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
核心提示:互联网时代究竟会毁灭工匠精神,还是让它体现更大价值?答案应该是后者。
直到现在,董明珠对包括雷军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家依然不屑一顾,作为工匠精神的忠实信徒,她认为缺乏工匠精神的雷军能把小米做成功全靠“忽悠”,无法长久。
雷军百口莫辩,他崇拜的偶像乔布斯无疑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也是他的学习榜样,他经常在公开场合称道同仁堂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强调“真材实料”和“诚信”。以此推论,小米之道正是工匠精神,这与董明珠的观点不谋而合。
然而,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浮华喧嚣的环境依然未变,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司空见惯。尽管产品经理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希望走捷径的模仿者多,埋头创新的专注者少。电商、团购、互联网金融、众筹、O2O……每次互联网新潮流兴起,追赶者蜂拥而至、趋之若鹜,经过营销炒作、免费体验、红包补贴等方式轮番轰炸后,最终一地鸡毛,收获短期利益,却远离商业本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互联网思维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互联网行业的浮躁氛围正在向传统行业迅速蔓延。不过,在工业发达的德国,为什么很少听说互联网思维,也没有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可是,当他们抛出关于智能化制造的“工业4.0”概念之后,竟然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
德国继续引领变革潮流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内在基因则是工匠精神——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利虽微仍不惜工料。他们穷尽一生潜修技艺,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即便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等新话题席卷,他们依然提倡埋头苦干、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将能工巧匠视作“济世圣人”。《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卖油翁……这些人都是能工巧匠的典范,体现了工匠精神的魅力。
一个现实问题呼之欲出:互联网时代究竟会毁灭工匠精神,还是让它体现更大价值?答案应该是后者。
2002年,74岁保外就医出狱,褚时健以种橙再出发,独创许多细致繁琐的种植工序:为确保品质预先摘除过密的果实,小树互相争夺养分必须砍掉部分果树,挂果后如何控制外观大小,如何剪梢能保证任何角度阳光都能透进来,他甚至发明独特的肥料配方,并研究认为“橙子的甜度和酸度维持在18:1左右最符合中国人口味”。王石参观后评价,匠人就是用专业精神专注地将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他认为褚时健是中国匠人精神的杰出代表。以“励志橙”口号在网上热销的“褚橙”固然品质口感俱佳,却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销售渠道将价值放大,背后隐藏的文化和情感因素,正是用户、网友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董明珠和格力其实有巨大机会和潜力,互联网潮流无法逆转,不容回避,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欠缺拥抱时代变革这一条,至少理解还不够透彻。这是她赌局获胜的唯一希望,否则,她就是在辜负工匠精神。(支点杂志2015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