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发现、颠覆与求实:吴心海的《故纸求真》
王萍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吴心海先生的《故纸求真》,汇集了作者在过去七八年间,考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若干作家、作品和文坛事件的成果。
该书分为“发现”“颠覆”“求实”三辑,共收集了14篇文章。所谓“发现”,就是把现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值得研究的作家、作品及相关事件发掘出来;“颠覆”,就是重新探讨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论争;“求实”,就是对现代文学史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发现”(质疑的未必全是发现)提出质疑。
“发现篇”中讨论了胡金人、林丁、周小舟、沈圣时、路易士、卞之琳六位作家,其中前四位都是一度活跃于现代文学史上,并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或诗人,但复杂的机缘使得他们在文学史上最终名不见经传,甚至几乎了无痕迹。吴先生发现了他们那些有价值的文字,进行持续不断的追踪,终于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大大小小的碎片,将其串联起来,对他们四人的文字生涯进行详细的梳理,也尽可能描摹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家庭生活,以期把这些人的文学价值和人物形象丰满地展现给世人。对路易士的研究,是回答了台湾李瑞腾先生1982年在《诗的诠释》中提出的问题:不知道张爱玲所激赏的路易士的若干篇诗作来源于哪本刊物?他追踪出了路易士这些诗作的原文、创作背景及初载刊物。对卞之琳的研究则由一篇意外发现的短文《当毕》,引出当年卞之琳单恋张充和时所经历的情感折磨。
“颠覆篇”有四篇文章:《“徐何创作之争”中胡适的失察——从胡适致吴奔星的一封信说起》《被污名化的白话诗人谢楚桢》《王老九抄了吴奔星?——〈新湖南山歌〉和〈想起毛主席〉史料探源》和《我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者”——诗人纪弦向吴奔星喊冤的来龙去脉》。吴先生不囿于文坛上已有的定论,钩沉史实、挖掘真相,提出了自己的独家见解,文章注重提供大量的史实供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展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和“以事实说话”的严谨治学态度。
“求实篇”中的四篇文字则可分为两组。前两篇是证1946年“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之说之伪,后两篇证1930年代末延安柳青与重庆柳青其实各有其人,署名“柳青”的文章必须严加甄别。这两组与人论战相驳的文字引证周详、辨析精到,体现了他在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的扎实功底。
吴先生在本书后记里说,初衷是要与读者们分享他淫浸在故纸堆里的发现、体会和快乐。我读后感觉到,本书使得一些湮没无闻的优秀作家、作品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提出的新观点也很有价值,这些都为现代文学史研究做出了贡献,的确可以让读者有所收获并且耳目一新。
原来作者出生于196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科班出身,现居南京,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吴奔星(1913-2004)之子,因此耳濡目染,对文坛上的一些人和事有了一定了解。在奔星先生去世后,他承担起为父亲编辑纪念文集的工作。之后在父亲师友的鼓励下,又开始为父亲编选民国时代的诗文。
在接触、阅读了一些民国时代的原始报刊后,他感觉“视线豁然开朗,如入宝山,当年读现代文学史时一些闻所未闻的人、闻所未闻的事鲜活地跳跃在我的眼前,让我欲罢不能,竭尽所能去探个究竟”。他“惊觉文坛上的有些人、有些事和眼下坊间出版物上的描述,颇有出入、讹误很多”,“洞察到现代文坛上的有些人、有些事,毫无理由地湮没多年”,因而促使他“在工作之余,以上网、泡图书馆、混读书论坛、写书信、打电话、发邮件等多种形式,去搜索更多更广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拿起笔来,去努力还原最接近历史的真相”。由此可见,所谓“故纸”,即民国时期的报刊等资料,吴先生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经过多种途径广泛搜罗相关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爬梳和分析,力求呈现出历史上一些作家、作品和事件的本来面目,即“求真”。
王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