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地质灾害链分析

2015-04-07 16:19石敬锋岳建国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流域断链堰塞湖

石敬锋 岳建国

摘要:自然界中的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常常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一种灾害导致多种灾害的发生。这个链式反应过程中包括物质、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一旦链式过程形成,将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持续形成灾害。要终止灾害的发生,善于发现灾害链,并尽早断链是关键。本文以康定县二郎沟小流域为例,具体分析了灾害链的孕育、产生、发展直至成灾的全过程,并就如何断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小流域;灾害链;堰塞湖;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断链;综合防治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彼此关联的次生灾害。尤其是强震和台风过后,各种次生灾害频繁发生。

如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其中叠溪台地和教场坝滑坡阻塞岷江后,形成了4个大的堰塞湖,溃坝后60m高的水头倾泻而下,抵达灌县时水头依然高达12m。地震直接造成6800人死亡,而滑坡又夺去了2523人的生命,其中叠溪一处滑坡压埋全镇577人,仅15人幸免于难(照片1、照片2)。

西藏易贡2000年4月9日在超量冰雪融水的诱发下,花岗岩体内孔隙水压力剧增,引起山体崩塌,一次性崩塌体积达3.0×107m3,崩塌岩体垂直下落高度约2580m,尔后激发具有崩塌-滑坡一体化特征的巨型超高速远程滑坡(图1)。滑坡最大水平位移为6.7~7.0km,体积达3.0×108m3。

滑坡体堵塞易贡藏布河,形成天然坝体及堰塞湖,淹没周边大范围农田、茶场、草场、房舍及森林,6月10日堰塞湖溃坝后,冲毁易贡藏布、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所有桥梁、交通及通信设施(照片3、照片4),并使下游沿江地区长达450km范围的居民受害;大峡谷下游的印度境内有30人死亡,100多人失踪,5万人无家可归,20多座桥梁被毁。此次灾害是近期全世界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在世界上也较为罕见。

此外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Ms8.0级特大地震,激发了一系列崩塌、滑坡等山地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在平原地区会引起洪涝灾害,在山区会引起山洪爆发,诱发滑坡、泥石流。

因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继而提出了灾害链的概念,并对其展开了研究。

1.灾害链的基本特征及分布

灾害链,就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而启动另外一种或多种地质灾害损失的链式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物质、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所以灾害链是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载体。灾害的发生都是其所处环境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程度差异,致使灾害具有不同的规律和发生机制。

参与灾害链的地质灾害可能成因上相似并呈线性分布,也可能形成时间有先后,在空间上彼此相依,在成因上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呈连锁反应依次出现。

全球范围内存在两条大的地质灾害链,如环太平洋地质灾害链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质灾害链(图2)。这两条地质灾害链是全球最重要的两条灾害链,这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其地震、崩滑流等内、外动力地质灾害都非常发育,并且具有规模大、频率高、灾害严重的特点,也是地震、火山的强发育带。

依据地质灾害链的规模不同,依次可以分为四级。

(1)一级地质灾害链:

全球级别的地质灾害链,像环太平洋地质灾害链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质灾害链。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灾害类型多,造成的灾害严重。

(2)二级地质灾害链:

区域地质灾害链,如四川盆地崩滑流区域性地质灾害链和黄土高原崩滑流地质灾害链。

(3) 三级地质灾害链:

流域地质灾害链,是指沿大江大河展布的地质灾害链,像长江流域地质灾害链。

(4)四级地质灾害链:

单条冲沟地质灾害链,是指沿一条冲沟展布的地质灾害链。以下叙述的二郎沟小流域灾害链属于三级地质灾害链。

2.二郎沟小流域地质灾害链成灾特点

2.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二郎沟小流域位于康定县北部三合乡,地貌上属于东部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峡谷区,最高海拔为5360m,最低海拔为1800m,相对高差3560m(图3、照片5)。区内山高、坡陡、谷深,为地质灾害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地形条件。

2)研究区气象水文

康定县年均降水量803.8mm,多集中于5~9月,多暴雨和连绵雨。最大日降雨量达65.9mm,最长连绵雨长达58天,雨量达542.9mm。这种特定的高原气候条件,是激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外因,也是促使泥石流、滑坡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易引发群发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3)研究区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的第四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以及古生界的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岩性主要为较坚硬的白云岩、灰岩、花岗岩等,以及较软的泥灰岩、千枚岩,其中较破碎的白云岩、灰岩易形成崩塌(照片6),泥灰岩 、千枚岩易风化形成潜在滑移带,引发滑坡(照片7)。

4)研究区地质构造

康定县地质构造处于巨型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接合部位,故构造形迹较为复杂。受区域构造应力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土体的完整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2小流域分区特征

1)沟床比降特征

二郎沟流域形态好似芭蕉叶,主沟长20.3km,流域面积约154.9km2,水系发育呈树枝状(图4),发育2条较大的支沟。主沟上游纵坡为175‰,中游纵坡约90‰,下游纵坡约84‰,整体坡降较小,但局部呈现陡缓相间的空间变化特征。endprint

其中二级支沟昌须沟为泥石流沟。昌须沟流域形态呈叶片状,主沟长1.9km,流域面积约1.59km2,相对高差1140m,水系发育呈叶脉状,主要发育2条支沟,主沟中上游沟纵坡约392‰,下游纵坡约520‰,整体纵坡降较大。沟谷较平直,断面形态主要以“V”字形为主。

2)物源特征

由于流域内地形陡峻,两侧岸坡存在松散堆积物源和崩滑物源,主要为4个滑坡、1个崩塌,物源类型以崩滑物源为主,坡面侵蚀物源次之。

3)泥石流活动特征

该沟年年发生小规模泥石流,曾经堵塞主沟,引起主沟短暂的断流。

2.3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灾害分布特征

昌须沟流域附近的滑坡、崩塌存在成群分布、相对而生的特点(图5),其中中上游分布1个滑坡群(老滑坡、新滑坡及变形体),主要因降雨、流水冲刷坡脚引起,总方量约130万方(照片8)。

老滑坡和新滑坡所在斜坡剖面形态为上缓下陡的凸形坡,整体坡度为28°~35°,地形坡度较大,滑坡剪出口临近昌须沟沟道。而滑坡对岸为50°~70°的陡坡。

滑体主要由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组成,滑带主要由软塑的灰黑色含角砾粉质粘土组成。

此外沟口分布1个滑坡以及数个崩塌灾害点(照片9),正对沟口的滑坡曾经发生滑动,迫使一级支沟丁家沟向东南侧(昌须沟沟口)凸出。沿岸崩塌常有发生,堆积体崩落至河沟中,曾将主河阻断。

2)灾害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

上游的滑坡群目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

老滑坡后缘因滑动形成2~3m高的陡坎,侧边界出现滑塌变形,并伴随出水点。受滑坡推移影响,滑坡前缘民房开裂。新滑坡后缘发育拉裂缝,宽15~30cm,延伸长10~25m,左侧边界因剪切作用形成滑塌,前缘出现线状出水点(照片10)。

变形体后缘见有拉裂缝,并形成多级下错陡坎,前缘坡脚多处垮塌,长期渗水,雨后颜色变浑。

目前老滑坡存在局部复活现象,新滑坡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变形体则由局部滑移变形向整体滑动阶段发展。随着汛期的到来,降雨通过松散层的孔隙入渗、运移,使得坡体饱水,静水压力加大,土体自重增加,滑动带抗剪强度下降,滑坡的稳定性持续降低,最终发生整体滑动,形成灾害链的链源。

2.4研究区地质灾害链发育进程分析

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发育特征,灾害链发育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降雨诱发滑坡、加剧崩塌,随之转化为碎屑流-泥石流

因康定存在多暴雨和连绵雨,在长期降雨和坡脚遭受流水冲刷作用下,崩塌活动加剧,滑坡饱水快速滑下,并与沟谷对岸山脊正面碰撞,使物质进一步解体和碎屑化。加上雨水的混合,形成了碎屑流-泥石流。

2)气垫效应、超孔隙水压力和陡峻沟形维持了碎屑流的高速运动

因特定的地形地貌,滑坡对岸的山脊与平面之间的“V” 形深沟形成了封闭气体,为碎屑流-泥石流的运动提供气垫效应,碎屑流与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同时碎屑流受到的地面摩擦阻力急剧降低。

较为平直的“V”形沟谷为其运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较大的纵坡降使之能够持续高速运动,这期间局部地段的超孔隙水压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来势汹汹的半固态流体对沟底及两岸形成刮铲、侧蚀,像滚雪球一般,逐渐聚集起更多的固体物源,当抵达沟口遇小桥涵阻挡后淤积爬高漫出沟道,对岸坡的昌须村构成次生危害。

3)沟口的滑坡复活连同崩滑流堆积体堵沟,形成堰塞湖

在长期降雨作用下沟口的滑坡复活,沟岸的崩塌活动加剧,泥石流堆积体、滑坡堆积体及崩塌堆积体将一级支沟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上游回水淹没沿岸交通要道,威胁交通生命线。

4)堰塞湖溃坝后形成超大洪峰,将沟床的松散物源启动,灾害链形成

溃坝后形成的超大洪峰易将下游沟床的松散物源启动(照片11),最终形成完整的暴雨-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继续对下游的河坝村及沿岸的交通要道构成严重威胁。

整个链式过程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上的转换或传递(耦合)的演化灾变过程,如崩塌、滑坡体转化为碎屑流-泥石流就是由固态、液态转换为流态,由势能转化为动能、冲击能的过程,这期间通过地表开裂、局部沉陷、建筑物变形、地下水异常、树木歪斜、坡体滑动、沟道断流等完成信息传递,最终形成直接破坏力,其中能量转换对灾害破坏力构成了耦合与嵌套关系,形成典型的崩滑流灾害链。

一旦链式过程形成,将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持续形成灾害。要终止灾害的发生,善于发现灾害链,并尽早断链是关键。

3.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上述地质灾害链的防治,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早实施前期断链,同时规划后期断链预案。

1)前期断链:对中上游有直接威胁对象的滑坡进行治理,减少物源,在碎屑流-泥石流可能爬高、淤积地段设单边防护堤,并增大公路下穿涵洞断面,疏通行洪通道,加强主沟排洪能力和输砂能力;

2)在昌须沟泥石流山脊附近布置自动雨量监测仪1台,上游滑坡后缘拉裂缝处布置自动裂缝监测预警仪2台,同时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做好预报提前撤离,并在河坝村村委会设置应急避险场所;

3)后期断链:如果前期工程失效,仍然形成了堰塞湖,针对堰塞湖溃决问题,利用“虹吸原理”,修建排水设备(管道) ,可有效地防止堆积坝溃决,避免灾害进一步衍化扩大。

4.前景展望

因自然界的地质灾害链具有突然性、爆发性,目前还难以做到有效预报和超前预报,尤其是复合型灾害链就更为困难。地质灾害链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岩石力学、土力学、空气动力学、热物理学、声波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新学科如颗粒流理论、非连续介质力学和边界层理论等。为加强灾害链危险性预估和预测预报,有效控制灾害的发生、扩展,减少损失,需要加强多学科的联合,在灾害链领域开展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1):270-276.

[2]李明,唐红梅,叶四桥.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研究. 灾害学, 2008.

[3]韩金良,吴树仁,汪华斌. 地质灾害链.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2007: 11-22.

[4]郭付三,袁巧红,殷坤龙,周春梅. 矿山小流域地质环境灾害链及系统治理技术研究. 金属矿山, 2010:146—152.

[5]肖盛燮. 生态环境灾变链式理论原创结构梗概.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6]崔云,孔纪名,吴文平.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成灾特点与防治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2012.

[7]史培军.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2009.

[8]张卫星,周洪建. 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 地理科学进展,2013:130-138.

[9]门可佩. 重大地震灾害链的时空有序性及其预测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645-651.

[10]刘文方,肖盛燮,隋严春等. 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675-2681.

[11]范海军,肖盛燮等. 自然灾害链式效应结构关系及其复杂性规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603-2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流域断链堰塞湖
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成果,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享,更不应该利用科技优势打压遏制别国发展”
堰塞湖
变频一体机断链保护在刮板输送机中的应用分析
堰塞湖多源信息及其感知技术
建昌县兴隆沟小流域治理项目效益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滑坡堰塞湖溃坝波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的断链与衔接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