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宝峰
教育归根结底为人才的培养问题,影响教育结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教育专职人才对于人才培养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效果。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体育教育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而,国家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给予重视,体育专职人才的培养现状包括人才的入学选拔、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的训练情况及未来发展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体育的全面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各大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景对于发展全民体育、竞技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阶段化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而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其人才培养现状各有不同、各有偏向。下面指出其阶段化的特点。
1.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我国体育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来窥见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我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体育委员会统一决定,在课程名称设置上,与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课程的设置情况大致相同,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设置有28门必修课,其中11门学科设置为解剖学、学校体育、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体育史、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方法及毕业论文,另外7门为术科,分别为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篮球、足球和排球。在综合学习掌握所有11门学科知识之外,每一位体育教育人才还需要特别选出一门术科作为专修所用。我国各大高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较为类似,但是根据每个学校自身的不同条件略作调整。各大高校还分别开设各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用以丰富学生的体育事业和运动技能。结合学校自身的师资情况、场地设施条件和学生的反馈,各大高校在每一年级分别设置不同的体育选修课程。下面以我国某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情况作为讨论案例,某高校要求学生须在大学期间修满9门公共课程(694学时)的10个学分、9门专业基础课程(468学时)的9个学分和12门专业课(1298学时)的12个学分,另外,须修选修课,选修课为术科和基础理论课,相对于专业必修课来说,课程设置较少,因而,可供学生们选择的课程较少,具有一定的缺点。再研究其他体育高校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或者是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类似于所举案例。
2.体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现状
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硕士的培育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特征。首先是培养规模较小。第二个特征是体育教育硕士科学研究较为落后,几近空白。体育教育硕士工作想要得到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相关人才加入到体育实践和理论的研究队伍中,但我国针对体育专业教育硕士的研究寥寥无几。
1.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教育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高校并没有作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优秀的专业人士层出不穷,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应试教育的缺陷以及时代的需求。各大高校在制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模式时,需要结合考虑社会现实形态的需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培养出与体育教育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体育教育人才。
2.体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五)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8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38804.6亿元,增长8.4%;负债总额1128309.1亿元,增长7.6%;所有者权益合计610495.5亿元,增长10.0%,中央企业资产总额790716.0亿元,增长7.4%;负债总额535935.1亿元,增长6.8%;所有者权益合计254780.9亿元,增长8.8%。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948088.6亿元,增长9.3%;负债总额592374.0亿元,增长8.4%;所有者权益合计355714.6亿元,增长10.9%。
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群体特点和阶段化的社会需求,因而,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最根本点是体育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需要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动向,建立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我国众多高校提倡课程设置的原则为宽口径和厚基础,扩大口径即是在增厚基础之上进行。因而,在分析本科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和特点时,文章所指出的不足点原因在于高校没有注意到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意义。
3.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很多高校都尝试了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变化和改进。然而,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课程内容设定上不尽如人意。除了上述提到的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必修、轻选修,还有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了相关扩散知识的普及和教授,例如体育卫生知识的普及。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我国很多高校虽然有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体育专业,学校也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设置多门体育学科教学,然而由于师资力量淡薄或者是场地贫乏,许多课程并没有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得到实践。
4.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以及体育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结合实际,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从另一角度来说,很多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导致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间的紧密配合。根据调查显示,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分需要重新建设,很多学生都会在大学四年有过逃课现象。
1.培养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2.多种问题亟需解决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遇到多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高等体育院校将面临生存危机。这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密度问题,为社会所供给的人才质量问题,培养类型的单一性问题和培养方式缺乏灵活度等。虽然社会的发展便利了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定义则不仅仅停滞于过去对专才的理解。就体育教育人才而言,其不仅需要具备体育方面的技能和素质,还需要配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去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因而,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对人才教育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对人才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管理能力、外语能力等。
4.关注师资供需
未来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还需要关注各个区域和各个学习阶段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社会对体育师资需求值正逐渐减少,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也呈减少趋势。
5.加强专业的通融性
增厚基础,扩宽口径,提高能力和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是众多高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也需要给予上述体系一定的重视力度,切实将其整合到日常的教学规划之中,将其真正践行起来。加强各专业之间的通融性,以体育专业教学教育为基础,扩宽学生学习的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个人独特魅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转移主体专业
对于我国专业化的各大体育院校来说,鉴于其在人才培养环境和教学条件上的匮乏,院校应当注意作出适当的调整,实现体育教育的转移,将重点分担给其他专业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方面。体育院校还可进一步关注于优秀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问题,或者是关注和重视竞技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1]李玲,王兴.与“岗位职业能力”相适应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2]李越超.制约我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游泳专修课程发展的因素[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3]郭龙峰,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4]黄汉升,陈俊钦,梅雪雄,许红峰,林取用,洪泰田,余奎康.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03).
[5]季克异,黄汉升,陈俊钦,梅雪雄,许红峰,林取用,洪泰田,余奎康,陶玉萍.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