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35)
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理念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给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师生间平等、互助的“合作式”学习所取代,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讨论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流趋势,而沉默的教学方式已经悄悄退出了课堂教学。在很多公开课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更加活跃的高度、甚至是为了取悦在座的听课老师,往往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师生对话”,他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沉默现象,害怕公开课上出现“冷场”,好像一旦出现沉默就意味着这节课的失败。然而,台湾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让人值得深思的话:“教学要经得起课堂的沉默”。在他看来,只有那种经过缜密思考和思维激烈碰撞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而对于一节只有四十分钟的课,如果自始至终都是热热闹闹的“师生对话”, 试问学生们还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吗? 因此,化学课堂是否需要沉默?需要什么样的沉默?什么时候教师应该保持沉默? 值得好好研究。
什么是沉默? 字典中解释为“一言不发,沉寂的,不再说话的”, 英文翻译成silent;wordless。沉默也包括非语言交流和言语的中断。但是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本质的时候始终都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的“非语言交流和言语的中断”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其实,很多时候,往往在沉默的表象下,人的思维活动仍然在进行着,所以,沉默并不代表学生思维活动已经停止,而是一种对问题思考的积极的信号,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非言语交流,是一种师生间默契的外在表现。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沉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消极的学生来讲,沉默是一种既不参与也不思考的消极应对。对于积极的学生来说,沉默是让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更加细致全面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我们要打破消极的沉默,鼓励积极思考的沉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侧重谈一下积极的沉默。
科学研究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至少需要等待1-2 分钟才能对一个问题有一个思考过程,同时,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空缺,这种空缺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紧张的“驱动力”,促使大脑非常兴奋地去完成这个空缺,形成自己的认识。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导演一些沉默,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的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讨。此外,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在关注某一事物时,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兴奋点”,这个“兴奋点”有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但是,如果让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这种兴奋状态下,缺乏必要的“放松”,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低效率。所以,需要化学教师在激烈而又紧张的师生互动之后,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沉默,让学生对问题有充分认识和消化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这种绝对化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着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本质转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有的教学要求,于是,确立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成为新的教学要求。但是,笔者发现, 在很多的公开课上, 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浓烈,但是,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课堂上来,并且获得新的知识就需要好好思考一番。毫无疑问,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一种动态的模式,但能否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掌握知识才是问题的关键。
很多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总认为现在的教学不应该出现单一的、静态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师生间的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模式,正因如此,笔者发现当下很多公开课中出现了一种极端:重视动态教学,完全忽视静态教学。事实上,一节高质量的化学课需要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的完美结合,一节化学课如果自始至终都是动态的话,那么,就会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紊乱,最终形成一节无效课堂。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导演沉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其“顿悟”,最终能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快乐。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将沉默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倾听时给予的沉默
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常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往往会做出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些答案完全出乎教师的预料,对此,教师要学会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每个回答,善于发现出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当教师提出“能否将红磷改为木炭”时,台下很多学生就立刻讨论起来,有学生说:“可以的,木炭也能将里面的氧气全部反应完”;有的说:“不行,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也是气体,会使得瓶内的压强不变,烧杯中的水不会进入到集气瓶中去”;还有学生说:“可以的,只要将集气瓶中的水改为澄清石灰水就可以了”,等等。此刻,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的回答,不应急于给出答案,而应该保持理性的沉默,耐心地听取不同学生的不同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化。此外,众多实践也表明,如果化学教师在聆听学生的回答时,没有足够的耐心,以成人的要求提出意见,不仅剥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能够认真的倾听,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能以一种更为贴切的方式去和学生交流。
(2)师生对话时给予的沉默
教师和学生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平等的对话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对话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可。但是,少数化学教师错误地认为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例如,当学生在认真思考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时,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得出结论时就不时地插话,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进行着“师生对话”,但笔者在这里要问一问这样的老师:请问学生们能在你这样的唠唠叨叨中凝神思考吗? 由此笔者认为,真正的师生间的对话并不是看似有多热闹、有多活跃,而是在对话中恰当地导演沉默,即当学生们无法正确表达时,给学生们充分思考的余地。
(3)教师给予学生理解教材时的沉默
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相互交流的同时也进行着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在阅读教材时,每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个体,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因此,对教材的理解也不一样。例如,在学习“氧化反应”这一概念的时候出现错误的理解是常有的现象。如有的学生认为“氧化反应必须有氧气参加,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还有学生认为“只要物质与氧元素发生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氧元素不一定由氧气提供”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导致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老是想当然地认为每位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都是一致的,面对学生对相同问题理解出现的差异,不管正确与否,作为化学教师都不应该急于做出结论,要理性保持沉默,及时抓住学生对相同知识点出现的不同理解,真诚接纳学生的观点,为实现更加和谐的师生对话做铺垫。
(1)听课时的沉默
听课就是听老师讲课,这是初三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听老师讲化学课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学生与老师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例如,在讲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一位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听课效率,特意将“现象”两个字声音说的很大,并描述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结果正如老师所料,台下只有很少的学生质疑到:“描述现象的时候是不能够把生成物的名称表达出来的”。而大多数学生只是悄然无声。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过,学生听课的时候似乎都听懂了,但在做作业的时候,相关的知识点错误率还是很高。由此可见,当化学教师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 很多学生虽然保持着沉默,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但他们并非以一种积极的沉默去学习知识。因此,听课时的沉默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地聆听化学教师对化学知识的讲解,而且要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之相对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完全把自己的思维融入到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和化学老师的讲解同步,积极认真地思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探究活动时的沉默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面对探究活动时,学生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姿态。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新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这样,但笔者发现,在很多公开课中,那些看似热闹的探究活动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缺乏深度,甚至是一种盲目的探究,为了探究而探究。由此可见,真正的探究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动手,更要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全身心的体验探究的过程, 不能追求表面上的 “热闹和浮华”,而要保持对活动中的问题有一种理性的沉默,学会凝神思考,对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使自己的思维在沉默的思考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到由“感悟”到“感知”的获取过程。
笔者以为,沉默是学习的一种催化剂,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沉默可以起到拓宽思维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更要改变现有的沉默观,要把握恰当的沉默,即沉默的时机、沉默的方法。不要害怕学生的沉默,怕要担心课堂上出现“冷场”,不要让那些热闹的、累赘的课堂对话淹没理性的沉默,而是应该学会耐心的等待,相信沉默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最终,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也就不会和我们擦肩而过了。沉默是金! 精彩往往爆发在沉默之后。
[1]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赵娟娟,朱维昌,浅谈化学教学课堂中沉默的作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