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对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历史阶段,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承担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政治责任,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将法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必须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融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必须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落实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
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要有具体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具体权益。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尊严幸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法律和法治来表达和实现可操作的公平正义。
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切实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遏制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为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以及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如何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等重大问题,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方向,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多党合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多党合作是推动执政党与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每年,各民主党派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深层次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高层座谈会发言、政策建议信、提案和信息等形式向中共党委和政府提出有关建议。而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会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和采纳。其次,多党合作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维护社会稳定。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可以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的具体利益。多党合作制度既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第三,多党合作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增强政权活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民主党派成员进入人大、政协、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民主党派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增强政权活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好多党合作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多党合作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和遵循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支持民主党派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权建设、国家事务管理、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执行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多党合作着力服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手段。一是多党合作制度之所以能够坚持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国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二是全面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法律上、程序上保障了多党合作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是全面依法治国对多党合作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主党派要善于运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参政议政,不断提高多党合作事业的法治化水平。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利益集团为其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失误、改正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某些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法落实的弊端。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其他类型的政党制度无法比拟的特色和独特优势。
民主党派作为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重要主体,积极参与和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协助中共推进依法治国。早在1953年,黄炎培、李烛尘、章乃器就分别参加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和选举法起草委员会的工作。1993年,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作为补充条款写进宪法。宪法的这一修改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7年,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依据中共十五大精神修改宪法的几点建议》,建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认为,《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已将《建议》转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请他们在修改宪法时参考采择”。同时,其他民主党派的成员也在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中,通过发言、提案等形式反映群众意见,提出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协助中共推进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仅注重发挥多党合作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日益注重以宪法和法律及有关规定为依据,运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与多党合作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为有效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法治基础,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法治保障。
我国不断推进多党合作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调节、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是把多党合作制度载入宪法。1993年3月,中共中央采纳民建中央书面建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补充建议。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就以宪法形式确立了我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政治格局。二是把多党合作有关问题在部门法中予以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国防教育法》《国防法》《国家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多部法律的有关条款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职能和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义务。三是把多党合作纳入党内法规体系。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把“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章》总纲。中共中央分别于1989年12月30日、2005年2月18日、2006年2月8日、2006年7月24日、2012年2月2日,颁布实施《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统战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多次强调民主党派的重要作用。2015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条例》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汇集力量。
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要为实现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献计出力,就要高度重视以法治推动和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以法治推动和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要从中央宏观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门和地区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缚。同时要广泛讨论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和任务表。
2.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先进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大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系统总结各级政府经验,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动力问题。同时,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高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为目标,借用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3.注重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实现人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进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现代核心政治价值日益深入人心,但在一些领域和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应大力开展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意识、修养、素质以及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具有层次高、范围广、形式灵活的特点,它与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共执政能力的提高,民主党派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大,途径有序拓展,民主监督的条件逐步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还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落后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对执政党端正党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廉洁政府建设的民主监督方面,尚不能成为监督的重要力量,与全社会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监督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制度规范,各民主党派章程中还缺乏明确规范的开展民主监督的条款,民主党派机关尚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对监督权利的保障,从而也无法保证监督的效能。那么,如何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实效呢?
1.加强执政党对参政党的监督。完善执政党对参政党工作方向、思想和组织建设的指导与监督机制。
2.加强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完善执政党决策信息交流沟通机制,保障民主党派知情渠道畅通;建立健全制度约束机制,完善依法治国、民主监督、反腐倡廉等工作的参与机制。
3.对重大决策进行可行性评估。当前,对于重大决策出台前开展可行性研究是通行的做法。今后,应鼓励参政党从更加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出发,对决策风险进行系统评估,提出“不可行性报告”,减少执政党的决策风险、决策失误和决策损失。具体来说,可选择参政党能够发挥智力优势的几个领域,比如依法治国、公正司法、反腐倡廉、防控金融风险、化解产能过剩、保护生态环境等,开展相关试点,积累经验,为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作贡献。
4.建议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司法部门及检察院、法院增加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实职的比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体从国家治理的方法体系上而言,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手段,它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商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扩大民主参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政党协商的角度看,执政党和参政党都是协商主体,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政党协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提出一些有分量、有创见、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30年,在第一个30年有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日显重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现代化国家治理一定是依法治理。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在宪法权威、司法公正、行政公平方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1.必须提高全民对宪法的认识,提升宪法权威。宪法权威关乎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是公平正义的前提。稳定的局面有赖于社会共识,宪法则是社会共识的最大体现。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提高全民对宪法的认识,提升宪法权威。在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里,对一切利益主体而言,宪法都是利益保障的底线和利益期待的“天花板”。无论对公民还是对政府,宪法都是自律的起点,是化解官民矛盾和民间矛盾的依据。在我国这样一个法治传统不太深厚的国度,加深宪法意识,提升宪法权威,尤其重要。
2.必须提升司法职业共同体的威信,保证司法公正。司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司法从业人员在长期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司法技艺与心智”,在司法事务中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人都不应出于对某个个案案情的分外“了解”和“关注”,或出于某种非专业的“正义感”而质疑司法从业者的“技艺与心智”,否则司法的相对独立,司法去地方化、去行政化都无从谈起。
3.必须在行政领域贯彻依法治国,保证行政公平。行政公平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不公平”、“不正义”的感觉,更多地来自“行政不公平”,而且行政不公平还会伤及价值观建设,甚至扭曲人的价值观。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遵纪守法的人受益,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恰恰凭违法违规的“盘外招”而暴富成名,而其助力者正是国家公职人员,甚至还有领导干部。那么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才能深入人心?
在行政领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要谨防“国家法治,基层人治”。“基层人治”的根源在于干部作风。但这方面的作风问题并不限于“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等显性毛病,相比而言,这些“坏”作风是容易被发现和纠正的,值得警惕的是有些貌似“好”的作风,却潜藏着“人治”倾向,表面是办好事,结果是不公平。其主要表现一是对群众的个体要求“有求必应”,二是以讲政治的名义虚置或变通法规和制度。讲政治与讲法律、讲制度、讲规则是相辅相成的,过多的“法外施恩”势必会造成基层法治的紊乱,而且现实生活中变通或虚置的做法也常常被视为政治智慧。因此,要从我国当前国家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出发,在一些行政机关还没有真正确立照章办事习惯和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在行政领域贯彻依法治国,保证行政公平。从本质上说,依法办事就是讲政治,而且是讲大政治。■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朱书缘.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摘编.人民网,2015-04-28.
[3]孙信.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光明网,2015-06-10.
[4]李金河,李小宁,高国升,等.习近平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5]李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J].法学研究,2014.
[6]罗振建,林华山.论统一战线工作的法治化转型[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6).
[7]周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J].求是,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