的实践教学和创业模拟平台。建立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在现有实习基地基础上,再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巩固专业竞赛和创业模拟平台,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和创业模拟对抗等竞赛活动,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实现以竞赛为载体,以创业模拟为过程,以此锻炼学生根据实际项目设计方案,达到强化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制订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科学的质量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毕业设计作品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而第三方的评价则决定了学生的成绩等级。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新方向。高职院校在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选定试点专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系统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适应国际大环境的能力,这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方向。
[1]韦国燕.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3.
[2]沈晓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大家,2010,3.
[3]马继权,司春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9,7.
[4]李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J].辽宁高职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