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锋 (甘肃省临泽县第二中学 734200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张 锋
(甘肃省临泽县第二中学 734200 )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跳出教材,注重拓展延伸。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进行了浅谈。
初中语文教学 拓展延伸
当下的很多语文课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课堂是热热闹闹,学生却学无所获。这样的拓展延伸是走偏了的拓展延伸,不是真正有效的拓展延伸。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怎样的拓展延伸呢?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是有效的呢?本人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而且要通过拓展延伸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通过着重分析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情节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紧接着,教师可以用“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亲的爱往往蕴含在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琐事和细节中”来引导学生仔细回忆生活中这样的细节,并把它讲出来。这样就把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领悟,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又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生活欺骗了自己时,我们不应悲伤,而应乐观地去面对。但是这样的理解是空洞的,并不是建立在学生的真情实感基础之上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你有没有被生活欺骗的经历?你是怎样面对的?应该怎样正确面对?这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就会更为具体和深刻,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人文素养会得到熏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使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注重学生的语言习得,不能离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
课文是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通过一定形式的拓展训练让学生从中感受、品味语言习得,积淀语言,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
首先,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仿写一段话。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提升写作水平。
其次,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如《项链》一文的主人公玛蒂尔德花了十年的工夫赔偿了项链,最后才得知丢失的那串项链原来是假的。故事情节到这里戛然而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续写小说的结局:得知真相的玛蒂尔德会有怎样的表现?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种“续写”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进行改写训练。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散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次锻炼。
语文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感知和探究,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如《雨夜奇袭》一文记叙了处在困境中的红军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抢渡乌江,取得胜利的故事。教学时,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雨夜奇袭”究竟“奇”在何处,并结合《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析红军胜利渡江靠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会深刻领会红军那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会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又如,《父母的心》一文讲述了一对穷夫妇出尔反尔,送出孩子又千方百计将孩子要回来,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孩子是送出去好,还是不送出去好?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辩论不仅会体会到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而且会观照现实生活对小说情节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进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活起来。语文教师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滑稽的表演,学生会了解这个荒诞的故事,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收获乐趣。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环节:一是扮演导游,介绍前往桃花源的路线;二是扮演渔人和桃源人,表演他们在桃花源中交往的情景。这样的设计把学生见之生厌的文言文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社交场景,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不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尝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延伸研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语文学习的大舞台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责编 乔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