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2015-04-07 20:18王波邓茂林王刚付宗斌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张掖黑河甘肃

王波邓茂林王刚付宗斌

(1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张掖734000; 2 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 张掖734000)

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王波1,2邓茂林1,2王刚1,2付宗斌1

(1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张掖734000; 2 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 张掖734000)

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是维系河西绿洲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保护黑河流域绿洲、防治荒漠化意义重大。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恶化问题日趋严重,湿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开垦与改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带来的湿地生态恶化问题日益凸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黑河流域中游湿地已呈现出退化趋势。

1 研究区概况

张掖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属中温带甘-蒙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00~250 mm,年平均蒸发量2 500 mm左右,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而集中;地处北纬37°28′~39°59′,东经97°25′~102°13′。从祁连山发源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经张掖,形成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及众多宝贵的湿地资源,由黑河水哺育的张掖绿洲,是连接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生命纽带,黑河湿地则是绿洲的生命线,对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意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张掖黑河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2 张掖黑河湿地退化类型及原因分析

2.1 黑河调水加剧湿地生态用水供需矛盾

黑河向下游调水导致中游地区生态用水不足,湿地生态用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湿地水循环长期负平衡,“水因素”成为制约湿地恢复与治理,加快退化趋势的首要因素。自2000年黑河实施统一调度以来,每年进行“全线闭口,集中下泄” 4~5次,时间长达100余天,期间,依托黑河的各类沟渠几乎处于干涸状态,湿地无法得到有效水源补充;由于黑河总来水量有限,集中下泄后剩余的水量要科学计算,满足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的工农业用水需求,在重要灌溉季节,黑河水利枢纽向盈科干渠、西干渠等重要灌溉渠道集中输水,导致黑河河道断流,黑河沿岸湿地无法得到地下潜流的侧向补给,黑河中游湿地不能及时得到水源补充,总体呈现面积萎缩、功能减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退化趋势;加之调水以来,依赖于农田灌溉余水、沟渠尾水的林地无法灌溉,造成大面积生态林干枯死亡或濒临死亡,导致中游地区水涵养能力退化,这对本就缺水的张掖湿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2 围垦造田及开采加剧湿地退化

历史原因及经济利益的驱使,湿地周边群众开垦蚕食湿地的现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湿地周边居民肆意改变天然湿地用途是造成黑河流域天然湿地面积消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围垦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黑河、山丹河河床水域湿地水面缩小约40%,蓄水量减少约30%(张学礼,2010)。

此外,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住宅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对砂石料的需求日益增大。黑河中游河床主要由鹅卵石和粗沙构成的疏松结构,因在河道采砂挖石减少洗沙工序成本,黑河则成了天然的采石、采沙场,对河流湿地采挖沙石料,破坏了河道原有稳定结构,破坏水土平衡,加剧土壤流失,进而阻塞淤积下游河道和水库,使部分河流湿地和湖泊、库塘湿地退化消亡。

2.3 外围防护林及植被退化加速湿地荒漠化

2.3.1 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湿地植被退化 近些年来,由于降水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张掖市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黑河实施分水后,据中国水科院研究表明,年均降幅沿山地区1~1.5 m,平原灌区0.25~0.84 m,沿河灌区0.28~0.33 m。据初步估算,实施黑河水量调度后,张掖盆地地下水补给每年减少1.03亿m3。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湿地面积大幅萎缩,水生、湿生植物枯死,湿地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湿地功能退化。

2.3.2 外围过渡带植被退化加剧沙化 黑河流域中游绿洲的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在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绿洲中部大面积的湿地植被和周边荒漠中与湿地相依存的荒漠植被,在张掖西北部形成了一道天然防风固沙屏障,构成了甘肃河西地区的一道生态安全防线。但由于黑河中游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林区干旱缺水,大量植被死亡;加之人为破坏、防护林老化等因素导致北部沙漠逐步南侵掩埋湿地。位于黑河中游下段的高台县黑泉乡、罗城乡黑河北岸较为典型,从而形成了沙漠中长芦苇的特殊景观,沙丘离黑河河道最近处有不足1 km的区段。

2.3.3 人为破坏植被导致土壤功能退化  黑河中游湿地分布区也是黑河流域居住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人们生产生活对湿地的依赖性较大。近年来,排除乱砍滥伐林木的因素,过度放牧成为破坏黑河湿地植被的主要原因。经调查,在同样水分条件、相同植物群落结构的区域,采取围栏封育2年以上的区域植被状况明显好于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因张掖市降水稀少、土质结构疏松,植被破坏后裸露地表更容易造成土壤侵蚀,加剧沙化并成为沙尘源。其危害是一方面降低土壤生产力、降低湿地的蓄水能力,从而弱化湿地功能;另一方面改变土壤结构,加快了水土流失。

2.4 工农业生产影响导致功能退化

2.4.1 水源污染 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再加之大批量的使用农药,形成了众多的污染源,对湿地水质的污染成倍增长,超过了湿地的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湿地的功能,尤其是影响了野生鸟类的栖息环境。

2.4.2 渠道衬砌  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黑河节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大量的渠道进行了衬砌,破坏了原有水渠(沟)形成的自然渗透作用,切断了张掖市地下水的一条重要源头,致使地下水量不足,间接导致了湿地的退化。

3 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退化治理对策

3.1 创新保护形势,强化现有湿地保护

目前,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保护以政府投资保护、法规强化保护为主,但因基础设施薄弱、经费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保护仍面临整体形势良好、局部环境遭受破坏的窘境。结合实际,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湿地资源逐步实行普遍保护,尤其是在湿地保护区内坚决制止和依法查处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在现有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严格保护区域以外建立重点保护小区、禁猎区、禁牧区、湿地多功能利用管制区等多种保护形式,扩大湿地保护面积(付文杰,2008)。

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社区共管模式,全面考虑湿地保护区和社区的经济利益,寻找一种途径,既能从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上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又不使生物多样性资源退化。明确规定保护区和社区的责、权、利,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赵峰等,2009),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开发,使社区在经济发展中能科学、适度地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湿地资源的破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区经济发展和湿地生态保护的矛盾。

3.2 积极开展湿地恢复

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恢复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对功能退化严重的湿地,采取水资源调配、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进行科学修复,恢复湿地功能;对人为破坏严重、具备恢复条件的区域积极采取围栏封育、填埋排阴沟、生态补水等措施恢复湿地;对条件成熟地区实施退田还湖、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湿地恢复工程。加强湿地恢复技术和湿地用水、生态补水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建立实施一批湿地恢复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有效恢复退化湿地。

3.3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湿地保护是当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坚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要在珍惜湿地资源天然秉赋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关系,积极探索保护湿地实体资源、利用湿地景观等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以保护生态湿地景观为基础,招商引资,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特色湿地农耕文化品牌,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努力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但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不能无止境,不能盲目行动,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在开发利用前,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或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湿地开发利用审批程序,防止破坏性利用(戴建兵等,2006)。

3.4 加强部门间联动,改善外部环境

湿地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和利益不同,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对湿地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李春晖等,2009)。甚至导致湿地管理部门有规难依,有案难查,所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协作,共同维护好湿地资源。

林业部门应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程、积极引导发展沙产业。一方面可使湿地外围沙漠地带得到有效治理,阻止沙漠侵袭湿地;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周边居民收益,缓解湿地周边居民过于依赖湿地带来的生态压力;环保部门要加强湿地周边企业管理,尤其是向湿地及湿地水源排污企业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湿地污染;农业部门促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放造成的土壤面源污染。

3.5 促进湿地立法,创新形式强化宣教工作

现阶段张掖黑河湿地管理部门的湿地行政执法工作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该两部条例作为执法依据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刚性条款,部分内容与其它法规有冲突。各级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促进湿地立法进程,从而规范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范围、职能、权限、责任等,使湿地行政执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寻,并应尽快制订出行业标准,这对保护管理好湿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泛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湿地保护管理人员、湿地开发利用者、青少年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使保护湿地生态成为一种全民的自觉行动。

戴建兵,俞益武,曹群.2006.湿地保护与管理研究综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3(3):328-333

付文杰.2008.加强我国湿地保护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4):220,222

李春晖,郑小康,牛小峰,等.2009.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8(2):271-279

张学礼.2010.浅析张掖湿地保护与建设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46(1):44-45

赵峰,鞠洪波.2 0 0 9.国内外湿地保护与管理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2(2):22-27

Causes for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Control in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Basin in Zhangye of Gansu

WANG Bo1,2D ENG Mao-Lin1,2WANG Gang1,2FU Zong-Bin1
(1 Heih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Zhangye, 734000; 2 Wetland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for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Zhangye 734000)

概述了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的特点及特殊生态地位,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的退化原因。从创新保护形势、科学修复、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发展相关产业、促进湿地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张掖黑河湿地保护管理对策及措施。

黑河湿地、退化原因、治理对策

This paper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wetlands in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Zhangye of Gansu Province. The causes for wetland degradation were analyzed in two aspe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Heihe River wetland were proposed in aspects of innovative model of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habilitation, straightening management system,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wetland protection.

Heihe River wetlands; Wetland degrad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1.09

2014-09-30

王波(1988-),男,汉族,甘肃张掖人,助理工程师,农学学士,研究方向:湿地资源综合管理与保护

付宗斌。E-mail:zysd tjcz @163.com

猜你喜欢
张掖黑河甘肃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到张掖看黑河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