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岳振廷|文
既不靠近原料产地,又不临近销售市场,金龙集团如何把精密铜管做大做强?在中原大地新乡,身处这座较为闭塞的城市,金龙集团如何以“海纳北川”的胸怀,实现茁壮成长?
如今,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集团”)已经拥有新乡、上海、墨西哥、美国等十家铜管生产基地,产能达到50余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企业。在规模实力上,金龙集团2014年的销售收入实现358亿元,经济规模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第174位。
深冬时节,黄河北岸的新乡市冷风袭人,而位于该市的金龙集团却是热气腾腾,一片产销两旺景象,到处是等待装车的制冷用精密铜管,电动驳车来回穿梭,铲车上下摆动有序,把大盘铜管装在货车上,运出国门。据了解,河南新乡地区作为金龙铜管的主要出口地,铜管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西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而中国的制造业目前的境况如何呢?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指标看,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23%,不如银行的存款利息高。就在这样的困境中,金龙集团如何实现逆势崛起呢?
金龙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长杰回答的就是两个字:“技术”,这就是金龙集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制造业萎靡不振的环境中崛起的“撒手锏”。
谈起金龙集团的技术成果与技术革新,李长杰眼中是一片亮丽的喜悦。他意味深长地说:“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先进与落后,不仅决定着产品的市场,还决定着企业的寿命。”
1995年初,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因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累计亏损4400万元。经过公开选举,众望所归的李长杰出任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厂长。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的李长杰深知技术缺失是金龙发展受挫的“瓶颈”,他提出了“尊重、学习、创新、提高”的经营理念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超越创新”的科技方针,迅速扎实地组织技术攻关,使空调机两器用薄壁铜盘管初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了进口,综合成品率也达到80%以上。
不过,在李长杰看来,这远远不够。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金龙制造”,他要做的就是实现制冷铜管技术的“金龙创造”。
几年来,金龙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铜管强化传热的研究和试验,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建立“中科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材料基础研究、缺陷分析和模具材质改良,与河南师大、河南机电专科学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与海尔、格力、美的等著名家电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金龙集团重新组建精密铜管研究技术委员会,引进吸纳了一批高技术人才进入工程研究中心,提升了中心的整体实力与水平,为其科技研发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李长杰说:“我们要在目前铜管、新能源锂电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下狠心做别人做不成的事情,从而赢得市场发展空间。就整体层面而言,创新就是要集中技术中心的研发力量,做好对集团产品结构的创新和新领域应用的创新;就个体层面而言,创新就是要在集团技术部门的推动下,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小改小革活动,用小的改善推动企业大的发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都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率(%),予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李长杰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质量“软件”方面,金龙集团全力开展“金龙精品工程”。截止目前企业已累计开展了十一期精品工程,通过实施精品战略,集团的质量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经营管理等得到了加强,提高了成品率,稳定了产品品质,金龙牌产品的知名度和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而“金龙精品工程”也成为集团的一个知名“管理品牌”。
正是凭借领先的技术、高品质的产品和快速的供货渠道,让金龙集团赢得了超强的生命力,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开始做大做强。
1998年收购山东新龙公司;
1999年投资1.5亿元建成新乡事业部二厂;
2001年与日方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上海龙阳公司;
2002年为扩大新乡基地的规模,投资2亿元建成三厂,同年与日本合资1740万元创建金乡管件;
2004年在珠海投资建设珠海龙丰集团、收购苏州仓环,同年新乡金龙工业园6万吨制冷精密铜管项目启动;
2006年10月投资建设4万吨规模的重庆龙煜;
2007年8月墨西哥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开始启动筹建,2008年10月全面投产;
2012年洛阳龙瑞铜管项目开始动工,2014年投产;
2014年5月28日,美国6万吨铜管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面投产;9月15日在上海举行重组日资日光铜管集团的仪式。
如今金龙集团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美洲地区,形成了新乡、龙口、上海、苏州、无锡、重庆、珠海、墨西哥集团、美国集团等十大铜管生产基地。产品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亚洲市场的40%,北美市场的40%,欧洲市场的12%,为我国从2003年开始成为铜管净出口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产品做精了,技术过硬了,金龙集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而李长杰的目光却放得更高,思想走得更远。他说,现在是工业标准化的时代,谁先制定标准,谁就抢占市场先机。自1999年以来,金龙集团负责制订了内螺纹铜管、ACR铜管、外翅片铜管等6项国家标准,建立并首次形成了我国精密铜管系列标准体系,抢占了国内铜管业的技术先导地位,奠定了金龙集团在铜管精加工行业的权威地位。
金龙集团在李长杰的引领下,以“高质量、大规模、低成本”的经营战略,成功申报了国家博士后科研站,又与中科院金属所、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师大等签订协议,进行产、学、研项目联合研究与开发。到目前为止,金龙集团已经拥有专利56项,并申报了98项专利,其中国际专利6项。
经过精品工程的洗礼,金龙对自己的产品更加自信,但是自信需要学习,更需要提高,于是从2009年开始,金龙集团把自己的目标对准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从内部管理的严控,开始逐步向追求卓越方面升级。
又是一次大规模的全员行动。
金龙集团首先梳理内部的战略管理制度,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使集团各个层面广泛参与进来,经过多次研讨,于2010年年底重新制定出了2011年至2015年集团发展战略报告,将原来的“高质量、低成本、大规模”调整为“高质量、高科技、高标准”战略发展模式。
金龙集团引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厂进行宣贯培训,将理论性的内容融合到各个生产岗位,使每位员工都认识到自己在卓越绩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绩效体系要求,金龙集团还加强对集团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专门举办了金龙集团MBA培训班,宣传保护自己的专利与生产诀窍,与法律顾问处联合,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利益。
严格的考核是保障。经过全面细化的辨识,金龙集团一共识别出四个价值创造过程和六个支持过程,对各个过程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梳理及进一步规范,更加易于实施和控制,并按照“方法、展开、学习、整合”进行评价,集团的经营管理体制向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
通过实施卓越绩效模式,金龙集团开展精益生产,控制成本,开发附加值高的新品内螺纹铜管,取得了超出预想的结果,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
李长杰认为:“卓越绩效模式超越了单纯的质量管理,更能够体现金龙集团在社会中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由‘规模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也帮助金龙集团从过去的精品工程向新的精品战略迈进!”
2013年7月,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聚乙烯(PE)基膜、1000万平方米聚乙烯聚合物涂层锂离子电池隔膜全自动生产线全面投产,金龙集团也成了国内研发实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的生产基地。在新能源领域,以李长杰为首的创新团队还一直走在锂电车辆最新技术的前沿,目前陆续推出了极具个性的休闲运动山地车、中置电机助力车以及碳纤维高端车。
今天,在制造业的“红海”里踏浪,创新让金龙集团成竹在胸,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