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民艺教育改革——“风俗调查”的启示与当代创新

2015-04-10 05:27谢天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艺风俗民间艺术

谢天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当代创新,应是对历史优良文化的借鉴与传承。在大数据①时代,高校民艺教育改革应回顾民艺的历史,着力解析民艺教育的特质,以开放的视野,立足于学术与技术前沿,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与模式,探索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一、“风俗调查”的启示

20世纪初的以“歌谣运动”作为标志的中国民俗研究与民间艺术的现代复兴是互相伴生的关系,其标志为北大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的成立。回顾、发掘历史优良资源,对于今天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大有裨益。在此着重回顾与民间艺术教育关系密切的“风俗调查”。

(一)“风俗调查会”

1923年5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的“风俗调查会”筹备会先期发出的征求会员启示提出:“议决:先自北京一隅试行调查,并征集关于风俗之器物,筹设风俗博物馆,并在成立会日,当场议决调查方法三项:(1)书籍上之调查,(2)实地调查,(3)征集器物。”②

这说明,中国现代民艺的兴起,从一开始便注重田野调查与实物收集。这是现代民艺的优良传统。

“风俗调查会”亦印发了三千多份张竞生先生提出的风俗调查表。

《风俗调查表·旨趣》③开宗明义道:

风俗调查,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行为论(ethics)以至法律,政治,经济等科学上不可少的材料。

《风俗调查表·调查种类》,将环境调查列在首位,并且门类细分详列:

环境

地名 即所要调查的地名,如北京,天津,或一乡村之类(以调查人的生长地为佳。或所游历的地方也好,但望注明为哪一种。)

人口 男女分别更好。(儿童产育数的多少)近十年生死率之比较。

职业 男女分举。

气候 四季长短及特别天气。

地理 山,海,平原,河流,湖沼,名刹,胜境。

出产 何种?

经济状况 基本产业,工资,利息等。

生活情度 贫富及中户分别。

交通 水,陆:或航船,汽船,铁路,轿,车,等。

民族 地方特殊的组织 如宗教,合作等。

地方特殊的组织

家畜 马,牛,羊,猪,鸡,狗,等培养法,及繁殖率。

是年五月十五日(1924年5月15日),风俗调查会开会,通过会章。

会章④如下:

名称:本会定名为风俗调查会。

宗旨:调查全国风俗(或与中国有关系的国外风俗)作为系统的研究;并征集关于风俗之器物,筹设一风俗博物馆。

会员:凡志愿研究风俗者,皆得为本会会员。

搜集:(1)实际调查:调查具体的事实为根据,本会特刊一种风俗调查表分发同志,俾各地协助调查。

(2)器物:关于风俗之各种服,饰,器用等物(或其模型,图书及照片),本会当随时征求或收买。

(3)记载的材料:关于风俗之各种记载,本会当随时搜罗以资参考。

整理:汇集各地之调查报告及捐助或采购之器物,作下列之整理:

编目

分类

陈列

报告

(二)“风俗调查”的当代启示

在学术方面,最初的民艺学是附生于民俗学的,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两学科,是这场运动的伴生物”⑤。因此,在探讨当代民间艺术教育改革时,尤其须注意民艺学与民俗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关联性。

在学科方面,张竞生先生提出的“风俗调查表”的设计属于跨学科的,并且具有学科的前沿性。张道一先生曾指出:“严格意义上的民艺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带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在它的周围,必然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和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相联系,相渗透。反过来说,研究民艺学必须具备以上各学科的基本知识。”⑥现代民艺学的学科构成,与当初《风俗调查表.旨趣》指出的跨学科性是一致的。作为启示,今天的高校民艺的教师,在学科知识构成上须为跨学科的,同时应具有学术前沿视野,如关注民艺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联。

在实践方面,田野调查是民间艺术课程调置的重要环节。民艺的历史、民艺的理论和民艺的采风调研是现代民艺学三个研究要素。《风俗调查表·调查种类》尤其此方面重视民艺的田野调查,其列表项目至今多数尚在运用。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落后与信息获取困难,实际上《风俗调查表》虽说发放了三千张,回收的却只有数十张。

在课题方面,“风俗调查”,不仅为学生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提供了文本,亦对于民间艺术的扩布与保护有着历史意义,同时“风俗调查”的成果也成为了民俗与民艺的共享文化资源。这对于探讨当代民间艺术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民艺文化资源的共享

(一)教育的田野资源

1、乡土民间艺术资源

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在本文专指学生家乡的民间艺术。乡土民间艺术,具有地方性,即家乡性,易于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亲切感和兴趣点。并且,民间艺术的手工性与日用性,也易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体验,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得到通识教育与素质提升。

让学生对自己家乡民间艺术田野调查和研究,对于高校学生在通识美育素质培养教育方面,不仅起到唤起大学生对于祖国、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热爱,而且有助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并对年青一代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也将大有裨益。

因此,在民间艺术教育教学设计上以“家乡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自我查询、制作与介绍家乡乡土民间艺术的视频、幻灯片、电子杂志、微信等,以此唤起学生的乡土观念,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共享,获得教学互动效果。

2、区域民间艺术资源

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即高校所在地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认为存在于两种场所,一是在原生地的民间艺术,如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陕西延安剪纸等;二是在文化机构,如国家、省市的博物院、民间私立博物馆等。这两种场所的民间艺术资源,在作为教学资源共享上,主要设计为大学生走出课堂,以田野调查和观摩为主。

(二)教育的课堂资源

民间艺术的教学资源,主要以课堂上的展示为主。如纸质教材、电子读物、民间艺人课堂讲座与表演等。不仅在第一课堂,而且应当向第二课堂延伸,将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如建立民俗、民艺电子书的资源库,民间艺人展示窗口,可以下载并阅读。又如与相关民俗、民艺的学会、协会合作,以拓展课堂资源。邀请民间大师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走上课堂讲台。编写民艺乡土教材,突出民艺现代应用的案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还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建立跨校际民俗联盟等。

借助新媒体传播,在高校网站上、公众微信号上开辟民艺电子杂志展示栏目、民艺纪录片专题栏目、增加民俗、民艺讨论园地,以互动讨论。

(三)大数据的民艺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迅速让教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由于大数据的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已能将从前不可能存在的海量共享得以整合实现。

在民艺资源共享方面,要充分意识大数据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性,利用新技术建立新平台,整合民艺文化的诸种资源,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整合民艺教育的田野资源与课堂资源,促进民艺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共享,在这里主要强调训练学生的对于民艺文化资源的检索与整合能力。

三、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民艺教育改革应在传承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之上,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试验,而这样探索与试验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和实现的。

(一)综合能力训练

在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理论性。进行民间艺术理论教育时,应重视民艺理论的学术能力训练;

第二,实践性。 进行民间艺术田野调查时,应重视民艺实践的社会能力训练;

第三,应用性。进行民间艺术赛事指导时,应重视民艺应用的创新能力训练;

第四,技术性。进行民间艺术扩布传播时,应重视民艺扩布的技术能力训练。

在高校民艺教学上,应重视理论性。对于大学生的基础性的学术训练,主要是在学理与学术规范上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在这样的学术训练中,以民艺学为核心,以相关理论学科为基础,如民俗学、民艺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运用与实践结合,指导学生撰写理论性的民间艺术研究论文与调查报告。以学生课题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对于家乡或异地的民间艺术原生地进行田野调查。在组织这样的田野调查中,一方面,可以借鉴上世纪“风俗调查会”的传统做法,在教师指导下,让课题小组前期在图书馆与知网的文献搜索、地方志的检索、调查提纲与调查表格的设计;中期进行原生地考查、对民间艺人的访谈、做调查日记等;后期撰写学术调查报告。

在高校民艺采风上,应提升实践能力。大学生田野调查的实践能力,应通过立足于本地域文化的民间艺术田野调查研究,探讨对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应用写作、公共关系能力、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传承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在高校民艺赛事指导上,应强调应用性。以相关应用学科为平台,如旅游、视觉艺术、文化产业等,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校园与社会大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

在高校民艺扩布上,应突出技术性。突出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文科大学生的必备能力。高校民间艺术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的摄影、摄像、录音诸多手段,在后期的成果展示与传播上,应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的诸种手段,如指导大学生制作民间艺术网页、电子杂志、摄制影纪录片、利用微信、微博等展示与传播民间艺术的采风成果,并在校园成立民间艺术学生社团等,让民间艺术的采风、展示与传播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的民间艺术改革的课程设置,应充分顺应发展趋势,注重文科大学生的电子技术能力的训练。

(二)民艺的慕课

慕课(MOOCs)⑦是大数据时代融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一体,以“学”为本的全新教学模式。自2012年“慕课元年”以来,慕课的迅速崛起,对高等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利用慕课特质与形式,使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课堂教学发生翻转,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则转化为导演与评委。

具体做法:第一是规模(Massive)。民艺慕课是以在线教育的形式来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民艺慕课的“大规模”不仅能扩大学习者数量,而且还可以除了教师以外,让民间艺人也参与到教学之中。另外,民艺慕课的平台由于属于“海量”云计算,由此将无限性地扩大民艺文化资源的共享性。

第二是开放(Open)。慕课是十多年来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的延续,是开放教育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民艺慕课,只要能上网,只要有时间,只要有学习意愿,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这也让民艺教育成为一种继续教育,使民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是在线(Online)。民艺慕课是以在线教育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线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这让民间艺术可以成为远程教育,使之对社会开放,亦是对于民间艺术的扩布与保护的贡献。

第四是课程(Course)。民艺慕课除了与大学的传统课程有相似之处,呈现出也有很多不同。比如有很强的互动性,民间艺术慕课可以展开每周研讨话题、在线视频、实时研讨问题等形式。

总之,在民间教学上运用慕课,可以让教学拥有了强大、具有实证效果的工具,让教育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私人定制”,从而改善学习的成效。教师的工作不但不会被网络视频代替,还会变得更高效,更有趣,如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变,立体化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的运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甚至会让民艺的“田野调查”与课堂教学实现无缝对接,让高校也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三)民艺的文化产业应用

民艺的文化产业运用,主要是指民间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上的转化与运用。

我们通常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出版业、广电业、新闻传媒业、网络业、动漫业、表演艺术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拍卖业以及会展业九大行业。民间艺术在这其中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因此,将课程与相关文化类企业对接,将课程直接与民间工艺大师对接,将课程与文化产业项目对接,将课程与文化创意设计赛事对接,从而让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得,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创造性,进而为民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

在大数据时代,民艺文化资源共享已突破了时空界限,民艺的文化资源成为即时性的文化产业资源的丰富来源。因此在民艺文化资源共享的同时,民间艺术教育改革应探讨培养大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中的检索能力、整合能力、转化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诸如民间艺术的策划创意、传统与现代的民间工艺制作、采用民间艺术元素的现代创意设计等,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应从民艺历史中传承优良,顺应潮流,整合创新。以学术为核心为基础,以技术为载体为手段,重视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民间艺术教育改革的路径。

注释

①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的4V特点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

②③④ 容肇祖:《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民俗周刊》第17、18合期,1928。

⑤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⑥ 张道一:《中国民艺学发想》,见《中国民艺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⑦ 慕课(MOOCs)是英文A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1]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出版社,1998.

[2] 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高兵强,蒲仪军.工艺美术运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 谢天开.民间艺术十二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5]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 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民艺风俗民间艺术
太平风俗美
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民艺记录师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