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芸雯陈 卓
(1西南交通大学,610097 15281065516 2 西南交通大学,610097 13880753341)
互动思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白芸雯1陈 卓2
(1西南交通大学,610097 15281065516 2 西南交通大学,610097 13880753341)
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了互动思维。互动思维使得建筑与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使完成后的建筑物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及使用方面的要求。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做好建筑与环境和人之间互动的方法。
互动思维;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建筑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及设计水平,所以建筑设计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行业。而互动思维的运用揭去了建筑设计神秘的面纱,使人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结果的一个影响因素。与传统的建筑思维不同,互动思维主要是针对关系、过程等进行不确定性的设计,使得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成为优秀的互动建筑。此外,运用互动思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与环境及人的关系会更加的协调。
(一)发掘细节,反向思维
首先,要充分的挖掘身边具有可变性的细节。将互动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动态可变性,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挖掘出可变细节,将这些可变细节融合到设计中,使可变细节能够包含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杯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变色杯的设计就很好的运用了互动思维,让人在使用杯子时实现了与杯子之间的互动。除了杯子之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物都可以给建筑互动设计以启示。
其次,发掘人们的必然行为。运用互动思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其互动性的实现需要受众的参与,因此,参与互动的受众要具有必然性的行为,所谓必然性行为,是指受众的行为可以被设计,但是这需要受众的自愿性,而非强制性。人的必然行为包括两种,一种是本能行为,另一种是由以往的认知经验指导的行为。
第三,利用科技创造新的自然。在进行互动设计时,微观单元的叠加才能显现出宏观的互动效果,因此在具体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单元设计,还要设计出科学的整体变化规则。dECOi的互动表面“Aegis Hypo-surface”,在进行设计时,互动单元为三角形金属板,整体为连续的拓扑表面,在这个智能互动表皮中,装了不同的传感器,当人或者物品发生移动时,感应器就会做出相应的感应,并转化为形态和颜色的变化。
(二)关联类比,置换概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主要是通过感觉实现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实际上,人的认知结果与实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这种差异性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假象,从而与既有的认知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关联性,为人们的视觉带来不同的体验,并且产生认同感。在建筑设计中,有着“建筑谎言”一说,实际上其本质就是偷换概念,具体说来就是制造出一种视觉假象,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带动人们的再思考。在建筑行业中,有很多“建筑谎言”的例子。在进行关联类比,置换概念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规则与主题的关联原则,第二是在不同的认知经验间进行置换,第三是在不同的感官体验之间进行置换。在大多数的案例中,“关联类比,置换概念”做的比较优秀是来自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公益广告“Save paper save the planet”,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在使用纸的过程中,纸会变得越来越薄,因此,设计时在设计该作品时,就将这一变化因素融入进设计方案中,纸采用绿色,寓意地球上的绿色植被,当纸越用越少时,绿色就越来越少,由此来巧妙地宣了节约用纸、爱护地球植被的思想。
(三)弱化建筑,强调联系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了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将互动思维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中。互动思维的运用使得建筑的神化光环消失,更为接近受众的生活,建筑被弱化之后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不再是对空间或者建筑进行设计,而是提供了一个让受众参与设计,从而发现自己的机会。现今,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志是能否受到受众的认同,因此,在进行互动设计时,也要充分的考虑这一点。对于互动设计来说,这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因此,互动设计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且受众的参与会赋予建筑物更大的魅力。
(四)借助媒体,虚实共构
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新媒体形式的信息,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城市的外形更加的生动形象,因此,城市和建筑的关键主题逐渐的发展成为通信、网络及信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互动思维来建造互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要结合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以便于与城市的信息化发展相呼应。在利用媒体实现互动的工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借助多媒体信息表皮实现互动、通过营造虚实共构信息场实现互动。
(一)建筑与水的互动
第一,建筑与雨水的互动。这种互动最常见的设计就是落水设计,一般是在古代建筑物中最常见,通过落水设计,在下雨时形成了水幕,看起来格外的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也不断地在探索新的落水设计思路。在现代建筑中,落水设计比较经典的就是流水别墅。
第二,建筑与潮汐的互动。现今,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在水边也建造起了建筑物,然而,水边的建筑物却受到了潮汐的困扰。但是在1961年,著名的建筑师卡罗·斯卡帕却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巧妙的将潮汐的特点融合进设计方案中,使得建筑物不再受到潮汐的困扰。
第三,建筑与湿度的互动。在建筑物建造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木材,木材在经过长期的使用之后,由于受潮或者阳光暴晒之后会爆皮或者开裂。但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互动思维,就可利用木材这个缺点,变废为宝,实现互动建筑的设计。
(二)建筑与光的互动
首先,利用反射原理进行互动。在现代,建筑的表面都能够进行反射,因此在进行互动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环境的“像”在建筑表面反射出来,这种“像”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使得建筑物具有更好地视觉效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进行互动设计的建筑物需要用到镜面反射材料,而镜面反射材料只适用于两种环境:变化极为复杂或者极少的环境中。在法国,两栋对称的建筑组成了里尔美术馆,然后其中一栋建筑在火灾中被烧毁,重建时,在原址的基础上,设计师放置了一个长度与老馆剩余部分宽度相同的玻璃体,这样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老馆的轮廓及景致。同时,设计师在重建时还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使得映射出来的老馆影像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
其次,太阳高度角变化带来的互动。随着地球自转的变化,太阳的高度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建筑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光影同时也随着太阳的高度角一同变化。利用太阳的高度角变化,在设计建筑物时营造出光影效果和光影空间,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也可为建筑物增加神秘感,比如朗香教堂、光之教堂,就很好的利用了光影的特点,营造出光影空间,为教堂增加了神秘感。
第三,光照强度的变化带来的互动。在一天当中,光照强度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与此同时,室内温度与光通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采用了智能遮阳系统,使得建筑物室内的温度与光通量变得稳定起来。此外,智能遮阳系统的运用还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发挥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随着建筑物动态性的发展,使得智能遮阳系统成为建筑物美学价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当前,智能遮阳系统的原理与机制主要包括三种:机械手段、物理手段以及生物手段,在这三种原理与机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就是机械手段。
(三)建筑与风的互动
风一直存在在人们的生活周围,它没有特定的形状,人们的肉眼是无法看见的,不过正是风这种一直处于变化的特性使得它蕴含了丰富的互动设计契机。实际上,建筑与风之间的互动设计,就是将不可见变得可见,使无形变得有形,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要想实现建筑与风的互动,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让风与自然元素共同作用,实现建筑与风的互动。下面就介绍两种互动方法:
风与光的共同作用:光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元素,有了光人们才能健康的生活、愉快的工作。风与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互动建筑设计最好的例子就是安藤忠雄的风之教堂,在教堂的入口,设计了一处风之长廊,而在另一端,则是通向了峭壁与海,在教堂尽端的右侧,隐藏着通往教堂主厅的入口。当清凉的海风吹过教堂时,会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而这也正是“风之教堂”名字的由来。此外,“风之教堂”中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风之长廊与海风紧密结合,让在教堂内的人们能够体验到受海风洗礼的感觉,从而实现教堂与人们之间的互动。
风与水的共同作用:当自然界处于无风的状态时,水面也是相对平静的,但是当风吹过水面,水面就会形成水波,一圈一圈的散开,给人另外一种视觉感受。
结论: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因此在运用互动思维进行建筑设计时,还要充分的运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使得建筑物能够呈现出更好地互动效果。当前,我国的互动建筑设计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互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实现与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
[1]汪丽君,刘兰.融合·互动·重塑 金属材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深度表现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12,(Z2):27-30.
[2]张希,徐雷.在“断裂”中生存——探寻消费和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城市的新生存方式[J].世界建筑,2013,(01):14-18.
[3]周榕.具足的批判性建筑学——主导知识再组织的当代建筑批判图式[J].世界建筑,2014,(08):78-81.
[4]孙会安.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7):145-147.
[5]程泰宁.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J].建筑学报,2014,(01):7-9.
[6]周晓艳.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之特征[J].科技传播,2014,(04):375-376.
[7]姚强,沈慧,郑峥.邂逅——建筑边缘效应视角下的建筑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4,(01):45-46.
[8]张玉婷.浅谈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268-270.
TU7
:B
1007-6344(2015)06-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