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华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重庆 涪陵 408000)
2014年,重庆市涪陵区委、涪陵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涪陵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审视涪陵区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是“短板”。与其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产业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涪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旅游业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其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还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都具有综合性。理论界也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或间接关联110多个行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管理的转型,即从直接管企业到宏观管行业的转型,目前正在从以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核心旅游要素为主的旅游行业管理,经由更加综合的旅游产业管理,向全面的旅游经济社会管理转换。传统对于旅游产业属性的认识已不适应新的旅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小旅游”的思维、“小旅游”的方式,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发展机制。
1.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对旅游产业实行全面的、复合的公共管理。一是成立全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区旅游发展,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二是区级各职能部门要依照《旅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共同做好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三是每年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四是区政府对区级相关部门、各旅游区管委会、重点乡镇和企业实行旅游工作专项考核。
2.加强旅游要素保障。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布局和重点旅游项目需要。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旅游产业发展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需要。二是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鼓励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乡镇街道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编制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要符合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由规划资质单位编制、经旅游专家组评审后报区旅游局审批。实施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应经区政府批准。鼓励拥有旅游资源的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优先支持发展旅游产业。三是保障旅游用地需求。用地指标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对列入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障。四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探索“区级财政贴息、政府政策优惠、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业主开发”的“五位一体”投融资建设模式。五是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力争每年引进1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涪陵投资旅游项目。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扩大旅游消费政策。在2014年全区旅游发展资金1 00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努力实现全区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增长与全区工业投入增长、全区经济增长同步。制定实施《涪陵区旅游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业主申报、行业主管、政府审批”程序,规范旅游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整合区级三峡后续工作、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交通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资源,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
4.建立旅游发展激励机制。对当年新评定为国家4A级、5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创建为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荣获其他国家级旅游称号的单位,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时,鼓励旅行社做大业务,对全年接待区外游客来涪旅游的总量达2 000~3 000人,每一人次奖励1元;总量达3 000~5 000人,每一人次奖励2元;总量达5 000~10 000人,每一人次奖励3元;总量达10 000人以上,每一人次奖励5元。
旅游产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产品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式也在不断的增减改变。针对市场的变化,要求旅游业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旅游产品,就是多功能的复合型现代旅游产品,也就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充分体现综合需求功能,能较长时期的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要按照“文化做强、差异做特、品牌做优”三大原则,实施旅游产品打造与旅游市场营销“两轮驱动、两轮互动”的发展战略,全力塑造“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城市形象,把涪陵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国故都游览胜地和长江上游重要旅游集散区。
1.倾力打造核心景区。紧紧依托涪陵独家拥有、堪称世界之最的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涪陵榨菜、白鹤梁题刻、816核军工洞体,紧紧依托两个堪称国内罕见的稀缺旅游资源——点易园和武陵山,实施五大核心景区项目建设。到2016年末,建成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白鹤梁旅游区(含两江游)、江北旅游区(含涪州古城)和武陵山旅游区,完善816核军工洞体旅游区。同步启动涪陵榨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快白鹤梁题刻申遗进程,816核军工洞体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武陵山旅游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把五大核心景区建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区,打造涪陵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涪陵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2.丰富完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性好、带动力强的功能特征,推动旅游产业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五个方面的旅游知名品牌产品。(1)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充分利用涪陵“两江交汇”、“两江四岸”和大山大水大城浑然一体的特色景观,开辟城市观光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和再现涪陵历史文化遗存,在城区通江廊道建设、人行步道改造中注入文化、旅游元素,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兼具观光与休闲功能的涪陵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2)大力发展品牌工业旅游。充分利用涪陵榨菜产业、医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已形成的产品美誉优势、先进设备优势和先进工艺优势,开辟工业旅游线路,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形成兼具参观与销售功能的涪陵名特优品牌工业产品展示区。(3)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对坪上特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时打造推出旅游新产品。重点以涪陵特色效益农林资源(涪陵榨菜、特色林果、特色花卉等)为依托,沿“东南西北”环形布局,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标准培育一批在重庆主城及周边有影响力的旅游特色村镇,形成“东赏龙眼、南观花卉、西看梨花、北望榨菜”和“春采鲜橘、夏摘杨梅、秋收猕猴桃、冬砍青菜头”的大型花瓣状特色乡村旅游区。(4)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以滨江商业街区、金科世界走廊、泽胜中央广场为中点,在江南主城百亿商圈建设兼具展示涪陵商业时尚与活力、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区。(5)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以游船、锦绣广场和涪陵大剧院为平台,挖掘、创作、推出再现涪陵历史文化精华、讴歌“古老的希望城——涪陵”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创作涪陵地方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和舞台剧目;以武陵山旅游区和长江、乌江自然地貌为平台,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建设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热赛基地,形成集竞赛、运动、游览、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3.精心设计精品线路。依托涪陵五大核心景区和周边区县旅游景区,向区外推介、营销、炒热五条旅游线路,即: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涪陵—武隆—丰都),涪州长江精品景区旅游环线(蔺市古镇—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四岸游—丰都鬼城),武陵山旅游区环线(乌江画廊—816核军工洞体—大木花谷—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旅游区环线(江南主城商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游—涪州古城—北山新城),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环线(沿江万亩榨菜种植观赏区—沿江万米风脱水榨菜长廊—榨菜DIY体验区—榨菜现代化加工园区—榨菜博物馆街区—榨菜现货交易一条街—榨菜美食街区)。
旅游业要发展,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充分供给。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经济产业与基础设施能力是同步增长的,一般来说,当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时,就会带动GDP也增长1%。因此,涪陵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千方百计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普通公众对旅游的需求。
1.在道路建设方面,加快武陵山旅游区环线公路和进出通道改造工程建设,实现半小时通达;加快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公路涪陵段改造工程建设,实现1小时通达;优先改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村、旅游乡镇)连接公路,实现1小时通达。
2.在码头建设方面,尽快完善涪陵港相关设施,争取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季节性游轮母港,实现游轮停靠。
3.在旅游标识标牌方面,年内启动涪陵城区滨江路、兴华中路、太极大道旅游标识标牌,更新改造涪陵城区至武陵山旅游区沿线公路标识标牌,规划启动通往旅游村镇沿线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工程,争取在渝涪、沿江、涪丰石、南涪、渝湘等高速公路上标注涪陵核心景区,力争年内建成为改善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完成区内主要干道和重点景区标识标牌建设。
4.在智慧旅游方面,启动全区“智慧旅游”规划,完成五大核心景区“智慧景区”建设,实现网上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实现信息化、动态化、全覆盖,建立涪陵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涪陵旅游营销中心,加强与市旅游信息中心合作,实施智慧旅游项目,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宣传涪陵。
5.在住宿设施方面,要新建一批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其他住宿设施为补充的旅游住宿设施。
6.在特色餐饮方面,推出一批涪陵地方特色菜肴,建立涪陵地方菜实名目录,培育一批定点特色餐饮企业和街区。
7.在特色商品方面,挖掘和开发一批涪陵地方特色商品,建立特色商品目录,对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在武陵山旅游区和白鹤梁旅游区开设成规模的旅游特色商品街区。
8.加快配套完善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乡镇的水电气、金融、网络、通信和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交通、公安、商贸、通讯、工商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酒香最怕巷子深”。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令人向往的现代服务业,由“啃老族”依靠老天爷赐予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发展成为现代化、时尚化、需求多样化的新兴产业,现代营销推介必不可少。
1.强化涪陵形象推广,借助“品牌涪陵”整体形象宣传,按照“政府造势、企业跟进”的思路,大手笔持续宣传和营销涪陵旅游新形象。推行“5+1”宣传营销模式,即:共同叫响一句口号——“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共同搭建一个平台——涪陵旅游营销中心,共同培育——支队伍—涪陵旅游营销体系,共同打造一个节会品牌—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实现2020年接待游客2 000万人次目标。
2.组建涪陵区旅游营销中心,借助区内大型知名企业的产品外销渠道探索搭建涪陵旅游营销网络,支持区旅游局根据业务需要实行服务外包。制定《涪陵区组团来涪旅游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并适时执行兑现。创新思路,增添措施,持续改进和办好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
3.依托涪陵区旅游协会组织文化名人编写涪陵导游词,组织“名嘴”宣传涪陵导游词。重视利用涪陵名人、名事、名品进行旅游宣传和营销。组织全区旅游企业抱团营销涪陵旅游产品。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置旅游宣传阵地3个,涪陵地方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要免费定期宣传和推介涪陵旅游新形象和旅游产品,大力宣传“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
4.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网络、旅游电子政务网络、各类旅游服务网站以及酒店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广泛开展旅游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和特色服务等,方便游客出行。加快数字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在涪陵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实用信息导航功能。以手机终端为依托,通过短信等方式,向全国手机用户展示涪陵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旅游信息。
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实现游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但从目前情况看,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服务质量不高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实现旅游市场的规划有序,将广大游客更加满意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旅游发展之中,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旅游要素之中,涪陵的旅游业才能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大力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窗口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旅行社信誉等级评估制度,开展诚信服务窗口、诚信标兵、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引导从事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经营的企业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每年创建一批市级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
3.进一步规范旅游中介组织经营行为。每年不定期开展旅游执法综合检查,严厉打击“低价揽客、途中宰客”等行为。坚持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每年定期开展两次旅游服务质量大赛,实行旅游投诉和重大违法案件查处信息公告制度。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定期开展导游大赛,培养本土金牌导游。
4.落实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安全设施和应急装备建设,开展旅游应急演练和救助技术培训。
[1]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N/OL].巴渝都市报,2014-04-20.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人同网,2015-08-11.
[3]杨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4]张广海,李雪.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楼嘉军.试论休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策[J].旅游科学,2004,(3).