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官化”倾向探析

2015-04-09 11:57
社科纵横 2015年3期
关键词:行政化高校学生社团

侍 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16)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以共同兴趣爱好和追求为纽带,为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和成就需要而结成的同辈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1]。参加学生社团可以培养学术兴趣,发展个性,锻炼社会实践和交际能力,丰富课余生活等,促进全面发展。可以说,高校学生社团有着“民间、自由、新锐”的独特文化品格。但是,由于受高校自身教育管理行政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社团似乎正在发生变异,其独特的文化品格正在丧失,出现了“官化”的痕迹。克服高校学生社团“官化”倾向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改进高校管理工作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社团“官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及消极影响

学生社团的“官化”,即学生社团具有官僚化、行政化等官场的特征,使得原本有着独特文化品格的学生社团逐渐具有了种种官样特点,具体表现为社团组织机构行政化、活动模式官样化和形式化、组织文化的“官化”气息等,有消极影响。

(一)表现形式

1.组织机构的泛科层化

组织结构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越来越层级化和复杂化,即内部运行机制的泛科层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提出科层制理论,他认为科层制是最适当的人类组织,科层制被认为是当今社会“主导性的组织制度”。[2]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科层制管理模式中权力、地位、职务、职称和位置等等其结构呈金字塔形。[3]

高校学生社团是群众性团体,但是科层制仍然是各个高校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主要管理方式。目前,学生社团已基本改变了以往那种由负责人“一人挑大梁”的局面,形成了新型的“金字塔状”的管理体系。“会长”、“主席”位于这个体系的塔顶,处于核心位置。在会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将工作细分为宣传、秘书、组织和外联等方面,指派专人负责,形成各部门的“部长”。部长再将工作细分给下一级“干事”,最后再由干事最终执行会长的指令,将信息传达给广大会员。这样,从会长到会员共有四个层级,再加上副会长、副部长、会长助理、部长助理等众多“官职”,就形成了学生社团组织结构的新局面——庞大的“行政体系”。称呼不仅代表着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同时更意味着在学生干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当前这样的“行政体系”仍在不断走向复杂,诸如“人力资源部”、“公关部”、“形象推广部”等许多“新兴”部门仍然不断地在学生社团出现。

2.活动模式官样化、形式化

大学生是最有创造力、最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社团也理应奉行“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学术性和欣赏性共举”,成为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组织,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社团在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全面繁荣方面的特有作用。但当前,社团活动的组织更偏向官样化、形式化。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社团组织仅仅是被动地作为学校团体工作的助手,按照学校的布置与安排组织一些应时应景的活动,趋近于行政组织按部就班的运行方式。[4]另一方面,部分社团活动存在官样化的特点。活动以主题高深为荣,以场面浩大、形式花哨为荣,以请高级别的领导和嘉宾出席、追求新闻媒体的报道为荣。许多社团活动在策划之初并非首先考虑活动本身的意义,而是刻意地去迎合社会或学校目前正在提倡的“主题”;活动举行时,工作的重点也不是放在努力提升活动内容的品位上,而是将制作邀请函、索要喜贺报等当作了主要环节,真正忽略社团成员与其他同学的实际需求。

3.组织文化的“官化”气息

学生社团作为一个以共同的兴趣和意愿为基础组建而成的群众组织,在管理上应该具有“非正式组织”所共有的特点,那就是民主、自由和人性。然而,当前社团干部虽不具有事实上的行政职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会长”、“部长”等头衔对于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方面,学生社团沦为学生体验权力的试验田。不少学生社团干部极力将自己定位在“官”上,扮相成熟,官话连篇,独断专行,官僚气息十分浓厚,有的甚至出现了学生社团干部挪用社团经费的腐败现象。另一方面,社团干部主要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部分学生社团干部看作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形式,看作权力大小的标志,看作将来在评优、保研、找工作时的资本;而不是把它当作服务普通同学的机会,锻炼自己工作与生活能力的实践岗位。近年来,高校内外对于学生社团行政化、学生干部官僚化的批评屡见不鲜。可以说,“官化”气息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社团的形象。

(二)消极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但当前社团存在的“官化”的倾向不利于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会扭曲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也容易削弱学生社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首先,部分学生社团热衷于追求“轰动”效果,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开展活动好跟风、盲目攀比,将“高、大、全”作为了自己的追求,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社团的长期发展和规划上,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使社团趋于瘫痪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缺少为社团会员需求和利益考虑,降低凝聚力。大学生社团的宗旨是“为会员服务”,会员作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从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但很多社团不注重会员活动,很多社团不注重会员活动,在活动策划阶段没有充分考虑会员需求利益,注重做活动的表面文章。这种盲目求大、求影响力的行为,导致会员对社团失去信心,社团凝聚力低,不仅影响社团成员之间的感情,还严重制约社团的发展。

2.削弱学生社团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主要从社团活动过程、活动形式、活动影响力及活动成功性中体现出来,没有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社团的活力便无从体现。

一方面,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约削弱了学生社团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和限制较多,使很多社团活动只限于执行各部门命令,会员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少自己鲜明的特色,活动内容干瘪、缺乏个性与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极大地阻碍了社团活动向着它本该有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团活动开展受到来自学校相关部门的限制和约束,而社团活动的参加没有强制性,感兴趣、有时间的学生可以去参加,学生也没有把社团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遇到其它事都把其它事情放在首位。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吸引力大大降低,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二、学生社团“官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干扰

受数千年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官本位”的观念,加上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严重滞后,使得传统“官本位”观念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遗存反而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及高校扩招,高校这座“象牙塔”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也同样有着“官化”、“行政化”的倾向。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当高校整体上出现行政化倾向时,大学中的学生组织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一些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主动寻求得以实现的载体。可以说,高校学生社团中不良“官念”,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延伸。

(二)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行政化的感染

受高校“行政化”的驱使,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是基本处于一个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境地。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组织的一部分,难免会受到学校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体制的控制。当前,学校行政部门从社团成立、机构设置、规章制定、经费管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宣传方式等许多方面,都进行着管制,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影响、制约和控制,其基本上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学生社团在行政化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衍生出“官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官化”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大学生社团的自主权受到限制,迫使学生社团“官化”,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学生的自治能力欠缺

当学生社团组织不能很好的承担自治的职责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就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替代性机制,“保姆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逼的结果。[4]

从当前情况看,学生在学生社团中自治的能力十分欠缺,一方面表现为自治意识的淡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课堂学习成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学生较少参与课外活动与课外组织,多数学生并没有开展社团工作的经验,进入大学阶段,在社团中也难以产生强烈的自治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治素质的缺乏。当前高校学生基本为“95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上社会经验欠缺,不少学生缺乏与他人相处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在社团组织运行中缺乏平等相处、协商共治等方面的能力。

(四)功利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蔓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慢慢凸显出来。在社会大环境下,功利主义的思潮已经或多或少地在高校中得以蔓延。此外,很多学生家长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学生在社会、家庭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难免存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学生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锻炼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发展打基础,学生投身学生社团,积极锻炼,这也无可厚非,但那些为了在求职中赢得更高的认可而到学生社团中“走个过场”,捞个名分、政治荣誉或者官衔的行为则无疑要被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功利主义的产生和生长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不能对大学生做过多的指责,但是它加速了学生社团的“官化”进程。

三、针对学生社团“官化”倾向的干预措施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淡化“官本位”思想

学生社团的“官化”倾向与高校德育工作弱化相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建构时期,思维、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处在发展时期,可塑性大,在这一关键时期,针对学生干部的思想特点,给予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对于抑制学生社团的“官化”倾向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需要在“两课”为主体的基础上,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学生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寓教于知,寓教于乐,提高教育实效性;第二,加强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社团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奉献与服务意识,坚决消除“官本位”意识,端正为同学服务的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摒弃不良的工作作风;第三,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要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媒体、政府等多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系,共同支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杜绝“官本位”的观念。

(二)科学引导,打造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

高校需要从学生社团的各个方面加强建设,科学引导学生社团脱离行政化的组织结构和官样化的活动模式的束缚,全面、稳定、健康发展。

首先是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这是学生社团稳步发展的基础。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团的行为,保证社团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高校必须要把握这一机遇,搭建新媒体的综合平台,建设符合学生需求的社团服务体系。再次,分类指导,多元化建设,是学生社团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学生社团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文化,其组织形式、宣传手段、活动方式都各不相同。高校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社团摆脱官样化的活动模式,勇于创新和实践,建设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文化。最后,持续化建设是学生社团不断提高的保障。学生社团发展要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和提高,就需要克服学生社团骨干官员化的发展倾向,不断加强党团建设、不断加强后备人员梯队的培养,以充分的潜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积极探索,完善学生社团内部运行机制

规范、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抑制大学生社团“官化”倾向的重要举措。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可以尝试“活动项目化”。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引导学生社团改变活动部门化的形式,通过“活动项目化”的形式,采用招标的方式,将每学年的活动由不同的社团、部门共同承担,改变以往僵化的部门设置。二是“轮流制”代替“终身制”。可以设立弹性的部门结构和职位,去除以往的社团干部任命“终身制”,实行社团干部的轮换制度,让更多的有热情、渴望锻炼的同学也能够参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与展示才华的机会,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干部,从而更好地更激发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和避免社团干部因长期在岗而产生惰性和特权心理。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多维度的激励机制;开展日常考评、定期考评、针对性考评及分类多样性考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树立先进典型,优秀的社团干部予以奖励,及时撤换不合格的社团干部。

(四)注重学生社团文化培育

社团文化是社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也是维系社团发展的根本所在。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引导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重视社团共同价值观的凝练。首先,重点扶植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学生社团,发挥他们的导向作用,带动其他社团加强自身建设,探索自身特色活动,精品活动,从而逐渐形成社团品牌文化。其次,学生社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准确社团定位,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社团文化。最后,社团成员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以新媒体为平台,以特色活动为载体,逐步建立广大会员认同社团文化,增强社团凝聚力,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1]胡元林,王涛.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功能透析[J].教育与职业,2005(9):32-34.

[2]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8.

[3]徐晓蕾.高校学生干部“官僚化”倾向的剖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施技文.大学生社团组织行政化倾向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65-167.

猜你喜欢
行政化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